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青岛银行同业关系研究(1929-1937)

发布时间:2017-08-11 17:37

  本文关键词:青岛银行同业关系研究(1929-1937)


  更多相关文章: 青岛 20世纪30年代 银行 同业关系


【摘要】:金融业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以青岛银行同业关系为分析对象,以1929-1937年为限,从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中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关系入手,在力图呈现20世纪30年代青岛金融业态发展脉络的同时,阐明青岛本地金融资本与国内农工商资本、国际金融资本之间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青岛银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存在怎样的交叉关系,以及青岛银行业在发展中与青岛城市经济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前言部分介绍了近代青岛城市社会经济史以及青岛金融史的研究现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一章论述了青岛市从1898年开埠至1937年间银行业的发展概况,以1929年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含现代金融的萌芽(1898-1914)、日资银行的独大(1914-1922)、多国银行的混杂(1922-1929)等时期,此阶段外资银行势力在青岛居于主导地位,中资银行发展缓慢。第二阶段从1929年至1937年,此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中资银行的快速发展与外资银行的日渐衰微。同时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青岛金融业的影响也在这一阶段体现的非常明显,青岛偏安一隅,以银钱危机为契机,反而促进了民族金融业发展。第二章主要论述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同业关系。20世纪30年代,金融业虽历经经济危机,但外国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相互依存,在青岛仍有金融优势,尤其是以日资银行为主的金融势力更甚,中资银行势力虽有发展却与外资银行势力仍存差距。彼时,中外银行集聚于青岛前海一线,沿中山路及其支线集中分布的中资银行,与馆陶路集中分布的外资银行构成了青岛的两个金融分中心,中外资银行之间围绕着货币主权与工商资本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中外金融力量的博弈也在这一时期尤为凸显。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中资银行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中资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经济利益之争,当其利益因外资银行而受损时,中资银行之间也更容易建立起合作关系,尤其体现在经济危机以及信用危机背景下出现的“抱团取暖”现象中。而地方政府在处理不同银行危机时的不同态度,也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团体与金融力量之间的博弈关系。结论部分通过对前三部分的总结,概括出同业关系中的青岛现象。通过青岛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以及中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揭示出农工商资本对青岛金融资本的支持,以及青岛银行业与各行业之间存在的互动依存关系。通过民族金融资本与外国金融资本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阐述青岛社会经济的变迁状况,探明青岛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与青岛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金融力量与地方政府力量之间的博弈关系。20世纪30年代青岛银行同业关系中附带的竞争与合作机制,表现出青岛金融业内部的资本变迁与力量博弈,更加凸显了青岛在山东的金融中心地位。
【关键词】:青岛 20世纪30年代 银行 同业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7;K26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0 前言11-16
  • 0.1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4
  • 0.1.1 金融史研究动态11-13
  • 0.1.2 青岛金融史研究现状13-14
  • 0.2 研究思路及本文要解决的问题14
  • 0.3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14-15
  • 0.4 史料与研究方法15-16
  • 1 青岛银行业格局的沿革16-32
  • 1.1 1929年之前的格局概况(1898-1929)16-20
  • 1.1.1 现代金融的萌芽(1898-1914)17-18
  • 1.1.2 日资银行的独大(1914-1922)18-19
  • 1.1.3 多国银行的混杂(1922-1929)19-20
  • 1.2 快速发展的中资银行与日渐式微的外资银行(1929-1937)20-25
  • 1.2.1 山东半岛金融中心的转移20-23
  • 1.2.1.1 逐渐凸显的区位优势21
  • 1.2.1.2 相对稳定的市政环境21-23
  • 1.2.2 青岛中外银行力量概览23-25
  • 1.3 外部冲击对银行同业关系的影响25-32
  • 1.3.1 银本位制与银价危机25-28
  • 1.3.2 银钱危机下的青岛金融业态28-32
  • 2 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同业关系32-55
  • 2.1 以货币主权为中心的竞争32-39
  • 2.1.1 以胶平银为中心的角逐32-35
  • 2.1.2 中资银行与正金银行争夺货币发行权35-37
  • 2.1.3 日资银行占市与钱钞交易受控37-39
  • 2.2 以工商业为中心的竞争39-47
  • 2.2.1 青岛内外贸易与中外银行资本40-45
  • 2.2.1.1 港口的兴起与贸易的发展40-41
  • 2.2.1.2 工商贸易与银行资本41-45
  • 2.2.2 日商贸易与日资银行45-47
  • 2.3 银行机构空间布局的变化47-55
  • 2.3.1 空间分割与金融用地47-50
  • 2.3.2 “青岛华尔街”:中外力量的空间布局50-55
  • 2.3.2.1 “青岛华尔街”的崛起50-51
  • 2.3.2.2 中外银行分中心的形成51-55
  • 3 中资银行之间的同业关系55-97
  • 3.1 竞争关系55-67
  • 3.1.1 大银行与小银行56-59
  • 3.1.2 全国性银行与地方性银行59-63
  • 3.1.3 新式银行与传统性质的钱庄、银号63-67
  • 3.2 合作关系67-88
  • 3.2.1 正常合作关系67-71
  • 3.2.2 信用危机中银行同业的相互救助71-88
  • 3.2.2.1 中鲁银行风波71-75
  • 3.2.2.2 明华银行风波75-82
  • 3.2.2.3 中国实业银行风波82-88
  • 3.3 政府主导下成立的新银行——青岛农工银行88-97
  • 3.3.1 农村经济与青岛金融88-89
  • 3.3.2 农业金融与乡村建设89-91
  • 3.3.3 中资银行共同创办——青岛农工银行91-97
  • 4 结语:银行同业关系的青岛现象97-100
  • 5 参考文献100-104
  • 致谢104-105
  • 个人简历105
  • 发表的学术论文10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建华;;近代民族新式银行投资保险业的进程及绩效评析[J];黑龙江史志;2010年19期

