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善治与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本文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善治与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0年第8期 (总第182期)
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 SHEHUI KEXUE
NO.8.2010
(Cumulatively,NO.182)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善治与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董焕敏李智军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
【摘要]
走向善治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新选择,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是高校学生社区管
理善治的必然要求。目前,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成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善治的最大障碍,对此,应改变传统 观念,重视和宣传大学生公共精神;利用社区环境,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公共精神;调动大学生参与社区管理的 积极性,巩固和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明确社区规章,约束和消除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 [关键词] 学生社区管理善治大学生公共精神
G47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6917(2010)08—0153一04
在我国,高校学生社区是伴随着高校后勤社会 化改革、学分制改革而出现的新事物。学生社区的 出现一方面让高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教学、科研、社 会服务工作,也让大学生能够享受到更为便利、舒适 的后勤服务。但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面临严峻的考验:大学生在享受各方面舒适的物质 生活的同时缺少充实的精神生活;大学生的主体意 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缺少正确的引导和适 当的参与途径。面对这样的问题,本文认为将善治 理念引入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对于新时期高校社区发 展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学校、后勤、 学生、社会等多元主体的良好合作,最终实现学生社 区公共利益最大化。然而,公共精神的缺失是善治 的最大障碍…。加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既是高 校学生社区管理实现善治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当 前不容回避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善治与大学生公共精 神的界定
(一)善治与学生社区管理。善治,即良好的治 理,是公共治理的理想状态和终极目标。善治的深 刻涵义内蕴在治理理论之中。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 足,但是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存在着治理失效的可能 性。如何克服治理失效,使治理更加有效,便是善治 理论回答的问题。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 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 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 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2 J。 学生社区管理是指学生社区内部各种组织,为 了维护社区的正常秩序,满足社区内学生的物质生 活、精神生活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自我管理 或行政管理的活动¨1。 (二)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善治的内容。高校学
[收稿日期]2010—05—1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08SJD7100030) [作者简介】董焕敏(1981一),女,河南漯河人,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硕士;李智军(1981一),男,河 南漯河人,常熟理工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153
万方数据
董焕敏李智军/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善治与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生社区管理的善治实质上就是通过各方面力量的 合作治理,实现学生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特 征是:要求社区管理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协调各种利 益矛盾,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学生的社区认同感和归 属感;要求各种关乎学生利益的信息能够及时、普 遍地为学生所知,以便实现对管理过程的有效参与 和监督;要求社区管理主体履行自己的职责,真正 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负责;要求社区管理主体在社 区管理过程中依法行事,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尊重 其相应的权利;要求社区管理主体及时处理学生提 出的问题,或给予合理的答复,同时还应主动征求 学生的意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要求社区管理程 序的科学化和管理机构设置的合理化,同时应最大 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要求学生在社区管理中发挥 主人翁精神,参与社区建设。 (三)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含义和内容。大学生公 共精神是指大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主体人格和平等权 利义务的个人,自觉主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关心他 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并勇于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一种 积极态度和精神风貌H J。公共精神具有丰富的社会 内涵,它不仅表现为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礼貌、尊重他 人、讲究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德,更表现为积极参与和 承担公共事务的讨论、决策与管理,并主动维护公共 秩序和公共利益等公益精神∞1。 二、大学生公共精神是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善治 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公共精神是学生社区善治的基本理 念。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实现高校、 物业、学生、社会力量等对社区事务的合作治理,内 在包含了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 等基本要素,这些要素的实现,都是以大学生公共精 神的树立为前提。公共精神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 包含诸多相互联系的观念、价值和信念的概念,它说 明公共管理的主体最终意义上的价值诉求就是对公 众利益和社会进步的关怀。而善治是公共利益最大 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利益各方的 参与及相互合作、反馈。这种合作治理的理念内在 地包含了利益各方必须具有公共精神的重要内容。 同样,对于高校学生社区善治来说,大学生公共精神 的树立是其基本理念。
1 54
