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扩散的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扩散的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互联网金融 创新产品 网络外部性 P2P网络借贷 影响因素模型
【摘要】:本研究站在金融创新理论、电子金融理论研究的高度上,结合前人关于技术接受理论(TAM)、创新产品扩散模型(IDT),以认识、了解和预测互联网金融新势力其创新产品扩散的动态过程。立足于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布局与趋势,归纳出创新产品在消费者之间扩散的影响因素、扩散的过程及效应,并以P2P网络借贷为例构建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扩散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网络外部性作为互联网金融最重要的特征,对创新产品之一——P2P网络借贷的动态扩散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从产业(广义)和消费者(狭义)两个视角形成了P2P网贷创新产品在用户之间的动态扩散机制。(2)基于消费者的逻辑,从创新产品特征、扩散源、扩散路径、使用态度和使用行为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扩散的影响因素、扩散过程及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创新产品扩散的影响因素模型。(3)以创新产品之一——P2P网络借贷为例,对影响因素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模型修正,得出影响因素路径系数。结果表明:网络外部性、消费者偏好、感知收益、计算机效应、感知易用度、融合度、人际效应与P2P网络借贷行为呈正相关关系,感知风险与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使用成本和媒介效应与之不相关。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创新产品 网络外部性 P2P网络借贷 影响因素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4;F72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5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2
- 1.2.1 研究目的11
- 1.2.2 研究意义11-12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12-14
- 1.3.1 研究内容12
- 1.3.2 研究方法12-13
- 1.3.3 研究框架与结构13-14
- 1.4 研究创新点14-15
- 2 文献综述15-26
- 2.1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15-17
- 2.2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扩散理论研究综述17-21
- 2.2.1 创新扩散理论模型研究17-19
- 2.2.2 创新扩散的过程19-20
- 2.2.3 创新扩散理论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20-21
- 2.3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TAM理论研究21-23
- 2.3.1 TAM模型概述21-22
- 2.3.2 TAM模型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22-23
- 2.4 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扩散的其他理论研究23-25
- 2.4.1 金融创新理论23-24
- 2.4.2 电子金融创新产品扩散理论24-25
- 2.5 文献评述25
- 2.6 本章小结25-26
- 3 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扩散的布局与趋势26-33
- 3.1 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的布局与特征26-30
- 3.1.1 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的布局26-30
- 3.1.2 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的特征30
- 3.2 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扩散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30-32
- 3.2.1 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扩散的原因30-31
- 3.2.2 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扩散存在的问题31-32
- 3.3 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趋势32
- 3.4 本章小结32-33
- 4 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扩散的机理分析33-41
- 4.1 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扩散的影响因素分析33-34
- 4.1.1 创新成果性质33-34
- 4.1.2 扩散源——消费者个人特征34
- 4.1.3 扩散路径34
- 4.1.4 使用态度和使用行为34
- 4.2 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扩散的过程分析34-37
- 4.2.1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狭义扩散过程34-35
- 4.2.2 基于产业视角的广义扩散过程35-37
- 4.3 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扩散的效应分析37-40
- 4.3.1 产业集聚效应37-38
- 4.3.2 网络外部性效应38-40
- 4.4 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扩散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40
- 4.4.1 模型构建40
- 4.5 本章小结40-41
- 5 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扩散的实证分析——以P2P网络借贷为例41-61
- 5.1 研究对象的选择41
- 5.2 变量的定义41
- 5.3 研究假设41-43
- 5.3.1 基于TAM整合模型假设41-42
- 5.3.2 网络外部性相关假设42
- 5.3.3 感知风险的相关假设42
- 5.3.4 使用成本相关假设42
- 5.3.5 消费者个人特征相关假设42
- 5.3.6 扩散路径相关假设42-43
- 5.4 变量的测量43-45
- 5.4.1 量表的设计43-45
- 5.4.2 问卷的设计、发放及回收45
- 5.5 实证分析45-60
- 5.5.1 样本描述统计分析45-48
- 5.5.2 信度和效度分析48-52
- 5.5.3 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52-58
- 5.5.4 实证结论58-60
- 5.6 本章小结60-61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61-64
- 6.1 研究结论61-62
- 6.2 研究不足之处62-63
- 6.3 研究展望63-64
- 参考文献64-68
- 附录A 调查问卷68-72
- 附录B 部分被调查企业名录72-76
- 在学研究成果76-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曦;;金融创新产品系列讲座之一 远期利率协议[J];华北金融;2006年10期
2 本刊编辑部;;远程银行开创新一代金融服务模式[J];华南金融电脑;2010年03期
3 余海斌;王慧琴;;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理论分析与监管深化[J];中外企业家;2010年14期
4 余海斌;王慧琴;;金融创新产品的主要风险及监管深化研究[J];金融经济;2011年02期
5 沙莹;;我国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机制研究[J];时代金融;2011年09期
6 于飞飞;;我国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途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1期
7 余海斌;王慧琴;;金融创新产品风险预警指标模型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1年21期
8 田原;;基于未确知理论的金融创新产品前评价[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年02期
9 朱伟一;;不谈法律?[J];国际融资;2007年11期
10 吴天宇;;关于网络金融创新产品银行卡的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2011年3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苗志磊;我市在全省首推金融创新产品“金财通”[N];邯郸日报;2013年
2 曹辉宁;金融创新产品是否应当缓行[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3 吴涛 肖固;金融创新产品展昨落幕[N];扬州日报;2008年
4 记者 张扬;金融创新产品助外包企业融资[N];南京日报;2011年
5 华尔街从业人士 陈思进;金融创新谁赚钱[N];中国经营报;2010年
6 通讯员 奚洁;金融创新产品吸引众多客户[N];上海金融报;2002年
7 张文;以资产证券化促银行转型[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易宪容;金融创新理论及方式需要全面革命[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吕东;银行应加大中小企业金融创新产品推出[N];证券日报;2011年
10 高太君;租赁保理:一种金融创新产品的涉税处理[N];中国税务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余海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模式与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2 李春燕;网络金融创新产品扩散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渊博;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扩散的机制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2 张萍;金融创新产品的市场营销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3 何晓玲;网络金融创新产品扩散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杨;论金融创新产品的法律监管[D];河北经贸大学;2013年
5 吴旅忠;不确定条件下金融创新产品的开发管理[D];浙江大学;2008年
6 陈晓燕;金融创新产品开发流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孙海东;中国基金产品创新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59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659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