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乐山市城郊经济中的农户借贷与发展城郊农村经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1 09:59
   城郊经济是介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之间的一种复合型经济,随着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邻近城市的农村首先受到影响,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发展区域,即城郊经济圈,这一区域处于从农村地区到城市地区的过渡阶段,混合着一二三产业,经济活动范围比一般农村广阔,与城市经济联系也比较紧密,并且在我国城郊地带还在随着城市的扩展和辐射不断发展壮大。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描绘了我国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宏伟蓝图,制订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而城郊地带因为靠近城市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获取信息和资源方面比较有优势,同时城郊经济体能利用这一优势迅速发展,并且辐射到周围的农村地区,所以城郊经济在带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积极作用,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起着桥梁纽带和领头雁作用,研究和发展好城郊经济,特别是城郊农村经济,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定义了城郊型经济的相关概念,从地理位置和经济特点上说明了什么是城郊经济,通过引述众多先行研究者的观点,反映出城郊这一概念在理论界的认识过程,接着结合作者的观点,定义本文将要研究的城郊经济——城郊经济就是指人们在城郊这个具有过渡性质的地域空间载体上的经济活动,泛指城市郊区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全部经济活动,是一种介于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之间的区域经济,它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又是多种部门经济在城郊的结合。然后讨论城郊经济的它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城郊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接下来本文以农村金融的核心问题——农户借贷作为切入点。关于中国农户的借贷行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中国农户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中得出中国农户借贷行为的特征,二是对影响中国农户借贷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本文选取近年来城市区域迅速扩大、城郊地带不断增长的乐山市为例,通过走访城郊不同经济体的农户,问卷调查分析乐山市城郊农户的经济状况和金融需求,对比分析城郊不同区域农户的收入、储蓄方式、储蓄目的、支出用途,以及农户借款的来源、金额、期限、用途,分析乐山市城郊农户借贷的特征。乐山市市中区范围内的农户基本属于城郊农户,从统计数据上看,他们在收入上高于全市农民平均收入,在收入来源上,根据所在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不同,有些农户以种植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有些农户以养殖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有些农户以打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在储蓄方面,不同区域的农户有自己的偏好,但是城郊农户早就放弃传统的现金为主的储蓄方式,纷纷把钱存入金融机构,其中以农业银行最受欢迎;城郊农户储蓄的目的大多为了子女教育、养老防老和防备意外,其中他们认为子女教育和养老防老最为重要,而赚取利息这个目的几乎可以忽略,城郊农户也非常不在意银行调整存款利率,这跟传统上对于农户的认识有差异;在支出方面,城郊农户的支出水平也高于全市农民平均水平,并且消费性支出的比例较高,尤其是在子女教育和医疗费用上的支出,占到了农户支出的主要方面;在借贷方面,大部分农户家庭最近三年没有借款经历,但其中部分农户有借款需求,不管有无借款经历,农户还是倾向于向亲友借款,但是在理想条件下,农户都倾向于向银行借款。 本文结合当地发展状况,从农户和金融机构两方面的立场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乐山市城郊农户贷款难的原因。农户借款多用于消费性支出,金融机构往往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不予借款;而金融机构从成本角度和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往往规定需要抵押品,而农村可用来抵押的物品往往估值非常低,在贷款违约的时候变现也比较麻烦,金融机构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物品;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在借款发生前后,金融机构需要作大量的调查工作,付出成本较高,而借款金额往往较少,与城市客户相比,农户实在是缺乏吸引力,所以乐山市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上浮50%-90%,其中对一般农户、一般信用户、组辖内农户、信用户、村级信用户、乡(镇)级信用户分别上浮90%、80%、70%、60%、50%;而乐山市农业银行则基本不对农户贷款。所以尽管在政策上支持新农村建设,增加对“三农”的有效信贷投入,事实上金融机构还是扮演了“抽水机”这样的角色,微观主体的理性选择导致的结果就是客观上农户受到歧视,市场上存在信贷配给现象。 从乐山市的情况来看,基建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大部分年份在20%以下,并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资源配置的产业领域来看,存在着基础性设施与盈利性产业的失调,越来越多的信贷资源流向了盈利产业,而用于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比较少,存在着严重的失调,制约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时间长,占款多,回收慢,而且盈利低,所以对这方面的投资比率不高。从配置的结构来看,则存在着一定的“非农化倾向”在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中,涉农贷款所占的比例较低,农户得到的信贷资源比例远远低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 纵观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城郊农村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日益加快,对金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与之对应的却是由于农村这个身份带来的相对落后的农村金融体系,这就形成了城郊经济社会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尽管城郊农村有着地缘上、资源上的优势,可是在制度上它仍然属于农村地区,隶属于县——乡——村结构,所以城郊农村在金融资源上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障碍。 