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配置动因中美比较分析
本文关键词: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配置动因中美比较分析
【摘要】:基于面板数据效应模型,本文研究了相关因素对商业银行配置衍生金融工具的驱动效应。结果发现,美国商业银行的投资套利工具效应与节税工具效应是显著的;而国内商业银行套期保值效应与衍生金融市场参与能力效应是显著的。这说明体制环境不同、经营模式不同的中美商业银行,其配置衍生金融工具的动因也不同。最后在中美比较的基础上,给出了我国金融机构参与衍生金融市场的几点建议。
【作者单位】: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 商业银行 面板数据模型 动因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企业金融衍生业务风险测度及管控研究”(10BGL054) 山东省政府金融泰山学者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2GM010)的资助
【分类号】:F832.5;F837.12;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无论是国内商业银行,还是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中都配置了数量可观的衍生金融工具。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全球场外衍生金融工具名义面值达到70.77万亿美元,而美国商业银行持有24.89万亿美元,占全球的35.17%,是同期其资产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很荣,吴冲锋;金融衍生市场上企业套期保值的动机理论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08期
2 郑鸣;徐璐;;商业银行操作金融衍生工具的动因及价值创造——基于我国上市银行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03期
3 李黎;张羽;;金融衍生品交易与商业银行绩效——基于美国的经验[J];管理科学;2009年04期
4 赵俊强;韩琳;李湛;;信用风险转移与银行系统表现——基于美国信用衍生品交易市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7年05期
5 王向楠;毕文胜;;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境外衍生品投资及启示[J];西南金融;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波;;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的监管变革与中国实践[J];财经科学;2011年05期
2 邵秋琪;;上市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运用价值效应研究[J];财会通讯;2009年26期
3 张学陶;胡薇;;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商业银行中的风险缓释效果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03期
4 戈建国;周继忠;;银行衍生品交易的决定因素[J];金融论坛;2011年10期
5 王飞;;国际银行控股集团参与金融衍生品的经验与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12期
6 丁东洋;周丽莉;;信用风险转移对金融系统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11年09期
7 高松;;浅析金融创新过度对再生产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1年07期
8 戴致光;;公司套期保值的决定因素——基于有色金属行业的经验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年01期
9 殷林森;;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者契约关系分析[J];征信;2009年05期
10 杨墨竹;李凤羽;赵永刚;;美国次贷危机风险传导机制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2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高原;异质信念下信用违约互换定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秦旭;保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沈群;金融衍生品对企业财务与经营业绩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7年
4 刘志刚;银行信用风险、资本要求和经济周期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刘兵;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唐立新;我国企业可转换债券定价与投资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王志刚;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实证分析及监管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丁东洋;信用风险分析中贝叶斯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9 周丽莉;信用风险转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卿;我国企业运用金融衍生产品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陈锦萍;基于VaR的商品期货基差风险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邹强;信用风险转移(CRT)工具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梁维升;衍生品使用对公司盈余持续性影响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5 傅建东;我国黄金期货套期保值绩效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高卉馨;企业外汇避险策略的效果评估与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7 段斌杰;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衍生品业务的发展对策[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高宏强;作为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的信用衍生品对信用风险管理影响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郭世明;基于贝叶斯估计的违约概率的测算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李明璀;信用衍生品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与质量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龙毅;王向楠;;信用衍生产品与美国次贷危机[J];北方经济;2008年19期
2 邹平;刘引;;我国企业短期融资券定价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3 彭彭;和睦;;国内企业境外衍生品风险事件的探析与启示[J];经济论坛;2009年18期
4 周子元;邓雁;;上市公司短期融资券风险溢价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年01期
5 赵俊强;韩琳;李湛;;信用风险转移与银行系统表现——基于美国信用衍生品交易市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7年05期
6 刘凤元;;金融衍生品表外业务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金融与经济;2008年02期
7 陈焕昕;高新宇;;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J];西南金融;200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群;金融衍生品对企业财务与经营业绩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政党;;中国商业银行技术效率与股权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J];求索;2008年12期
2 刘英;张旭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外部效率:基于商业银行的视角[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年12期
3 唐a\;郑锴;;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师;2008年11期
4 王万山;胡晓;;中国商业银行服务外包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5 郑大川;王恒;黄震;;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的违约概率预测新方法——基于二值响应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南方金融;2011年02期
6 顾洪梅;刘金全;;基于SFA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经济效率的测度与研究[J];经济经纬;2009年01期
7 范祚军;;货币政策区域性操作:理论与实证[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8 郑大川;沈利生;黄震;;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的违约概率预测新方法——含随机效应的二值响应面板数据模型[J];金融论坛;2010年09期
9 郑大川;沈利生;黄震;;银行客户信用评级系统合理性的检验——排序响应面板数据模型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陈慧敏;钟永红;;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计提的实证研究[J];现代商业;2011年2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建悦;王翠;;利益相关者关系与商业银行财务绩效因果关系实证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超林;张春生;;中国M2/GDP畸高原因的再考察——基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3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计划财务部课题组;王贵亚;;商业银行经济资本与经济增加值指标管理机制研究[A];银行与投资——中国投资学会2005—2006年度获奖科研课题选编[C];2005年
4 张文;;基于DEA方法的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分析[A];第十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继光;刘海龙;;基于期权的商业银行总体经济资本测度研究[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晨;胡丹;;基于IE“连续改善”思想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模型[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吕巍;陈洁;吕彦儒;;我国商业银行客户潜在价值模型构建与应用[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晨;胡丹;;基于IE“连续改善”思想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模型[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闫泽涛;张根文;;现代商业银行业绩评价方法设计——基于主成分赋权的多层次递级集成思想[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汤俊;肖健华;吴今培;;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A];中国运筹学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萍;房价下跌隐藏四大风险[N];经理日报;2005年
2 何慧;推高房价,银行难辞其咎[N];上海金融报;2007年
3 夏志琼;房贷风险亟需审视[N];中国证券报;2007年
4 黄庭钧;“二套房”标准明确,楼市僵局仍难破[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5 本报记者 唐真龙;上海二套房贷调查:“行走在合规与违规边缘”[N];上海证券报;2008年
6 张媛媛;“先封顶、再个贷”考验政策执行力[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7 ;提高首付:从传言中窥趋势[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8 肖芸香;重庆加强调控促工业升级换代[N];中国环境报;2006年
9 李涛;投资和投机性房产首付将大幅提高[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张炜;公积金与银行房贷“厮杀”?[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世杰;业务分散、空间分散与商业银行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2 薛峰;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林榕辉;中国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直接化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神玉飞;中国银行业制度风险规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赵刚;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葛清俊;商业银行竞争战略效率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邵平;商业银行利益博弈与协调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韩晓琴;中国商业银行运营中经济资本管理作用机理及其制度创新[D];吉林大学;2009年
9 曾林阳;基于期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定价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王子良;商业银行创新物流金融服务的发展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良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刘先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控制研究[D];集美大学;2008年
3 邓力;商业银行服务流程再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闫博;基于模糊Borda数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胡轶佳;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王海龙;我国商业银行技术风险评级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殷彭蛟;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模型研究及我国的现实选择[D];武汉大学;2005年
8 刘振疆;修正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分布模型的思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刘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于海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与KMV模型的应用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93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993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