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路径与结构
本文关键词:试论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路径与结构
【摘要】:近代中国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反映了经济的近代化进程。金融机构的产生、发展过程为制度变迁的过程和各种参与者相互博弈及认同的结果。当通过学习、模仿、实验所做出的边际调整或能够得到大量利润、或仍出现大范围持续亏损时,往往伴随既定金融组织的解体和金融创新的实现,金融组织以渐变方式向前演进。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与金融结构变迁不仅体现为现代银行体系的形成、完善,及对票号、钱庄、典当等"旧式"金融机构的替代,也存在一个由通商大埠向广大内地的扩散过程,存在一个"由上到下"即由国家、省级层面向县级及其以下基层的渗透过程。各种金融机构共同发展、动态调整,既有相互融合、互补的一面,又有相互竞争、替代的趋势。近代时期的金融资源分布也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表现为典型的二元结构的特征,而这种二元性的金融结构也是与近代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的。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近代中国 金融业 发展路径 金融结构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近世以来的财政体系与金融发展”(项目编号07AJ79003)
【分类号】:F832
【正文快照】: 金融组织的演变与金融工具创新很大程度上是自主发生的,服从于诺思所提出的“适应性效率”标准。除各种政治、社会以及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经济组织以外,经济组织的产生与演变主要是适应技术与外部制度环境的变迁所提供的获利机会。同时,组织内部参与人的知识积累与技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金铮;20世纪20—40年代典当业的衰落——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斌 ,濮德培 ,徐建清;18世纪湖南的粮食市场与粮食供给[J];求索;1990年03期
2 陈文彬;1927—1937年上海失业人群再就业状况述略[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3 赵光元;丁俊萍;;政治文明视野中的农村基层民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侯宣杰;明清商人会馆中的封建宗族文化探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章银杰;李峰;;上海租界移民功能略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张东刚;消费需求变动与近代中国经济增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巫云仙;略论汇丰银行在近代中国的几个发展阶段及其启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邱国盛;从戊戌维新看近代北京、上海的城市互动[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9 彭世畦;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控制全国经济的努力和国家资本的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朱建波;;当前村民自治改革的制度变迁困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隆武华;;中国近代外国对华投资述评[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2 庄友刚;;从风险社会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与历史界限[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鹏;;创意产业的经济学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思考[A];首届中国传媒经济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徐畅;;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高利贷分析——以苏、浙、皖三省农村为中心[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军雄;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企业持续经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马志刚;中国近代银行业监理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王荣国;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
4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陈柳;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7 董振华;创新劳动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8 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秦远建;产业集约化理论与中国汽车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侯运华;晚清狭邪小说新论[D];河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士义;留美幼童与留日学生归国就业比较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D];苏州大学;2001年
2 庄严;国际银行的混业经营趋势及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选择[D];湖南大学;2001年
3 李亚红;明清山陕商人与西北市场化进程[D];西北大学;2001年
4 郑中伟;清代陕西市镇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5 赵晓东;传统与现代的碰撞[D];西北大学;2000年
6 马冀;建国初期市场化进程中断的原因与影响[D];河南大学;2002年
7 唐仕春;北洋时期在京同乡会馆的请托与受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曹超;海派小说与现代上海消费文化[D];郑州大学;2002年
9 葛洪波;广东实业有限公司经营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10 李琴;抗战时期广西与中央金融业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建生;;山西票号业务总量之估计[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涛;;汇兑、结算与投机——近代申汇问题探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3期
2 魏忠;;近代中国金融同业组织保护权益的机制研究——基于上海钱业公会的视角[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3 刘平;;近代中国银行业监理官制度述论[J];上海金融;2007年06期
4 兰日旭;;近代中国的银行内部监督机制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5 朱海城;蔡金殿;;近代中国华商股市研究的回顾与评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6 马骏;;外商投资对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理论界;2009年05期
7 赵瑛;;近代中国金融风潮的原因及启示[J];理论界;2009年06期
8 张宏彦;;中国近代金融开放的被动性与主动性探析[J];当代经济;2009年07期
9 陈晓荣;;论中国近代纸币流通的二维结构——以小区域流通纸币为视角[J];史林;2009年04期
10 戴建兵;;一个时代货币思想的进步——孙中山货币思想及实践评议[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平;;金融业如何应对WTO的挑战[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近代中国与利用外资》一书出版[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3 陈建社;;取消贷款规模对金融业的影响[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4 于瑞厚;;我国金融业开放与隐忧[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专辑[C];2007年
5 王康美;;金融危机下银行如何进行市场营销——银行业市场营销的误区及对策[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邵明志;;近代中国私版铜元考[A];齐鲁钱币(创刊号)[C];2011年
7 刘伟;;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是政府管理的重要创新[A];征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届齐鲁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加强金融科学研究 促进金融事业发展[A];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工作经验汇编[C];2004年
9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粤西经济发展[A];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广东金融强省建设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吴晓灵;;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A];风险管理与经济安全:金融保险业的视角——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6[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荫贵 作者为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近代中国第一股”:招商局[N];经济参考报;2007年
2 李明昌;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初探[N];金融时报;2006年
3 朱新开;华西集团全面进军金融业[N];江阴日报;2007年
4 张汉青 张莫;金融业进入深度变革期[N];威海日报;2006年
5 李宇;港金融业三季度收益倍增[N];中国证券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邢莉云;海航再度杀入金融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7 王大军;吉林搭建金融业五大平台[N];商务时报;2008年
8 刘勘;利用香港经验走金融业国际化道路[N];北方经济时报;2007年
9 新浪网知名网评人 余丰慧;“经济宪法”对金融业影响[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年
10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曹红辉;建立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稳定机制[N];中国证券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尹振涛;历史演进、制度变迁与效率考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3 晏宗新;金融业管制与竞争理论研究——兼论中国金融业的管制问题[D];厦门大学;2004年
4 许南;金融业跨国并购动因、效率与运营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5 邱静;入世过渡期结束后金融业混业经营与中国证券业的发展[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6 丁志杰;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效应与政策研究[D];辽宁大学;2001年
7 张徐乐;上海私营金融业研究(1949—1952)[D];复旦大学;2004年
8 宗晓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金融集聚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跃;改革开放后党的金融政策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臧慧萍;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历史演进[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琴;抗战时期广西与中央金融业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瑛;中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的选择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3 赵锋;金融业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的影响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D];吉林大学;2004年
4 宣春燕;开放式基金对中国金融业经营模式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5 夏沛妍;振兴长春老工业基地的金融支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黄飞鸣;信息时代中国金融业的网络化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商学院;2006年
7 王墨玉;金融服务业服务质量测量及顾客满意度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曹猛;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形成及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薛蓓蓓;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及其监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10 张保帅;重庆金融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04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704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