(二)大学生公共精神是学生社区善治的基本条 件。善治需要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和民众公共精神 的勃发,同样学生社区要实现善治也必须有具备公 共精神的大学生的参与。具体而言,大学生必须具 备三个方面的公共意识:一是公德意识。日本学者 福泽谕吉认为:“凡属于内心活动的,如笃实、纯洁、 谦逊、严肃等叫做私德。”“与外界接触而表现于社交 行为的,如廉耻、公正、正直、勇敢等叫公德”【6 J。大 学生的公德意识是学生社区善治不可或缺的润滑 剂。二是协商与合作意识。对于高校学生社区来 说,要在利益差异、矛盾和纠纷中达到和谐,大学生 就应树立协商意识与合作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实现 利益的共赢,才能实现学生社区的利益最大化。三 是法治意识。良好的法治意识体现了公民在知法、 用法和守法过程中的自觉性。对于大学生来说,在 学生社区管理过程中树立起法治意识是社区善治最 基本的条件。 (三)大学生公共精神是学生社区善治的内在支 撑。高校学生社区管理要实现善治必须使利益各方 参与其中,通过沟通、协商、合作,最终达到合作共 赢。学生社区的善治应倡导大学生以个人或团体的 名义积极参与自己所在宿舍、食堂、文体设施的管 理,参与社区规章的制定、社区发展规划的讨论和社 区文化的建设等。和谐社区、和谐校园不是没有问 题,不是回避问题,不是压制问题,而是要有通畅的 渠道来揭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遇到问题时,大学 生不能选择沉默,而应学会参议和处理¨J。参与社 区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事务、参与 处理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只有树立大学生公共 精神,才能支撑学生社区的善治。 (四)大学生公共精神为学生社区善治提供合法 化的依据。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基本功用之一在于, 它为学生社区管理体系的存在和权威提供了合法化 的依据。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社区管理的合法 性来源于学生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公共精神 规定并影响着社区管理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塑造着
身处其中的公众的人格,并影响着管理主体行为的
强度。学生社区的善治只有在大学生认同的情况下 才能实现,而公共精神可以影响和引导大学生积极 参与社区管理,从而增强其对社区的认同,为学生社 区实现善治提供合法化依据。
万方数据
广西社会科学2010.8/文化?教育
三、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表现
萌芽,我国急需具有公共精神的现代公民。而高校学 生社区管理要走向善治,首先必须要有具备公共精神
(一)缺乏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行为有待改 善。社会公德意识包括公共卫生意识、公共秩序意 识和公共财产意识等。它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以及 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指标。由于传统习惯以及对公 德的忽视,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无视公共 环境、公共影响,常常做出一些不良行为,如在公共 场合随手乱扔垃圾等。一些学生忽视学校的各种规 章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如大学校园常发生这样的 现象:图书馆一些资料书被学生借阅后没有得到很 好的爱护,归还时书籍出现受损的情况;教室和语音 室明确规定课桌不得写字画画,但一些学生仍违反 规定;学生上洗手间后没有关好自来水的水龙头;一 些学生对上课迟到、早退和缺席等现象不以为意,等 等。这些情况均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弱 化与公德心的淡漠。 (二)缺乏环境生态意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 生存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校部分大学生 环保意识淡漠,掌握的环保生态知识不多。如大学 校园的青青芳草常遭到无情践踏,路旁的鲜花常被 随意采摘,食堂里饭桌上常有剩菜剩饭等。这部分 大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功利思想,而对关系到整个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问题表现得较为冷漠捧J。 (三)缺乏独立人格精神。学者刘政妍通过对沈 阳某大学城大学生公共精神的问卷调查发现,部分 学生对诸多问题缺乏独立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包括: 对社会上的道德规范,真假善恶现象;对处于公共生 活中的自身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社会基 本规范的感知、情绪、看法、观点和思想;对社会生活 中的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社会基本规范要求 的自觉、自律、自我体验或自我把握;对社会政治生 活和人们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自我价值、自我 人格、自我道德的评判;对实现自身应有权利和义务 所采用的手段的理解;对社会群体的情感、依恋、感应 和对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心理的意向,等等【9 J。这说明 当下大学生独立人格精神的缺失是现实存在的。 有学者将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归结为: 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存在偏差;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存在 问题;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传统文化中公共精神的 缺失¨0|。在我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公共精神是 存在一定缺失的。随着公共领域的发展,市民社会的
的大学生的参与。因此,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成为高 校社区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促进学生社区管理善 治的实现 关于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有不少学者提出 了自己的见解,归纳起来有:通过理念宣扬和知识传 播加强大学生自我修养,并树立公共价值观;开展社 会实践活动或资源服务培育大学生的公共意识;建 设公民社会以扩大社会公共空间;加强正确的舆论 引导,开展舆论监督,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公共精 神塑造的社会氛围;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公德教育和 道德实践;推行全面的生态教育,培养生态道德行 为,等等。笔者认为这些建议都具有可借鉴的意义, 但公共精神最终要体现为实际行动。因此,本文将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和高校学生社区管理联系在 一起,一方面使得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具有现实 可操作的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 育进一步促进学生社区管理善治的实现。 (一)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和宣传大学生公共精 神。在大学教育中,高校往往较为重视专业知识的 培养而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的 滞后以及道德氛围的淡薄导致学生道德自觉性不高 和道德羞耻感不强。即使有道德教育,由于内容过 于抽象,形式过于落后,学生没有道德实践、道德行 为训练,缺乏切身体会,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因此, 高校应转变传统的灌输方式,将空洞的道德原则化 为学生能明白的具体操作,重视大学生公共精神的 培育,同时也应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连续 不断的宣传。 (二)利用社区环境,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公共精 神。高校学生社区环境大体上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 环境。所谓硬环境是指学生社区的硬件设施,软环 境是指学生社区的文化氛围。优美的社区环境具有 独特的潜移默化作用,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道德认识水平,促使学生调节和规范自我行为,形成 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从而激发学生欣赏美、创造美 的欲望,起到陶冶情操、启迪思想、规范行为、激励上 进的作用,进而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公共精神。
1 55
万方数据
