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担保的上市可转债信用风险模型
本文关键词:有担保的上市可转债信用风险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担保 可转债 信用风险溢酬率 最小二乘蒙特卡洛算法
【摘要】:目前,国内企业在发行可转债时通常必须有资信良好的机构为其提供担保。为了研究担保对可转债价值的影响,文章构造了担保情形下的转债模型。在考察了不同类型的担保是如何对风险溢酬产生影响之后,进一步结合常见条款,系统分析在它们的综合作用下可转债价值的变动规律。最后,选取三只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可转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转债风险溢酬同时与其本息面额和期限有关,担保在转债价值的各个部分所起到的作用存在差异。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南科技学院;
【关键词】: 担保 可转债 信用风险溢酬率 最小二乘蒙特卡洛算法
【分类号】:F224;F832.51
【正文快照】: 0引言可转换公司债券(下文简称为可转债或转债)作为一种新型的筹资工具,由于嵌有转换、赎回、回售以及转股价修正等带有美式期权性质条款,使其兼具普通债券及期权的双重性质。由此,我们通常把它的价值转化为其内含的纯债券价值和期权价值之和。对于纯债券部分的价值可以用现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斌 ,张承惠;须密切关注商业银行可转债担保风险[J];金融信息参考;2003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佳;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效率的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2 程志富;中国上市可转债模型构建及其仿真检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霞;;基于KMV模型的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08年02期
2 田苗;焦桂奇;王小敏;;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J];科技和产业;2006年04期
3 许明;曾海丽;;电子货币的信用风险分析[J];现代商业;2009年11期
4 刘丹;;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对比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21期
5 蔡伟;;信用风险模型比较研究[J];现代商业;2009年32期
6 符青林;;信用风险模型回收率的实证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06期
7 曲华锋;;Fisher模型在评价上市公司信用风险中的应用研究[J];消费导刊;2009年14期
8 唐建荣;谭春晖;;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估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年10期
9 董雨,惠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2005年02期
10 林燕;王建琼;刘晓伟;;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比较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年3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煜辉;;现代信用风险模型回顾及在中国的尝试[A];中国金融论坛(2005)[C];2005年
2 石晓军;王立杰;;信用风险中性定价方法及实证研究[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韩立岩;杨哲彬;郑承利;;基于真实分布和期权评价的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模型[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黄敏;林则夫;;国内商业银行贷陕款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建立初探[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谢冀;张晓u&;;商业银行贷款组合的信用度量制研究和实证分析[A];全国第九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韩立岩;郑承利;杨哲彬;;基于模糊期权的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分析[A];第12届全国模糊系统与模糊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发期货投资研究部 陈年柏;VaR模型在股指期货保证金设计中的应用[N];期货日报;2007年
2 胡永生;今年的热门技术[N];科技日报;2004年
3 刘仁伍 吴竞择;金融监管的最新国际动态[N];金融时报;2001年
4 黄丽珠;风险管理是银行价值创造的核心[N];金融时报;2007年
5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王云琪 韦艳华 戴卫平;信用评级技术与信用风险揭示[N];金融时报;2006年
6 周婷;北大建立金融风险实验室[N];中国证券报;2009年
7 万云;以信用风险管理的名义[N];中国经营报;2006年
8 张建萍;银行信用缺失的风险[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9 胡丹;实施新资本协议挑战与机遇并存[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年
10 记者 郑申;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筑银行“防风墙”[N];金融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雪;一类约化信用风险模型的风险分析及应用[D];苏州大学;2013年
2 何海鹰;基于Copula理论的信用风险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胡凤清;Lévy过程在金融保险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2年
4 荆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与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崔炳文;新巴塞尔协议下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杨文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与管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7 麦强;基于违约概率和回收率负相关假设的信用风险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刘志刚;银行信用风险、资本要求和经济周期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王壬;电力市场风险管理理论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李兴法;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文靖;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武艳凤;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3 孙欢;铁路融资租赁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邵海宏;基于BP神经网络的商业银行客户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王晶晶;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相关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董浩博;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D];吉林大学;2007年
7 董冉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方法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8 张凯;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08年
9 余潜;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及实证分析[D];重庆大学;2008年
10 高静娟;信用风险管理在控制增量不良资产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565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565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