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普惠金融发展的金融排斥水平评价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20 00:09
  金融排斥所反映的是需求方由于种种因素限制,不能以合理的成本享受高质量金融服务的一种现象。我国将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作为降低金融排斥的重要手段,当前,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金融排斥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金融网点密度不断扩大,信用体系逐步健全,普惠金融稳步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引入金融排斥这概念较晚,对于普惠金融发展的金融排斥水平尚未形成统一的衡量标准,不利于进行趋势分析和区域间的差异分析。因此,如何合理构建普惠金融发展的金融排斥水平指标体系并准确评价金融排斥水平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文章首先通过理论分析确定研究范畴,在此基础上阐述理论基础和理论假设,并确定研究方法。其次,根据六维度法从地理排斥、评估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条件排斥和自我排斥六个方面构建金融排斥评价指标体系,再从六个维度分别分析我国、金融排斥水平的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然后,以安徽省为例获取2010-2018年的原始数据,先对各变量按其影响程度的大小赋权,再结合金融排斥指数法计算出安徽省普惠金融发展的金融排斥水平,同时从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三个维度构建普惠金融指标体系,计算出普惠金融指数,并与普惠金融发展的金融排斥水平进行... 

【文章来源】: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普惠金融发展的金融排斥水平评价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及从业人员数量数据来源:2010-2018年《中国金融运行报告》

证券,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


普惠金融发展的金融排斥水平评价研究——以安徽省为例25景广阔、涨势明显。从证券机构数量来看,2010-2018年证券机构数量总体稳定,在2013-2017年间缓慢增长,2018年变动较小,我国证券机构数量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密集地机构分布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因此,证券机构也在加速实现自身经营结构转型,将经营战略从快速发展转为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由传统的密集营销转为有重点的高质量营销模式。图4-2保险及证券机构数量数据来源:2010-2018年《中国金融运行报告》、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相关数据整理所得二、营销排斥有所缓解,复合型人才短缺为需求方提供满足其自身需求的高质量的金融产品是降低金融排斥的重要任务,其中,账户与银行卡的开立是需求方是否受到营销排斥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银行卡与银行账户的普及率在发达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密集的覆盖率使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不断提高,消费者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截至2018年底,我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为78.3亿张,其中,信用卡9.7亿张,增长率22.8%,信用卡卡活率保持稳定,达73.2%。如图4-3所示,2010-2018年,我国银行卡持卡数量不断增加,2018年,我国人均持卡量为5.2张,较2017年增长8.33%,借记卡卡活率持续回升,达66.8%。从信用卡的变动趋势来看,2010-2018年,人均信用卡持卡量总体上升,在2015年受经济下行的影响,人均信用卡数量大幅下降,其后,随着经济回温,人均信用卡持有量持续增加,直至2018年,人均信用卡持有量达到0.46,这说明信用卡持卡人数已将近半数。由于数据缺失,对于人均银行账户数量,在此仅列明2015至2019年数据。从图4-4可知,我国人均银行账户数量,平均增速为9.17%,至2019年,人均银行账户数量为7.6,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银行卡,信用卡,数据来源,指标


第四章普惠金融发展的金融排斥水平统计分析26图4-3人均持有银行卡,信用卡数量数据来源:2010-2018年《中国金融运行报告》、《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图4-4人均银行账户数量数据来源:2015-2019年《中国金融运行报告》、《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除营业网点外,物理机具数量的上升也为消费者获得便利的金融服务打下了基矗如图4-5,近年来,我国ATM、POS机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在2017-2018年间出现回落,这主要是因为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传统支付手段减少。截止2018年末,全国联网POS机具3414.82万台,ATM机具111.08万台,这反映了当前金融供给不断增加,消费者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虽然,营销排斥有所下降,但是人工智能地广泛应用,使得大量重复、单一型工作逐渐智能化,而目前金融机构的服务人员主要集中为传统的销售型人才,投资理财、风险防控以及计算机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还有待开发,因此,当前阶段金融机构应当将培养专业型综合人才,将人员结构向着重专业、重服务、轻操作转换作为其提高消费


本文编号:3291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3291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3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