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子银行业务模式及监管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影子银行业务模式及监管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影子银行 银信合作 银行同业 银证合作 银基合作 金融监管
【摘要】:2007年“影子银行”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随着学术界和金融业界对次贷危机发生机制的分析、研究的深入,影子银行这一特殊的金融主体日益受到重视。发达金融市场及其监管当局对以金融衍生品、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影子银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针对次贷危机中影子体系爆发的风险制定了相应的监管政策。与美国等发达金融市场不同,中国式“影子银行”有着特殊的主体构成与业务模式。第一部分,本文通过比较目前国内外对于影子银行的界定,结合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特点以及目前市场较为认可的界定方式,提出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银信合作影子银行业务、银行同业影子银行业务、银证合作影子银行业务、银基合作影子银行业务、P2P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第二部分,基于体量规模、金融创新活跃度及系统重要性等因素,本文重点探讨四大类影子银行业务的运作模式和业务规模:银信合作商业银行理财非标债权业务、商业银行同业买入返售业务、银证合作券商资管创新业务、银基合作基金子公司类信托业务四大类影子银行业务。第三部分,基于影子银行业务模式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我国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和对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得出必须加强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结论。我国影子银行存在内控机制薄弱、外部监管滞后和逆向选择带来的资源配置问题等潜在风险。尽管影子银行推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是商业银行信贷的有效补充,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创新,但我国影子银行也削弱、扭曲了货币政策效果,推高了社会融资成本,阻碍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应加强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第四部分,借助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监管当局和影子银行机构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动态博弈均衡解,为下文提出监管建议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最后,基于对影子银行业务模式、潜在风险,产生影响、监管博弈模型的分析,在梳理我国现行影子银行监管政策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监管政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 银信合作 银行同业 银证合作 银基合作 金融监管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导言9-18
- 第一节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9-10
- 一、研究目的9
- 二、研究意义9-10
- 第二节 影子银行研究文献综述10-16
- 一、国内研究现状10-13
- 二、国外研究现状13-16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及创新点16-18
- 一、研究方法16
- 二、研究难点16
- 三、本文的创新16-18
- 第一章 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18-29
- 第一节 界定我国影子银行的必要性18-19
- 第二节 发达金融市场影子银行的界定19-23
- 一、欧美发达金融市场对影子银行的界定19-21
- 二、国际金融机构对影子银行的界定21-23
- 三、小结23
- 第三节 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23-27
- 一、我国学术界对影子银行的界定24-25
- 二、我国金融业界对影子银行的界定25-26
- 三、我国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的界定26-27
- 四、小结27
- 第四节 本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27-29
- 一、影子银行的特征27-28
- 二、本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28-29
- 第二章 我国影子银行的业务运作模式29-55
- 第一节 银信合作影子银行业务运作模式30-38
- 一、业务简介30-31
- 二、主要业务运作模式31-33
- 三、业务发展现状33-38
- 第二节 银行同业影子银行业务运作模式38-44
- 一、业务简介38
- 二、主要业务运作模式38-42
- 三、业务发展现状42-44
- 第三节 银证合作影子银行业务运作模式44-49
- 一、业务简介44-46
- 二、主要业务运作模式46-48
- 三、业务发展现状48-49
- 第四节 银基合作影子银行业务49-54
- 一、业务简介49-50
- 二、主要业务运作模式50-52
- 三、业务发展现状52-54
- 小结54-55
- 第三章 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及其影响55-61
- 第一节 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55-58
- 一、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整体风险55-56
- 二、各类影子银行业务存在的风险56-58
- 第二节 我国影子银行的影响58-59
- 第三节 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必要性59-61
- 一、防范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59-60
- 二、正确引导影子银行业务创新60
- 三、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60-61
- 第四章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下的影子银行监管策略分析61-65
- 第一节 模型假设61-62
- 第二节 均衡分析62-64
- 第三节 模型分析64-65
- 第四节 影子银行监管策略分析65
- 第五章 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65-80
- 第一节 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政策65-76
- 一、银信合作影子银行业务监管政策66-71
- 二、银行同业业务监管政策71-73
- 三、银证合作业务监管政策73-74
- 四、银基合作业务监管政策74-76
- 第二节 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76-80
- 一、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76
- 二、建立和完善监管激励机制76-77
- 三、降低影子银行机构的内控成本77-78
- 四、开展监管部门合作78
- 五、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78
- 六、规范影子银行业务资金投向78-79
- 七、继续引导非金融机构去通道化发展79
- 八、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79-80
- 参考文献80-85
- 结语85-86
- 后记86-8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87-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春;;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辨析[J];海南金融;2012年06期
2 陈伟;刘明;林琳;;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形成模式与风险探讨[J];现代金融;2012年07期
3 ;解构中国影子银行[J];资本市场;2013年04期
4 刘满平;;科学对待影子银行[J];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04期
5 张菲菲;;“影子银行”连累银行理财 规范透明是发展正途[J];中国金融家;2013年02期
6 李婷;;我国影子银行的系统风险及监管[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05期
7 张雄杰;;国内影子银行的风险研究[J];商;2013年10期
8 袁齐;;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思维[J];吉林金融研究;2013年05期
9 王雪玉;;中国影子银行 金融体系的不定时炸弹[J];金融科技时代;2013年04期
10 袁齐;;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思维[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宇清;;影子银行及其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影子银行工具的法律分析[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2 宋国良;高超;宋成;;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及其宏观效应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尚玮;;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与法律规制研究[A];金融法学家(第四辑)[C];2012年
4 徐宝林;陈澍;;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基于2005-2012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李真;;“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法律监管路径[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6 梁涛;;分业监管模式下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邦咨询研究员 贺军;对“影子银行”要一分为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杨冬 邱晨;影子银行问题:中国式次贷危机?[N];证券时报;2011年
3 谭洪涛 蔡春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影子银行影响金融稳定的内在机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记者 金立新;对“影子银行”监管如何到位?[N];金融时报;2011年
5 记者 马翠莲;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和规范[N];上海金融报;2012年
6 记者 王宇 王培伟;“影子银行”魅影几重[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7 本报记者 张小平;争议影子银行:对舶来品不宜对号入座[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8 张茉楠;影子银行挑战全球金融监管[N];经济参考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陈莹莹;影子银行“野蛮生长” 繁荣背后暗藏隐忧[N];中国证券报;2012年
10 新金融记者 张晨曲;“影子银行”考验全球监管[N];新金融观察;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2 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3 李睿;利率双轨制、影子银行和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5年
4 王s,
本文编号:993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99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