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投入强度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地区非正式制度的调节
发布时间:2020-12-21 17:28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用于衡量全球120多个经济体在创新能力的表现,是全球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执行者等人士的主要基准工具。综合2015至2019年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一直处于稳步提升状态。截至2018年,我国的创新数量已居于世界首位,而其排名却仍未挤入全球前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技术制造企业作为科技的主导力量,在我国提升创新质量的目标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高技术制造企业应紧跟时代步伐,着力提升技术能力,以期在高度竞争的市场赢得一席之地。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把握重要技术,投入生产实践,有利于提升高技术制造企业的创新质量。当前学术研究的结论中,部分学者做出技术投入能产生正向的影响,而另外一部分学者则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原因之一在于现有研究较少关注企业研发技术的重要性。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非正式制度环境,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文化可以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代理指标。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各地区文化差异显著,且文化价值观能潜移默化企业管理者的感知和决策行为,在研究中加入文化价值观的思考将十分有趣。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企业创新质量研究的紧迫性及必要...
【文章来源】:云南财经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购买与创新质量实证检验结果的残差系数(residuals)为负时,表明出现了违反估计的情况
实证研究36技术购买的平方项;CINN=创新的文化价值观;Sca=企业规模;Pro=盈利能力;Ope=营运能力;FI=区域正式制度;Dpa=偿债能力;RQ=收益质量。图4.2创新的文化价值观对技术购买与创新质量的调节趋势图如表4.11所示,技术重要程度、研发人员情况、研发支出情况、无形资产情况、新产品销售收入、政府奖励情况和创新质量的残差系数分别为0.022、0.034、0.016、0.023、0.037、0.010和0.010,均大于0,说明该模型不存在违反估计的情况。表4.11技术购买、创新的文化价值观与创新质量模型的残差指标系数标准差Z值P值Imp0.0220.0037.103***Sta0.0340.0048.753***Exp0.0160.0035.718***Int0.0230.00212.253***New0.0370.0057.584***Rew0.0100.0026.630***INN0.0100.0025.688***注:***表示p<0.001;**表示p<0.005;*表示p<0.05;INN=创新质量;Imp=技术重要程度;Sta=(1-研发人员占比)2;Exp=(1-研发支出占比)2;Int=无形资产;New=新产品销售收入;Rew=政府奖励。(3)技术购买、注重细节的文化价值观与高技术制造企业创新质量为了验证假设2c,同样地,本文使用Mplus对创新质量进行因子分析,考虑到处理后的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特征,在编辑代码时采用修正后的最大似然估计。鉴于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收益质量和区域正式制度可能对创新质量产生影响,为了消除它们对结果的干扰,本文将这些变量视为控
实证研究38图4.3注重细节的文化价值观对技术购买与创新质量的调节趋势图如表4.13所示,技术重要程度、研发人员情况、研发支出情况、无形资产情况、新产品销售收入、政府奖励情况和创新质量的残差系数分别为0.022、0.034、0.016、0.023、0.037、0.010和0.010,均大于0,说明该模型不存在违反估计的情况。表4.13技术购买、注重细节的文化价值观与创新质量模型的残差指标系数标准差Z值P值Int0.0230.00212.372***New0.0370.0058.003***Rew0.0100.0016.696***INN0.0100.0025.627***注:***表示p<0.001;**表示p<0.005;*表示p<0.05;INN=创新质量;Int=无形资产;New=新产品销售收入;Rew=政府奖励。(4)技术研发与高技术制造企业创新质量为了验证假设1b,本文使用Mplus对技术研发与创新质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考虑到处理后的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特征,在编辑代码时采用修正后的最大似然估计。鉴于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收益质量和区域正式制度可能对创新质量产生影响,为了消除它们对结果的干扰,本文将这些变量视为控制变量,同时加入模型,再验证技术研发的指标组合对创新质量的指标组合是否存在正向影响。表4.14中控制变量对创新质量的结果依旧显示:企业规模、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对创新质量的影响显著,其系数依次是-0.120、-0.146和-0.079,符号与上述模型保持一致。表中6个控制变量有3个是显著的,说明了该步骤控制了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新数量、创新质量对外贸出口影响效应研究[J]. 俞立平,戴化勇,蔡绍洪. 科研管理. 2019(10)
