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如何影响中国的信贷资源再分配——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
本文关键词:货币政策如何影响中国的信贷资源再分配——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
更多相关文章: 货币政策 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 信贷资源再分配 双重差分模型
【摘要】:本文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2004年货币政策紧缩与2009年货币政策扩张对中国上市公司信贷资源再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货币紧缩时期,非国有上市公司获得的银行信用相比国有上市公司下降的幅度更大,但对外提供的商业信用和净商业信用上升的幅度更大;在货币扩张时期,非国有上市公司获得的银行信用相比国有上市公司没有显著差别,但净商业信用的上升幅度仍然更大。实证结果说明中国国有企业并没有比非国有企业更好地发挥信贷资源再分配的功能。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 信贷资源再分配 双重差分模型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GL049)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A630064)
【分类号】:F822.0;F832.4;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中国以四大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有商业银行将大部分银行信用提供给了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而效率较高的非国有企业却难以得到银行信用的支持,即中国银行对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存在明显的“信贷歧视”[1]。但是,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进,赵向琴,林辉;上市公司违法违规处罚和投资者利益保护效果[J];财经研究;2005年08期
2 谈儒勇;吴兴奎;;我国各地金融发展差异的司法解释[J];财贸经济;2005年12期
3 谈儒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及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财经;2004年12期
4 尹希果;陈刚;潘杨;;中国省际国有与非国有工业集聚比较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6年11期
5 尹希果;陈刚;程世骑;;中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再检验——基于面板单位根和VAR模型的估计[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1期
6 李卓;不同的法律渊源对金融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欧洲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比较[J];法国研究;2004年02期
7 李斌;江伟;;金融中介与商业信用:替代还是互补——基于中国地区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孙早;刘庆岩;;市场环境、企业家能力与企业绩效[J];经济学家;2006年04期
9 李维安,曹廷求;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与城市银行绩效——来自山东、河南两省的调查证据[J];经济研究;2004年12期
10 张军,金煜;中国的金融深化和生产率关系的再检测:1987—2001[J];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龙;;转型中的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新探索:制度视角——兼论“中国之谜”[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平;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2 江乾坤;基于证券设计理论的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阳佳余;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D];湖南大学;2006年
4 李永平;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主体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赵向琴;控制权私人利益与投资者保护[D];厦门大学;2005年
6 罗长远;外国直接投资、国内资本与中国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5年
7 詹宇波;权威、“关系”与中国转轨经济中的私营企业融资扩张:理论与经验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8 赵自芳;生产要素市场扭曲的经济效应[D];浙江大学;2007年
9 戴治勇;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的执法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张立军;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立成;新制度金融发展理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张建;法与金融理论综述及在中国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5年
3 杨东亮;货币及金融体系与经济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丁从明;金融深化、资本深化与地方财政分权[D];重庆大学;2006年
5 王亮;中国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panel data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言;法律制度与金融发展—法与金融理论综述及对中国上市公司价值的经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潘林;控股股东的掏空与支持[D];山东大学;2007年
8 王希航;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07年
9 徐鲁芹;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卢松浩;安徽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玄;王剑;;货币政策传导地区差异:实证检验及政策含义[J];财经研究;2006年05期
2 杨晓;杨开忠;;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2期
3 张杰;刘东;;商业信贷、融资约束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观测和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06年10期
4 张旭,伍海华;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机制、模式与政策选择[J];当代财经;2002年01期
5 宋立;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J];管理世界;2002年02期
6 林毅夫,刘明兴,章奇;政策性负担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8期
7 万解秋,徐涛;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的效率——兼评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8 孙铮,刘凤委,李增泉;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9 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年07期
10 刘树成,张晓晶,张平;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J];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河;;浅议货币及其货币政策对房地产的影响[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2 葛兆强;;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往何处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1年07期
3 ;声音[J];财政监督;2011年13期
4 万宇艳;苏瑜;;资产价格泡沫与最优货币政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08期
5 魏思博;;麦克林模型视角下中国货币政策探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6 毛涓;;虚拟经济货币流通速度具有货币政策指示器功能吗?——基于我国2006-2010年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4期
7 陈明艺;陈飞;;以国债为我国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工具的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11年08期
8 王国松;;股价与通胀、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的国外研究述评[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6期
9 杨爱君;;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6期
10 梅春;;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析——基于广义脉冲效应函数的实证检验[J];商业时代;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良;曲国库;;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效果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刘莉亚;;不同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差异化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3 朱孟楠;严佳佳;;货币替代对货币政策运行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曹永琴;;贫困是非对称货币政策的副产品吗?——理论及基于中国1952—2006的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5 朱庆;;利率变动与我国居民消费行为[A];征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届齐鲁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庄佳强;;中国货币政策对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7 徐俊武;罗毅丹;;过剩产能能否抑制通货膨胀?——基于包含随机波动的TVP模型考察[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邱崇明;张亦春;牟敦国;;资产替代与货币政策[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9 方显仓;;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利率与信用渠道传导的影响——兼论我国频繁使用准备金工具的原因[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10 陆磊;;非均衡博弈、央行的微观独立性与最优金融稳定政策[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徐思佳;央行五项举措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2 记者 李彦伶;“金融国九条”:为宽松货币政策保驾护航[N];各界导报;2008年
3 记者 谷秀军;货币政策继续适度宽松 经济发展长期趋势未变[N];金融时报;2009年
4 证券时报记者 胡学文 王昭丞;中国经济企稳 宽松货币政策见效[N];证券时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朱以师;货币政策微调[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6 张远军;货币政策在促进就业方面大有可为[N];金融时报;2009年
7 任晓;宽松的货币政策 火热的房地产市场[N];中国信息报;2009年
8 方平;博弈论视角下的货币政策微调机制改进[N];金融时报;2010年
9 本报资深记者 刘晓午;治理泡沫唯有坚决收紧货币政策[N];中国经营报;2010年
10 本报评论员 石忠岭;微观调整不改宽松货币政策大局[N];现代物流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佳;贸易信贷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江武成;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发展——以中国通货紧缩时期为例的实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3 苏瑜;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龙;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分析[D];西北大学;2010年
5 李奕滨;我国货币政策效果评价理论与实证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6 贺庆春;中国货币错配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庄佳;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肖崎;金融资产膨胀下货币政策的困境和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郭红兵;我国基准收益率曲线的构建及其货币政策关联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10 曾华珑;我国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的互动关系及其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拥军;资产价格波动下的货币政策选择[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瑞丽;试析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的关系[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铭;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与我国货币政策的相关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鲁瑞隆;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文琳;中国货币政策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梅津;中国货币政策对制造的影响及行业差异效应[D];暨南大学;2011年
7 曹海军;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游;货币政策对住宅价格传导效应的区域性差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程;我国房地产泡沫及相关货币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张浩;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40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740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