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实证研究
【摘要】: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重创了美国以及全球的经济,在对危机发生原因的讨论中,各国学者普遍将危机的源头指向了影子银行。因此自其概念被美国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考利提出以后,影子银行在随后的几年里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我国影子银行产生较晚,与西方国家主要从事资产证券化不同,我国影子银行内生于传统商业银行,主要从事商业银行的通道类业务,在发展背景、杠杆率、运行机制以及风险大小等方面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但是由于利率和监管机制以及融资需求增长等原因,近几年影子银行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并成为与商业银行平行的重要的金融体系组成部分,一方面,影子银行的发展填补了商业银行的资金缺口、促进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改革和业务的创新,另一方面,影子银行杠杆率高、信息不透明以及监管缺失的特性也给商业银行的稳定带来了威胁,温州民间信贷危机以及银行理财产品兑付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也敲响了对影子银行进行研究规范的警钟。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其稳定性决定着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危,因此,有必要对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进行详细研究。文章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稳定性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界定并对其重要部分进行介绍,从而总结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然后分别从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增强和减弱机制两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最后从系统和非系统因素角度出发,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综合指标,运用2002年至2013年的数据,对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两者之间存在阀值效应,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是否合理,而应该辩证地看待影子银行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影子银行规模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发挥正负不同效应的分界点,我们应积极地采取相关措施将影子银行的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控制其风险,引导其对商业银行稳定性正面效应的发挥,使其更好地为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服务。
【关键词】:影子银行 商业银行 阀值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3
【目录】:
- 内容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导论9-19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9-11
- 1.1.1 选题背景9-10
- 1.1.2 选题意义10-11
- 1.2 相关文献综述11-16
- 1.2.1 有关影子银行内涵的文献综述11-13
- 1.2.2 有关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文献综述13-16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16-18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16-17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17-18
-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18-19
- 1.4.1 本文的创新18
- 1.4.2 本文的不足18-19
- 第2章 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与特征19-28
- 2.1 有关影子银行的界定19-25
- 2.1.1 我国影子银行的定义19
- 2.1.2 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类型19-25
- 2.2 我国影子银行的特征25-28
- 2.2.1 独立性较差25-26
- 2.2.2 杠杆率较低26
- 2.2.3 风险主要是监管套利风险26-27
- 2.2.4 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和个人27-28
- 第3章 影子银行影响商业银行稳定性的传导机制28-33
- 3.1 影子银行增强商业银行稳定性的作用机制28-30
- 3.1.1 填补商业银行体系的资金缺口28-29
- 3.1.2 促进商业银行体系的创新29
- 3.1.3 促进利率市场化29-30
- 3.1.4 拓宽商业银行业务范围30
- 3.2 影子银行减弱商业银行稳定性的作用机制30-33
- 3.2.1 分流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30-31
- 3.2.2 增加商业银行体系的风险31
- 3.2.3 削弱货币政策效果31-32
- 3.2.4 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32-33
- 第4章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33-44
- 4.1 商业银行稳定性的测度33-38
- 4.1.1 测算商业银行稳定性的指标选取33-34
- 4.1.2 商业银行稳定性指标的构建34-35
- 4.1.3 数据处理35-38
- 4.2 变量的选取38-39
- 4.3 实证分析39-43
- 4.3.1 ADF单位根检验40
- 4.3.2 协整检验40-41
- 4.3.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41
- 4.3.4 模型回归41-43
-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43-44
- 第5章 政策建议44-48
- 5.1 引导影子银行在合理范围内发展44-45
- 5.2 完善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框架45-46
- 5.3 建立风险传递的防火墙46-48
- 参考文献48-50
- 后记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年11期
2 何海峰;;影子银行的真身与法镜[J];金融博览;2011年02期
3 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年12期
4 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金融稳定理事会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08期
5 曹勇;;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J];西南金融;2011年08期
6 贺丽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与监管[J];现代商业;2011年24期
7 胡雪琴;;从风险视角探讨影子银行及其中国化现状[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年09期
8 张远;;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 防范系统性风险[J];西部金融;2012年02期
9 陈雪雁;;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遏制“影子银行”蔓延[J];黑河学刊;2012年05期
10 游春;;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辨析[J];海南金融;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宇清;;影子银行及其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影子银行工具的法律分析[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2 宋国良;高超;宋成;;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及其宏观效应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尚玮;;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与法律规制研究[A];金融法学家(第四辑)[C];2012年
4 徐宝林;陈澍;;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基于2005-2012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李真;;“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法律监管路径[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6 梁涛;;分业监管模式下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小波;“影子银行”监管:风险与效率如何平衡?[N];经济参考报;2011年
2 安邦咨询研究员 贺军;对“影子银行”要一分为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杨冬 邱晨;影子银行问题:中国式次贷危机?[N];证券时报;2011年
4 谭洪涛 蔡春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影子银行影响金融稳定的内在机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金立新;对“影子银行”监管如何到位?[N];金融时报;2011年
6 马卓 张奎 李丽;谁来监管“影子银行”?[N];国际商报;2012年
7 周波 宋馨;国外如何监管影子银行[N];中国财经报;2012年
8 记者 肖旺;强化对“影子银行”监测与监管[N];金融时报;2012年
9 记者 马翠莲;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和规范[N];上海金融报;2012年
10 记者 王宇 王培伟;“影子银行”魅影几重[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2 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3 李睿;利率双轨制、影子银行和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5年
4 王s,
本文编号:565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565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