2 陈业雷;;银行理财师的“忽悠术”[J];科学新生活;2014年10期

3 张梦;;收藏金融化的趋势[J];商业文化;2008年09期

4 余心安;;投行为何争当“养猪户”[J];华人世界;2008年10期

5 张晓辉;民国前期广东外债概述[J];广东史志;2003年02期

6 孙频;;煤炭新产业与资本化高峰论坛圆桌会议[J];山西青年(新晋商);2008年10期

7 ;中国银行的历史轨迹——《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简介[J];民国档案;1991年04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且看帝国主义是怎样利用其“银行”来侵略中国的[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2 巴基洛夫·拉希德;马赫穆特·拉希德;丁一成;;伊斯兰银行的功能和特点[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3 李研妮;冉茂盛;;合作策略下银行抗流动性风险能力增强的理论验证——基于商业银行在同业拆借市场中流动性管理的模型分析[A];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巴基洛夫·拉希德;马赫穆特·拉希德;丁一成;;伊斯兰银行的功能和特点[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雪松 杨光;银行上市,以制度提振效率?[N];中国证券报;2003年

2 龚光敏;投资理财市场银行大有可为[N];深圳商报;2004年

3 德海;德意志银行投资珠海住宅项目[N];广东建设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黄蕾邋卢晓平;银行投资险企获原则通过[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吴玮华;银行卡联通“卡壳”[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张歆;16家银行投资回报比拼 民生银行半程领先[N];证券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黄晓英;富滇银行组建4家村镇银行[N];云南经济日报;2011年

8 知名财经专栏作者 汤闯新;中国的国有银行优异业绩究竟从何而来[N];上海证券报;2012年

9 ;银行投资“绿色”收成如何[N];经济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李波;从探戈到华尔兹 银行股将继续起舞[N];中国证券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忠伟;转轨特征下中国国有银行投资价值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华坚;多视角的银行关闭策略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3 郑一萍;金融资源约束下政策性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董满章;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5 刘长霞;经济转轨时期中国银行业反行政垄断与促进竞争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杜育华;基于银行、一般债权人行为能力的最优债务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王红;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刘晓星;基于VaR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9 张旭东;中小企业融资中机构合作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10 吴惠杰;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与银行利差管理[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艺蓓;兴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鲁小蓉;银行理财业务及产品分析:中信银行案例[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宋晓琳;中国银行业外资的进入及效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顼婧;青岛银行同业关系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佟仕富;银行特许权价值风险约束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金汉朱;韩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张炳杰;成都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曹永峰;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D];湘潭大学;2003年

9 李斌;论银行消费者的权益及其保护机制[D];华侨大学;2007年

10 袁佳莉;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及对策[D];武汉纺织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57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657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4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