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上市银行同业资产扩张对风险承担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9 03:40
  近年来同业业务的合作模式和功能在不断创新的情况下,因具有高回报、低消耗等优势,所以在经营过程中逐渐被商业银行重视,并在短短几年内就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同业业务中,银行通过经营负债业务可以获得流动性资金,是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但负债业务只是经营业务的基础。将流动资金运用于以盈利为主要经营方针的资产业务,通过资产业务的投资获利特征帮助银行实现收益,才能实现银行稳健经营的战略方案。在此基础上,同业资产业务又具备绕开信贷管控、规避监管限制、利用期限错配套利等优势,所以受到银行青睐,因此同业资产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但随着同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隐藏在业务中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风险传染效应也在与日俱增,无形之中逐渐加大了银行的风险承担。本文以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研究同业资产业务与风险承担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明确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并指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其次深入分析了同业资产业务对风险承担的影响机理,分别从理论和现状两方面进行阐述,在理论部分中分析了同业资产业务、银行风险承担以及同业资产业务对风险承担的理论分析,现状分析了同业业务的发展历程... 

【文章来源】: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上市银行同业资产扩张对风险承担影响研究


论文研究框架示意图

流程图,收益权,流程图,银行


业银行通过签订协议,来定向购买一定的金融资产然后按照协议中的交割时间,在规定的日期内,将购买的金融资产按照约定价格出售给交易的对立方,在全程交易的环节里,银行通过买卖差价来获取收益,而交易对手方则可以在交易期间内获得银行资金的使用权。该业务的标的资产主要包括流动性较强的信贷资产、票据、债券和信托受益权等,其中信托收益权是买入返售业务中最重要的标的资产。如今买入返售最主要的业务模式就是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业务,引入过桥方的买入返售三方协议模式是如今最普遍的信托受益权模式。模式操作流程如图2-1所示,首先,作为过桥方的A银行一方面使用自有资金设立单一信托,通过金融中介机构信托公司的运作,发放信托贷款给需要融资的客户;另一方面转让信托收益权给B银行,B银行接受A银行的信托受益权,成为信托的出资方。由于C银行承诺在信托计划到期前一天向B银行购买信托受益期权,该信托受益权是由A银行转让给B银行,所以间接导致C银行就成为了业务风险的承担者。从整个流程图可以看出,C银行将资金经过A银行、B银行以及信托公司,层层流转最终贷给有融资需求的客户,C银行是资金提供者,融资客户是资金需求者,本质上是一种信贷模式。然而,C银行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最终计入的是同业业务科目,而不是信贷业务科目,成功的绕开信贷规模限制、规避信贷监管指标。作为业务中介方的A银行和B银行从中可以赚取利差收益,成为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业务的受益者。图2-1买入返售信托收益权流程图

同业,资产规模,风险承担,资产


同业资产规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货币政策、同业业务与银行流动性创造[J]. 郭晔,程玉伟,黄振.  金融研究. 2018(05)
[2]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与银行流动性创造[J]. 邓向荣,张嘉明.  世界经济. 2018(04)
[3]中国银行间市场的运行逻辑[J]. 张一林,刘雪松,周颖.  财经科学. 2017(11)
[4]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存在性研究——基于新型银行同业业务的视角[J]. 赵成珍,宋锦玲.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7(07)
[5]商业银行同业资产特性与风险承担行为——基于中国银行业动态面板系统GMM的实证分析[J]. 周再清,甘易,胡月.  国际金融研究. 2017(07)
[6]我国银行同业之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析视角[J]. 吴念鲁,徐丽丽,苗海宾.  国际金融研究. 2017(07)
[7]银行同业违约情景下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J]. 张萌.  经济问题探索. 2016(12)
[8]同业网络中的风险传染——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J]. 廉永辉.  财经研究. 2016(09)
[9]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基于影子银行体系资金融出方的实证研究[J]. 祝继高,胡诗阳,陆正飞.  金融研究. 2016(01)
[10]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研究——对我国上市银行2015年上半年同业业务分析与思考[J]. 肖小和,修晓磊.  金融与经济. 2016(01)



本文编号:2986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986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a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