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同业资产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3 10:46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双重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发展严重受限,而应运而生的同业业务成为了多数商业银行规避信贷规模管制、调节资金盈余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手段。特别是2010年以来,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不仅规模快速增长,业务模式也不断创新,但无序的增长纵容了非标投资、资金空转和监管套利等乱象,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监管治理的重点领域。本文在阐述研究背景和综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梳理监管政策的发展脉络,总结出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模式创新的历程与现状,其次以2010-2018年间188家商业银行为样本,针对同业存放、同业拆出和买入返售三类表内同业资产,实证考察了银行特征、宏观环境、监管政策三大类因素对同业资产规模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同业负债对同业资产规模的异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银行性质、宏观环境和监管政策均对我国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而言:银行特征方面,资产规模、不良贷款率、发放贷款规模指标对同业资产规模具有负向影响,而同业负债对同业资产具有正向影响;宏观环境方面,市场利率越高,同业资产规模越大;监管政策方面,趋严的监管对同业资产规模具有显著的抑...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2016.04《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
监管的影响,而是将该项融资通过开立信用证的方式包装成中间业务,在账务处理上也通常不计入表内。同时,委托行向企业收取手续费和保证金,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委托行的资金流入;对于受托行而言,受托行作为资金提供方,在以委托行进行信用担保、承担信用风险的条件下,无需承担融资企业的风险,减少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估,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在账务处理上,受托行将该项融资计入同业资产,由于同业资产不计入信贷规模,这就使得受托行在获得利差的同时也不会受到信贷规模监管的影响。图3-3同业代付业务运作模式来源:作者整理绘制为企业和银行实现“三赢”的同业代付业务在2011-2012年间规模快速增长,很多商业银行利用同业代付业务产生了大量表外信贷投放。然而,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同业代付业务规模以增加收益,在进行同业代付企业审核时,通常会盲目地低估或忽视融资企业的风险,使得融资企业鱼龙混杂,造成部分企业延期还款甚至丧失还款能力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坏账率和经营风险。监管部门很快注意到其中不规范的会计处理和不到位的风险管理问题,并于2012年8月颁布了《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其中重点对委托行和代付行进行同业代付业务的会计处理作出更加有利于监管和风险管理的规定:要求委托行将同业代付业务作为信贷资产计入表内,代付行作为拆出资金计入表内。自此,同业代付业务规模大量萎缩,属于同业代付的红利时代结束。(2)买入返售买入返售业务是继同业代付之后又一同业创新业务,其本质与“逆回购”类似。银行B(委托行)企业A银行C(代付行)融资申请代为支付款项信用担保委托代付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参与双方通过签订买入返售协议,先由资金供给方向资金需求方买入资产,再由资金需求方在未来以协议约定的价格和时间进行赎回,其中标的资产主要包括票据、信托受益权和债券三类。而在银行的账务处理上,资金供给方在资产端计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资金需求方在负债端计入“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双方在实际交易中产生的买卖差价分别计入“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2008年央行推出了ECDS电票系统,推动了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而票据市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票据买入返售的发展。票据买入返售业务通常是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合作,以“大型银行签票,中小型银行贴现,再转贴现给大型银行”的模式运行。票据贴现利率通常低于贷款利率,同时票据业务还占用银行信贷规模和资本,因此各种转贴现业务得到衍生和创新,票据买入返售业务逐渐以农村信用社、信托、券商资管三种通道发展,将票据资产变为同业资产,以此规避信贷规模监管,并提高收益。民生银行是早期发展票据买入返售业务的商业银行之一,图3-4给出了该银行2011年到2018年间买入返售业务规模与结构。可以看出,该银行买入返售业务基本由票据买入返售构成,2012年该银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增长迅速,规模由2011年的141,022百万增长为732,662百万,增长419.54%。图3-4民生银行买入返售业务规模及结构(单位:百万元)数据来源:银行年报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是买入返售另一重要形式,其三方协议模式成为较为经典的业务模式,如图3-5所示。首先,作为通道方的A银行利用自有资金或理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同业变迁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 高蓓,朱安琪,谭小芬. 南开经济研究. 2019(05)
[2]同业业务对中国上市银行效率影响研究[J]. 宋静波.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9(02)
[3]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基于中国133家银行微观数据的GMM实证检验[J]. 宋汇玄,姜旭朝. 山东社会科学. 2018(12)
[4]同业融资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杠杆顺周期性[J]. 王倩,赵铮. 金融研究. 2018(10)
[5]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现状与风险分析[J]. 郑雪,赵晓川. 新金融. 2018(08)
