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银行体系脆弱性在银行业危机中的内生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5 22:53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在全球疯狂蔓延,危机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对于正处于经济大幅度变革阶段中国而言影响也不容忽视,而且也应该引起我们对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的警觉。我们知道,随着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体制性风险也在不断加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成为关系到今后中国经济能否继续稳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此次次贷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入手,对金融危机产生原理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从银行脆弱性角度来说明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对维持经济稳健运行的重要意义,以期对我国防范银行体系脆弱性、保持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传统危机理论认为,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容易引起金融危机。但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中,经济基本面表现很好,甚至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甚至被世界银行称为亚洲奇迹,但是正是这些表象繁荣的国家一夜之间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原因何在?传统理论为何失灵?本文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产生机理的分析,总结危机产生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并通过对这些因素在危机产生中的作用大小比较,得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内生根源,在外部冲击... 

【文章来源】:山东财经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金融危机与银行业危机
        1.3.2 金融脆弱性与银行体系脆弱性
        1.3.3 银行业危机的内生性
    1.4 研究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综述
    2.1 宏观视角的理论回顾
        2.1.1 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危机理论
        2.1.2 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2.1.3 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假说
        2.1.4 金德尔伯格的金融危机史观
        2.1.5 克瑞格的"安全边界说"
        2.1.6 小结
    2.2 微观视角的理论回顾
        2.2.1 银行内在制度安排缺陷蕴含着挤兑风险
        2.2.2 银行特殊商品的经营功能蕴含着挤兑风险
        2.2.3 借贷信息不对称同样引致了银行挤兑风险
第3章 银行脆弱性对银行业危机的内生作用实例分析
    3.1 亚洲金融危机
        3.1.1 资本过分集中引发的泰国银行业危机
        3.1.2 信贷规模过度扩张引发的马来西亚银行业危机
        3.1.3 不良资产过高引发的韩国银行业危机
    3.2 美国次贷危机
        3.2.1 信贷门槛降低——次贷扩张
        3.2.2 证券信用评级体制的缺陷
        3.2.3 定价模型和风险控制的缺失
        3.2.4 次贷危机的导火索——负面冲击
    3.3 银行业危机爆发因素总结:内生因素是主因
        3.3.1 银行体系脆弱性加强为危机爆发埋下隐患
        3.3.2 外部刺激因素——危机爆发导火索
第4章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分析
    4.1 金融自由化趋向加强了银行风险暴露程度
        4.1.1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冲击
        4.1.2 金融混业经营使银行稳健性受到挑战
        4.1.3 资本账户开放挑战我国银行体系应对风险的能力
    4.2 政府政策不健全导致金融安全网缺失
        4.2.1 监管体制存在缺陷
        4.2.2 存款保险制度的缺失
        4.2.3 最后贷款人制度存在缺陷
        4.2.4 对高风险行业的资产泡沫控制不到位
第5章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防范
    5.1 加强银行自身体制建设
        5.1.1 完善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增强银行体系控制利率风险的能力
        5.1.2 探寻处置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的新途径
        5.1.3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适度发展金融创新产品
    5.2 政府为银行体系稳健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5.2.1 加强对银行体系的审慎性监管防范各种风险
        5.2.2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存款者信心
        5.2.3 防范高风险行业泡沫对银行体系的冲击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实证研究(1985~2005)[J]. 袁德磊,赵定涛.  金融论坛. 2007(03)
[2]关于我国金融脆弱的若干分析[J]. 杜朝运,林智乐.  上海经济研究. 2007(02)
[3]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 许长新,张桂霞.  亚太经济. 2007(01)
[4]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 陶雄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6(05)
[5]中国资本账户渐进开放与银行业脆弱性的实证分析[J]. 李卫群.  统计研究. 2006(07)
[6]国有银行改革:传统观点和一个全新视角——基于金融脆弱性理论的实证分析[J]. 陈华.  山东经济. 2006(01)
[7]西方国家银行脆弱性预警系统的经验做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 陈华.  国际金融研究. 2004(08)
[8]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J]. 范洪波.  金融论坛. 2004(07)
[9]再论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J]. 孙立坚.  财贸经济. 2004(03)
[10]论研究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和银行不良贷款的紧迫性与意义[J]. 曾诗鸿,段志敏.  经济研究参考. 2003(30)



本文编号:3160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3160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a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