所以接下来本文分析了城郊农户受到信贷配给的原因。部分研究者将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看做是根本原因,本文认为这只是直接原因,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银行和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尤其明显——农户对自身的了解远远多于金融机构的信贷员能掌握到的信息,这样导致农户很容易出现道德风险,而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充分,在向农户发放贷款的时候容易出现逆向选择,最终金融机构蒙受呆账坏账损失,整体农户的信誉度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除了政策性的贷款,金融机构不愿意向农户提供其它贷款服务,而农民也转向民间借贷市场。 深层次的原因则与城郊农户信用意识薄弱,现有的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解决信贷配给问题有关。政策性贷款范围窄、规模小、增长慢,发放不规范,贷款质量和持续性差,支农作用并不明显,大量农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农业基建、农业技改、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山区开发、科技开发的政策性贷款没有提供;农业保险则由于风险高利润低,缺乏专业的机构组织体系,在城郊某些区域中试点执行,,实际效果并不好,没有起到保证农户收入增长和稳定性的作用,在金融机构看来,参与保险的农户的履约还款能力仍然得不到保证。 最后本文就解决信贷配给问题和发展城郊经济方面提出建议。要保证城郊经济健康发展,发挥好示范效应,必须解决目前面临的信贷配给问题,而单纯依靠农民和金融机构,信贷配给问题无法完全解决,所以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做好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涉农信贷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完善现有法律制度和信贷信息共享机制,并且通过政策性贷款引导和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转变城郊农民的消费性借款倾向,最终提高经济水平,改善投资融资条件,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提高不良资产收回和处置的效率,让金融机构也更乐于向农民提供资金,这样才能实现经济金融双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的支持也应当以尊重市场为前提,前期可以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满足农户的借款需求,有效弥补国家财政支农、合作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融资需求缺口,促进农村信贷供给的增加和有效资源的再配置;在发展城郊经济方面,可以发挥城郊的区位、交通、市场、资金的优势,扬长避短,调整产业,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经济。 对于城郊经济,国内外学者作出了大量的研究,不过前人的研究比较关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大城市的城郊地区,而对中西部地区研究较少;对于农户的借贷问题,学者们比较关注广大农村地区,对于城郊农户研究较少,而城郊经济如何发展这个问题,多半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或城市经济发展问题的附带研究对象,因此,本文选取西部地区中型城市的城郊地带进行专门研究,意在填补空白,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由于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本人有限的知识水平,本文对于如何通过解决信贷配给问题,发展城郊经济,也仅仅是提出了一个大概的思路,这个思路是否正确,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的实践来验证。对于具体如何立法如何制定政策性金融条款,以及在经济发展金融条件改善后如何及时推出,在将来如何维护好的发展形势,都属于本文的研究空白,后来者可以从这些方面继续研究,最终解决城郊农民的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让广大农民早日奔小康。 城郊经济在国内还属于新生阶段,但它已经以其良好的发展势头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不少地方政府也十分注重城郊经济的发展,将城郊作为惠农新政策的试点基地,所以研究城郊经济,发展城郊经济,不仅会促进城市的发展,也会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学位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F832.4;F327
【部分图文】:

农村信贷,乐山市,信贷配给,金融资源


乐山市城郊农村信贷配给判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婕,虞慧晖;对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现实思考[J];商业研究;2004年05期

2 刘卫东,贾明宝;城郊土地非农开发利用问题研究[J];大自然探索;1998年02期

3 蒋永穆;纪志耿;;农户借贷过程中的非正式制度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周巧云;关于农村金融问题的现实思考[J];改革与理论;2003年07期

5 冯兴元;温州市苍南县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2004年09期

6 韩坚;;农村金融组织的比较与重构[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7 蔡则祥;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塑[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8 胡颖森;中美农业金融体系的对比分析[J];经济论坛;2005年08期

9 陈彦,杨夏;市场选择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构建[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J];金融研究;2004年08期



本文编号:2809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809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9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