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及货币政策分析
本文关键词:2010-2011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及货币政策分析
【摘要】:自信用货币产生以来,通货膨胀就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每轮通货膨胀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都有差异,因此政府不能简单的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而需要了解引起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针对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采取相应的政策,从源头上遏制住物价的持续上涨。 2010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明显。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比上年高4.0个百分点,在5月份突破3%的警戒线后,一路保持上涨趋势,2011年第三季度同比上涨6.3%,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国际上一些国家也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2010年末全球通货膨胀率达到3.5%,2011年第一季度上升到4%。本文立意于研究2010-2011年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及其货币政策效果,首先以本轮通货膨胀的表现为切入点,分析了引发本轮通货膨胀的原因,接着针对本轮通胀的原因和表现分析了我国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效果,得出了央行此次采取的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治理是有效果的,但是相对于它的力度和频度来说,效果是有限的,所以笔者在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今后的研究有所裨益,并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的逻辑结构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对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的阐述。 第二部分是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回顾及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的文献综述。首先,介绍了通货膨胀的测量指标,主要有CPI指数、PPI指数、GDP平减指数,其中GDP平减指数虽然能全面的反映通胀水平,但是它的编制是一年一次,所以本文主要采用CPI、PPI指数来判断物价总水平。其次,简要回顾了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及形成机制。最后,综合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的相关观点,发现国内学者对当前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还没有达成一个共识,而国外学者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过剩上。 第三部阐述了本轮通货膨胀的表现特点及经济效应。首先,由2010-2011年我国CPI、PPI指数走势图不难看出,本轮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显著。其次,通过M1、M2的供应量图和我国2004-2011年上半年国际收支差额结构表、外汇储备的数据,可看出我国目前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且由马歇尔K值进一步看出我国流动性严重过剩。我国CPI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图,反映出我国人民币存在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现象。再次,2010年以来,我国进口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境外资本大量流入国内,使得我国本轮通货膨胀还呈现输入性的特征。最后,笔者采用2009—2011年1—4月居民物价满意指数和对未来物价的预期指数,显示出,居民形成了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对未来物价的预期指数高。通货膨胀对经济体的影响不同,对有些经济体来说,通货膨胀会给他们带来有利的影响;而对有些经济体来说,通货膨胀则会给他们带来福利损失。笔者从通货膨胀对消费和投资、收入再分配及资产价格等方面的影响描述了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治理通货膨胀。 第四部分利用数据分析了本轮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不能简单归结为需求拉动或成本推动,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也有来自国内的因素,还有通胀预期的影响。就内部因素来说,我国2006-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增长率的数据反映出我国存在投资过热的现象,也从投资需求方面反映出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有需求拉动的影响;2010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显著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了我国生产成本的上升,说明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还有来自成本推动的影响;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的发生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的通货膨胀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两条途径输入到国内。笔者列举了我国近几年的进出口数据,显示出我国存在贸易顺差的情况,贸易顺差及大量流入国内的国际资本使得我国外汇储备不断攀升,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又迫使我国央行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导致了我国的高通胀率,M2/GDP与CPI的趋势图印证了这一关系;通胀预期也是影响我国通胀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CPI指数和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分析出通胀预期对通货膨胀有助推作用。 第五部分对我国央行为治理此轮通货膨胀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分析。针对本轮通货膨胀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并辅之以一些其他的政策,如汇率的调整、通胀预期的引导等。在分析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效果时,笔者首先分析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近几年我国外汇资产增长迅速,使得央行投放了过多的基础货币,由于缺乏其他可以减持的资产(央行持有的国债主要是特别国债),央行主要采取了发行央行票据来回收流动性。2010年以来,我国央行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4.2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2.1万亿元,票据发行力度加大。但是从2004—2010年全年净回笼基础货币与央行发行的票据余额所计算出来的有效对冲率却在逐年下降,这说明发行每单位的央行票据所能收回的基础货币在不断减少,也就是说央行利用公开市场操作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效果是有限的。其次,分析了央行频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央行十二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2010—2011年上半年央行累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从16%达到21.5%的历史最高点。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货币供应量开始平稳回落,人民币贷款增速趋缓,CPI过快增长得到了控制。央行如此频繁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收缩流动性来说,应该是一剂猛药,货币供应量会明显的大幅缩减,信贷规模会得到很好的控制,物价也会很快下降,但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实际效果却不是非常明显。此外,笔者以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为主线分析了我国上调存贷款利率对通货膨胀的治理效果。从2010年2月份以来,我国CPI达到了2.7%,当时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为2.25%,实际利率呈现负利率。在负利率的情况下,央行五次加息。但是加启、后实际利率依然为负,所以0.25个百分点的调整对本轮通货膨胀来说是杯水车薪,它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利益。除了采取上述货币政策外,央行还调整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010年我国放弃了人民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频繁调整汇率,截至2010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同比升值3%,但是物价却不降反升,说明人民币的升值对抑制本轮通货膨胀效果不理想。政府采取的管理通胀预期的措施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最后,在这部分结束时,简要的分析了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综合治理效果。判断一国所采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时,不能单纯将采取的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分开来分析,因为很多政策工具是配合使用的,所以笔者用GDP的增长率和CPI增长率来综合衡量了本轮货币政策的效果,得出此次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对治理本轮通货膨胀的作用是有限的结论。 