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货币供应量变化与经济波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7 08:17

  本文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变化与经济波动关系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剧烈的经济波动会阻碍经济发展甚至引起经济倒退,因此如何熨平经济波动,减少经济波动带来的损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建国以来,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着起伏不断的波动,其中又以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前尤为剧烈,表现出波动周期短、幅度大、频率高的特点;改革开放后,我国又经历了九次经济波动,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经济波动趋于平稳,表现出周期长、波动小的特征。长期以来,如何克服经济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成为经济调节的重心,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与经济波动的相互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货币政策是否能够有效熨平经济波动、合理的货币结构能否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波动和政策有效性又是否存在重大差别,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研究支持和政策建议,以便更好地运用货币供给量来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 本文利用1953-2012年间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及经济增长数据,从总量和结构的视角对货币供应量变动与经济波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分阶段考察二者关系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具体内容包括:首先,对货币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为后文提供理论依据;随后,本文在Feder (1982)、 Greenwood and Jovanvic (1990)总生产函数基础上,推导出货币与经济波动的实证模型,并采用VAR模型、协整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探究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周期的影响程度及不同阶段二者关系。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货币供应量波动是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货币供给变动表现为领先于经济变动。货币供应量的波动同经济周期波动具有协动性,在改革开放前滞后于经济波动,而在改革开放后,领先于经济波动。2、货币结构变动对经济波动存在影响,但冲击效果较弱。货币流动率变动趋势具有顺经济周期的特征,它的变动在短期内是经济波动的原因之 -,且会给经济增长带来较弱正向冲击效应。3、不同层次的货币对经济波动影响方向和力度存在差异。面对同样大小的冲击,M2给经济波动带来的效应要大于M1;在产出增长率方差分解中,M2增长率的贡献也是要大于M1增长率的贡献。4、改革开放前后,货币供应量波动对经济波动影响存在巨大差异。改革开前,M1增长率给经济波动带来负向的波动,异于经济体制改革后;而对经济波动的最大贡献的因素,由改革前的M2变为改革后的投资,经济增长拉动因素趋于理性化。 针对本文理论与实证分析,给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对总量控制,确定最优货币供应量;2.适当优化货币结构,注重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协调发展;3、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和财政金融体制、制度建设,创造良好货币政策执行环境;4、增强监督管理,完善货币供应量指标体系;5、健全经济波动预警机制,增加经济波动反馈时效性。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1、从理论研究现状来看,现有的研究更多集中于考察货币总量对经济波动的冲击作用及熨平效应,很少涉及考察货币结构的合理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从实际来看,央行在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时,更注重于总量调节,往往忽视了对结构的把握,这与现实的需求是不一致的。因此,本文从货币结构角度考察货币结构的变动与经济波动的关系,并研究合理的货币结构能否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体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手段都发生了剧烈变化,货币政策真正成为宏观调控工具,其对经济的影响在前后两阶段也形成了巨大的差异。本文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分阶段考察货币供应量变化与经济波动关系的变化,以及促使这种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货币结构 经济波动 阶段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22.2;F124.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1章 总论9-15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12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2-13
  • 1.5 研究的数据资料与来源13-15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15-25
  • 2.1 货币供给理论15-18
  • 2.1.1 货币供给外生性理论15-16
  • 2.1.2 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16-18
  • 2.2 经济增长理论18-22
  • 2.2.1 “哈罗德—多马”模型18-19
  • 2.2.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9-21
  • 2.2.3 新经济增长理论21-22
  • 2.3 经济周期波动理论22-25
  • 2.3.1 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22-23
  • 2.3.2 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23
  • 2.3.3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23-24
  • 2.3.4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24-25
  • 第3章 货币供应对经济波动的理论逻辑25-33
  • 3.1 相关概念界定25-27
  • 3.1.1 货币供应及其层次划分25-26
  • 3.1.2 经济周期性波动26-27
  • 3.2 货币供给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27-29
  • 3.2.1 货币供给的一般性宏观经济调控目标27-28
  • 3.2.2 我国货币供给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28-29
  • 3.3 货币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途径29-33
  • 3.3.1 利率传递途径29-30
  • 3.3.2 信贷传递途径30-31
  • 3.3.3 资产价格传递途径31-32
  • 3.3.4 汇率传递途径32-33
  • 第4章 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波动趋势分析33-39
  • 4.1 我国宏观经济波动趋势及特征:1953-2012年33-34
  • 4.2 我国货币供给的变化趋势:1953-2012年34-36
  • 4.3 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波动的关联性初探36-39
  • 4.3.1 各货币层次与GDP波动描述性分析36-37
  • 4.3.2 货币结构与GDP波动、通货膨胀率的描述性分析37-39
  • 第5章 我国货币供给的经济波动效应的实证分析39-55
  • 5.1 实证模型推导39-40
  • 5.2 指标、数据与方法40-44
  • 5.2.1 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40-41
  • 5.2.2 研究方法41-44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44-55
  • 5.3.1 单位根检验44-45
  • 5.3.2 协整检验45-46
  • 5.3.3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46-49
  • 5.3.4 脉冲响应分析49-52
  • 5.3.5 方差分解52-55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55-59
  • 6.1 研究结论55-56
  • 6.2 政策建议56-58
  • 6.2.1 加强总量控制,确定最优货币供应量56
  • 6.2.2 优化货币结构,注重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的协同56
  • 6.2.3 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和市场金融制度建设56-57
  • 6.2.4 加强货币监测,完善货币供应量监控体系57
  • 6.2.5 健全经济波动预警机制,增加经济波动反馈时效性57-58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58-59
  • 参考文献59-63
  • 致谢63-65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全;李楠;刘汉;;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率的成分分解及稳定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9年11期

2 张玉喜;;货币与经济周期:理论发展及其评述[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3 李强;;中国货币替代现象的VEC模型:1994-2005[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1期

4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5 冉光和;曹跃群;钟德华;;要素投入、货币供应与中国经济波动[J];管理世界;2008年02期

6 于泽;;我国M_2顺周期性的原因分析——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8年12期

7 许宪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周期的简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8 丁涛;赵昕东;;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区域效应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05期

9 冯春平;正负货币冲击影响的不对称性研究[J];经济科学;2002年03期

10 陆云航;中国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和GDP关系的经验研究:1952-2003[J];经济科学;2005年02期


  本文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变化与经济波动关系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9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399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d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