董焕敏李智军/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善治与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社区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公共精神尤其是公德意 识的影响具有潜在性和深刻性,其对学生隐性熏陶 的效果则更持久。大学生具有爱动的特点,对此,学 生社区可以广泛开展文化活动,通过营造文化氛围 来影响人。例如,学生社区可以围绕公共道德、环保 意识、独立精神等主题,通过文学、美术、音乐、舞蹈、 体育活动、调研活动、演讲、辩论、讲座等多种形式进 行引导。通过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氛 围,使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得到熏陶,提高大学生的 文化修养和品位,增强学生识别假恶丑的能力,从而 塑造具有公共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 (三)调动大学生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巩固 和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美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方 面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参与管理。学生参加 学生宿舍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 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 可以通过组织活动锻炼才干。通过学生骨干的管理 作用,潜移默化影响更多学生自觉遵守宿舍的各项 制度。我国学生社区也有学生参加管理,但许多学 校尚未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学生管理员的报酬较低, 在许多政策上尚未能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学生社区管理育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1|。 因此,学生参与社区管理不能仅仅是一种形式。 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管治”局面,就必须充分调 动大学生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并且以制度的形 式进行固化。大学生只有参与学生社区管理,才能 逐渐树立起主人翁的精神,才能增强对社区的认同 感和归属感,才能主动承担责任,主动维护社区的环 境,真正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公民。 (四)明确社区规章,,约束和消除大学生不文明 的行为。对于学生社区来说,明确和制定科学的、合 理的、人性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在调节 和规范学生行为和消除大学生不文明行为方面有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社区的规章制度首先必须考虑社区本身的 特性,即公共服务性,因此,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以 公共利益为前提,而不是以减少管理成本或是避免 不必要的“麻烦”为前提。否则,这样的规章制度对 学生根本起不到教育和约束的作用。其次,社区规 章制度的制定必须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通过协商、 沟通机制,使规章制度能为广大学生所认可,只有这
156
样,规章制度才能真正起到约束大学生不文明行为 的作用。当然,青年学生有追求个人自由的倾向,有 些学生往往对社区规章制度的作用缺乏理解,有抵 触情绪,认为是一种限制。社区应通过各种形式加 强对学校规章制度的宣传和教育,调动学生参与社 区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引导教育学生摆正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的关系,使 学生懂得绝不能片面强调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 自由,逐步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制度法规的 良好行为习惯。 高校学生社区如何管理,如何使社区管理最优 化,如何使学生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笔者认为引入 善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提供 了新的思路。当然,善治的实现是一个艰难的系统 工程,它需要管理者改变原有的“管治”思想,需要增 强管理主体的责任性,需要建立透明、法治、参与、反 馈等管理体系,更需要高校不断重视和培育大学生 的公共精神。
[参考文献】 [1]董焕敏.高校学生社区管理走向善治的制约 因素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9,(5).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0:8—9. [3]方婷.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D].金华:浙 江师范大学,2006.
[4][9]刘政妍,李贺.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调
查分析[J].探索,2009,(3). [5][7]吴江生等.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6][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编译 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3.
[8]何值民.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J].当
代青年研究,2006,(12). [10]罗国斌,曾昭皓.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 及其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2).
[11]薛沛建.美国大学后勤管理[M].北京: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3.
[责任编辑:黎伟盛】
万方数据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善治与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董焕敏, 李智军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2010(8)
参考文献(9条) 1.董焕敏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走向善治的制约因素探析[期刊论文]-宜春学院学报 2009(05) 2.俞可平 治理与善治 2000 3.方婷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学位论文] 2006 4.刘政妍;李贺 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调查分析[期刊论文]-探索 2009(03) 5.吴江生 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期刊论文]-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2) 6.福泽谕吉;北京编译社 文明论概略 1982 7.何值民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期刊论文]-当代青年研究 2006(12) 8.罗国斌;曾昭皓 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其对策[期刊论文]-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02) 9.薛沛建 美国大学后勤管理 2000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吴江生.苏玉菊.WU Jiang-sheng.SU Yu-ju 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期刊论文]-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9,27(2) 2. 何植民.He Zhimin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期刊论文]-当代青年研究2006(12) 3. 路壮志.LU Zhuang-zhi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公共精神塑造[期刊论文]-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6(1) 4. 罗国斌.曾昭皓.Luo Guobin.Zeng Zhaohao 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其对策[期刊论文]-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3(2) 5. 马汝伟 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塑造[期刊论文]-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6. 黄丹 论社会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社区管理[期刊论文]-教育与职业2010(33) 7. 张顺军 现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塑成[期刊论文]-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8) 8. 邵旭平 大学生社区管理的问题与策略探究[期刊论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9. 李定庆.柯修 论公民视角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期刊论文]-太原大学学报2011,12(4)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善治与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6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106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