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康得新债券违约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9 10:49
  债券违约是我国债券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过去由于政府兜底,我国历史违约记录为零。2014年“超日债”成为首只实质性违约的债券,自此我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持续释放,违约事件愈演愈烈,于2018年迎来大规模违约浪潮。2019年延续之前的违约常态化,违约债券的数量和金额达到新的历史高位。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共有179家企业发行的509只债券发生实质性违约,违约金额高达2,822.79亿元。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新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违约前后业绩表现悬殊巨大,引发债券市场轩然大波,研究该案例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对债券违约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阐述了信息不对称理论、控制权私利理论和信用风险理论。其次对康得新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介绍,按照时间线索回顾和梳理整个违约历程。然后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从内外两个角度深入挖掘康得新的违约成因。造成企业债券到期无法足额兑付的直接原因在于资金流动性和充足性出现问题,因此本文以现金流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发现康得新存在巨额资金被控股股东占用、大股东频繁高比例质押、应收账款规模过大、周转天数过长、大额违规担保导致相...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康得新债券违约案例研究


技术路线

变化图,股权结构,变化图,集团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1页图4-3康得碳谷股权结构变化图康得碳谷主张钟玉、康得集团、康得新通过康得集团及其关联方将全部出资予以抽逃,并在临时股东大会上提议解除康得集团和康得新的股东身份。康得新因并不存在抽逃康得碳谷出资的行为与事实表示反对,而荣成国资和康得集团均投赞成票,解除了康得新的股东身份。康得新出资20亿,却最终被剥夺股权。康得集团与康得新属于两个独立的法人主体,在抽逃行为认定上,二者不存在互为前提的关系。因康得集团的抽逃行为,而解除康得新的股东身份具有不合理性。且康得新自始至终也未收到康得集团退回的任何一笔实缴出资。康得集团同时作为康得新和康得碳谷的大股东,在整个事件中呈现“一言堂”现象,拖延出资则是为了掩饰一系列资金抽逃行为,控股股东又一次利用关联交易挪用了上市公司巨额资金。综上,控股股东签署违规现金合作协议将康得新122亿货币资金“神不知鬼不觉”地归集到自己的账户,直接导致康得新爆发流动性危机。预付的21.74亿设备款和康得碳谷的20亿出资则作为资本支出计入投资活动现金流出,严重拖累康得新的现金流。大股东康得集团占用公司资金使得康得新几乎成为其融资平台,是康得新资金链断裂的重要原因之一。4.2.3高应收低应付营运模式恶化现金流观察表4-8中净利润和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两行,可以看到康得新每年经营性应收项目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原本十几二十几亿的净利润经过调整后就剩下一半左右的经营现金流,2016年更是出现负数。而且,经营性应收项目的绝对数额都接近甚至超过净利润,说明康得新的销售业务很多都不是现销,而是客户欠款计入应收项目,进而导致康得新应收账款规模逐年增加,大量资金被占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债券违约因素及风险规避[J]. 郭臻,玮菡.  时代金融. 2019(33)
[2]债券市场违约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J]. 张强,隋学深.  西南金融. 2019(11)
[3]民营企业债券违约成因及对策分析[J]. 张莹.  纳税. 2019(31)
[4]债券违约常态化下信用风险防范相关问题探讨[J]. 牛玉锐.  债券. 2019(03)
[5]企业债券违约风险的成因与防范对策[J]. 胡明远.  当代经济. 2018(19)
[6]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 张浩.  金融发展研究. 2018(10)
[7]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度量研究[J]. 夏远江,谭林.  财会通讯. 2018(17)
[8]债券违约浪潮下防范信用风险升级、流动性风险爆发的政策建议[J]. 曹玉瑾,李世刚.  产业创新研究. 2018(06)
[9]我国企业债券违约的影响因素及规避措施[J]. 丁翠娥.  财政监督. 2018(12)
[10]中小企业违约风险系统性和异质性测度——基于违约风险成分分析法的研究[J]. 黄苒,范群,郭峰.  中国管理科学. 2018(03)

硕士论文
[1]我国非上市公司债券违约风险研究[D]. 吴江英.浙江大学 2019



本文编号:3331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3331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5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