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和一些思考。通过对前面的分析得出,目前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会有一定作用,但是长期内治理任务还很艰巨,因为它发挥的效果越来越受限,因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第一稳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第二,改革我国的汇率制度,建立一个汇率浮动区域,使汇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同时提高人民币估值水平;第三,进一步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建议可以取消准备金付息,对不同类型和风险能力不同的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第四,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积极发展我国的国债市场,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完善国债期限结构,并且开放国债期货、远期等交易类型,加大债券市场等有价证券的购买力度。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就在于:首先,利用最新数据系统的分析了本次通货膨胀的表现特点、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的货币政策效果;其次,进行了多角度、较全面的分析,例如分析原因时不仅限于考虑国内的因素,还考虑到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通胀的影响等输入性因素,同时还强调了加剧通胀的一个新的重要因素——通胀预期,并提出它对通胀具有助推作用。当然笔者限于英文水平和知识量积累的不足,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国外文献的收集和阅读还有所欠缺,对通货膨胀的传导途径也有待进行深入分析等。
【关键词】:通货膨胀 流动性过剩 货币政策 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22.5;F822.0;F224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4
- 0 绪论14-19
- 0.1 研究背景14-15
- 0.2 研究意义15-16
- 0.3 研究思路16
- 0.4 研究方法16-17
- 0.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17-19
- 0.5.1 创新点17
- 0.5.2 不足之处17-19
- 1. 通货膨胀理论回顾及文献综述19-31
- 1.1 通货膨胀的度量19-20
- 1.2 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介绍20-22
- 1.2.1 马克思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20-21
- 1.2.2 凯恩斯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21
- 1.2.3 货币主义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21-22
- 1.3 通货膨胀形成机制22-25
- 1.3.1 需求拉动论22
- 1.3.2 成本推动论22-23
- 1.3.3 结构型通胀论23
- 1.3.4 输入型通胀论23-24
- 1.3.5 通胀预期论24-25
- 1.4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国内外理论综述25-31
- 1.4.1 国内学者的观点26-29
- 1.4.2 国外学者的观点29-30
- 1.4.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30-31
- 2. 2010—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及经济效应31-41
- 2.1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31-37
- 2.1.1 价格普遍上涨31-32
- 2.1.2 流动性过剩32-34
- 2.1.3 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34-35
- 2.1.4 输入性特征显著35-36
- 2.1.5 通胀预期明显36-37
- 2.2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37-41
- 2.2.1 通货膨胀的投资消费效应37-38
- 2.2.2 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38
- 2.2.3 通货膨胀的资产价格效应38-41
- 3. 本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41-51
- 3.1 内部因素41-44
- 3.1.1 需求拉动——固定资产增加41-42
- 3.1.2 成本推动42-44
- 3.2 外部因素44-49
- 3.2.1 国际贸易顺差44-46
- 3.2.2 国际资本流动46-49
- 3.3 预期因素49-51
- 4. 本轮通货膨胀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及其效果分析51-69
- 4.1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51-63
- 4.1.1 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及其效果分析51-55
- 4.1.2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其效果分析55-59
- 4.1.3 上调存贷利率及其效果分析59-63
- 4.2 其他政策63-66
- 4.2.1 调整汇率——人民币升值的效果分析63-65
- 4.2.2 引导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分析65-66
- 4.3 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综合评价66-69
- 5. 结论及一些建议69-74
- 5.1 结论69-70
- 5.2 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些建议70-74
- 5.2.1 稳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70-71
- 5.2.2 改革我国的汇率制度71-72
- 5.2.3 进一步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72
- 5.2.4 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72-74
- 参考文献74-79
- 后记79-80
- 致谢80-81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金平;王宗林;;真是过剩流动性引发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吗[J];财经科学;2011年07期
2 陈永志;朱炎亮;;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引发机制及治理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11期
3 陈全功,程蹊;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路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02期
4 陈浪南;何秀红;陈云;;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价格传导效应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06期
5 吴军;肖威;涂竞;;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量化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11期
6 金为华;阙传宝;廖廷悟;;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潜在影响和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2011年08期
7 闫坤;于树一;刘新波;;2011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四大关键词”编织的世界经济困局下中国财政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55期
8 李永宁;赵钧;黄明皓;;经济学家的通货膨胀预期:理论与实证[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04期
9 何平;;我国的央行票据发行与公开市场操作[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12期
10 杨文超;孟庆华;;流通性、结构性通胀与货币政策走向[J];经济论坛;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程继明;[N];国际商报;2011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本报专家组成员 易宪容;[N];金融时报;2011年
3 江西省委党校研究员 黄世贤;[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白树英;中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2 杜婕;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杜蓓;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4 倪良晶;我国最近一轮通货膨胀回顾与反通胀启示[D];兰州商学院;2009年
5 张晓霞;外部因素对我国本轮通货膨胀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黄莺;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量对货币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2010-2011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及货币政策分析
,
本文编号:511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511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