[2]研发补贴还是税收激励——政府干预对企业创新绩效和创新质量的影响[J]. 白旭云,王砚羽,苏欣. 科研管理. 2019(06)
[3]高技术企业知识与产品创新协同的测度及启示[J]. 杨浩昌,李廉水. 科学学研究. 2018(10)
[4]创新数量、创新质量与企业效益--来自高技术产业的实证[J]. 蔡绍洪,俞立平. 中国软科学. 2017(05)
[5]创新质量理论框架:概念、内涵和特点[J]. 杨幽红. 科研管理. 2013(S1)
本文编号:2930200
【文章来源】:云南财经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购买与创新质量实证检验结果的残差系数(residuals)为负时,表明出现了违反估计的情况
实证研究36技术购买的平方项;CINN=创新的文化价值观;Sca=企业规模;Pro=盈利能力;Ope=营运能力;FI=区域正式制度;Dpa=偿债能力;RQ=收益质量。图4.2创新的文化价值观对技术购买与创新质量的调节趋势图如表4.11所示,技术重要程度、研发人员情况、研发支出情况、无形资产情况、新产品销售收入、政府奖励情况和创新质量的残差系数分别为0.022、0.034、0.016、0.023、0.037、0.010和0.010,均大于0,说明该模型不存在违反估计的情况。表4.11技术购买、创新的文化价值观与创新质量模型的残差指标系数标准差Z值P值Imp0.0220.0037.103***Sta0.0340.0048.753***Exp0.0160.0035.718***Int0.0230.00212.253***New0.0370.0057.584***Rew0.0100.0026.630***INN0.0100.0025.688***注:***表示p<0.001;**表示p<0.005;*表示p<0.05;INN=创新质量;Imp=技术重要程度;Sta=(1-研发人员占比)2;Exp=(1-研发支出占比)2;Int=无形资产;New=新产品销售收入;Rew=政府奖励。(3)技术购买、注重细节的文化价值观与高技术制造企业创新质量为了验证假设2c,同样地,本文使用Mplus对创新质量进行因子分析,考虑到处理后的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特征,在编辑代码时采用修正后的最大似然估计。鉴于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收益质量和区域正式制度可能对创新质量产生影响,为了消除它们对结果的干扰,本文将这些变量视为控
实证研究38图4.3注重细节的文化价值观对技术购买与创新质量的调节趋势图如表4.13所示,技术重要程度、研发人员情况、研发支出情况、无形资产情况、新产品销售收入、政府奖励情况和创新质量的残差系数分别为0.022、0.034、0.016、0.023、0.037、0.010和0.010,均大于0,说明该模型不存在违反估计的情况。表4.13技术购买、注重细节的文化价值观与创新质量模型的残差指标系数标准差Z值P值Int0.0230.00212.372***New0.0370.0058.003***Rew0.0100.0016.696***INN0.0100.0025.627***注:***表示p<0.001;**表示p<0.005;*表示p<0.05;INN=创新质量;Int=无形资产;New=新产品销售收入;Rew=政府奖励。(4)技术研发与高技术制造企业创新质量为了验证假设1b,本文使用Mplus对技术研发与创新质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考虑到处理后的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特征,在编辑代码时采用修正后的最大似然估计。鉴于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收益质量和区域正式制度可能对创新质量产生影响,为了消除它们对结果的干扰,本文将这些变量视为控制变量,同时加入模型,再验证技术研发的指标组合对创新质量的指标组合是否存在正向影响。表4.14中控制变量对创新质量的结果依旧显示:企业规模、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对创新质量的影响显著,其系数依次是-0.120、-0.146和-0.079,符号与上述模型保持一致。表中6个控制变量有3个是显著的,说明了该步骤控制了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新数量、创新质量对外贸出口影响效应研究[J]. 俞立平,戴化勇,蔡绍洪. 科研管理. 2019(10)
[2]研发补贴还是税收激励——政府干预对企业创新绩效和创新质量的影响[J]. 白旭云,王砚羽,苏欣. 科研管理. 2019(06)
[3]高技术企业知识与产品创新协同的测度及启示[J]. 杨浩昌,李廉水. 科学学研究. 2018(10)
[4]创新数量、创新质量与企业效益--来自高技术产业的实证[J]. 蔡绍洪,俞立平. 中国软科学. 2017(05)
[5]创新质量理论框架:概念、内涵和特点[J]. 杨幽红. 科研管理. 2013(S1)
本文编号:2930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930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