[6]货币政策、同业业务与银行流动性创造[J]. 郭晔,程玉伟,黄振. 金融研究. 2018(05)
[7]信用评级有效性与监管依赖:来自银行同业存单的证据[J]. 刘士达,王浩,张明. 经济学报. 2018(01)
[8]关于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监管的几点思考[J]. 温万德. 甘肃金融. 2018(01)
[9]商业银行同业负债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 黄盛,邱世蕊. 农村金融研究. 2017(08)
[10]从“通道”到“同业”——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演进历程、潜在风险与发展方向[J]. 王喆,张明,刘士达. 国际经济评论. 2017(04)
本文编号:3473548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2016.04《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
监管的影响,而是将该项融资通过开立信用证的方式包装成中间业务,在账务处理上也通常不计入表内。同时,委托行向企业收取手续费和保证金,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委托行的资金流入;对于受托行而言,受托行作为资金提供方,在以委托行进行信用担保、承担信用风险的条件下,无需承担融资企业的风险,减少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估,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在账务处理上,受托行将该项融资计入同业资产,由于同业资产不计入信贷规模,这就使得受托行在获得利差的同时也不会受到信贷规模监管的影响。图3-3同业代付业务运作模式来源:作者整理绘制为企业和银行实现“三赢”的同业代付业务在2011-2012年间规模快速增长,很多商业银行利用同业代付业务产生了大量表外信贷投放。然而,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同业代付业务规模以增加收益,在进行同业代付企业审核时,通常会盲目地低估或忽视融资企业的风险,使得融资企业鱼龙混杂,造成部分企业延期还款甚至丧失还款能力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坏账率和经营风险。监管部门很快注意到其中不规范的会计处理和不到位的风险管理问题,并于2012年8月颁布了《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其中重点对委托行和代付行进行同业代付业务的会计处理作出更加有利于监管和风险管理的规定:要求委托行将同业代付业务作为信贷资产计入表内,代付行作为拆出资金计入表内。自此,同业代付业务规模大量萎缩,属于同业代付的红利时代结束。(2)买入返售买入返售业务是继同业代付之后又一同业创新业务,其本质与“逆回购”类似。银行B(委托行)企业A银行C(代付行)融资申请代为支付款项信用担保委托代付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参与双方通过签订买入返售协议,先由资金供给方向资金需求方买入资产,再由资金需求方在未来以协议约定的价格和时间进行赎回,其中标的资产主要包括票据、信托受益权和债券三类。而在银行的账务处理上,资金供给方在资产端计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资金需求方在负债端计入“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双方在实际交易中产生的买卖差价分别计入“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2008年央行推出了ECDS电票系统,推动了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而票据市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票据买入返售的发展。票据买入返售业务通常是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合作,以“大型银行签票,中小型银行贴现,再转贴现给大型银行”的模式运行。票据贴现利率通常低于贷款利率,同时票据业务还占用银行信贷规模和资本,因此各种转贴现业务得到衍生和创新,票据买入返售业务逐渐以农村信用社、信托、券商资管三种通道发展,将票据资产变为同业资产,以此规避信贷规模监管,并提高收益。民生银行是早期发展票据买入返售业务的商业银行之一,图3-4给出了该银行2011年到2018年间买入返售业务规模与结构。可以看出,该银行买入返售业务基本由票据买入返售构成,2012年该银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增长迅速,规模由2011年的141,022百万增长为732,662百万,增长419.54%。图3-4民生银行买入返售业务规模及结构(单位:百万元)数据来源:银行年报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是买入返售另一重要形式,其三方协议模式成为较为经典的业务模式,如图3-5所示。首先,作为通道方的A银行利用自有资金或理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同业变迁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 高蓓,朱安琪,谭小芬. 南开经济研究. 2019(05)
[2]同业业务对中国上市银行效率影响研究[J]. 宋静波.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9(02)
[3]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基于中国133家银行微观数据的GMM实证检验[J]. 宋汇玄,姜旭朝. 山东社会科学. 2018(12)
[4]同业融资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杠杆顺周期性[J]. 王倩,赵铮. 金融研究. 2018(10)
[5]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现状与风险分析[J]. 郑雪,赵晓川. 新金融. 2018(08)
[6]货币政策、同业业务与银行流动性创造[J]. 郭晔,程玉伟,黄振. 金融研究. 2018(05)
[7]信用评级有效性与监管依赖:来自银行同业存单的证据[J]. 刘士达,王浩,张明. 经济学报. 2018(01)
[8]关于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监管的几点思考[J]. 温万德. 甘肃金融. 2018(01)
[9]商业银行同业负债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 黄盛,邱世蕊. 农村金融研究. 2017(08)
[10]从“通道”到“同业”——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演进历程、潜在风险与发展方向[J]. 王喆,张明,刘士达. 国际经济评论. 2017(04)
本文编号:3473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347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