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视角下的园区型创新空间建设模式研究 ——以紫金江宁科创社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28 04:51
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论断把人民放在了第一位,充分回应了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随着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后资源高消耗的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长期依靠低成本要素供给来招商引资的旧动能发展模式已面临终结,城市越来越依靠创新拉动增长。而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就是散布在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创新空间,与建在市中心的集中型创新空间相比,园区型创新空间分布更广,规模更大,作为承载创新活动集中产生的主要载体,园区型创新空间是引领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也是广大园区升级转型和产城融合的必由之路的。同时,伴随着大量人才在园区型创新空间聚集,探索符合人本需求的创新空间建设模式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旨在融合人本主义发展理论与创新场域理论,探索从人的需求角度支撑园区型创新空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模式方法。论文系统梳理了国际创新空间发展的历程与模式,以人本主义规划理念出发,通过对南京紫金江宁科创社区调查访谈与综合分析,归纳人本视角下园区型创新空间建设模式的诸多问题。系统归纳...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本规划已成为提升城市发展动力的重要路径
1.1.2 城市创新发展亟需推动创新空间规划建设
1.1.3 都市区近郊园区型创新空间日益凸显人本瓶颈
1.2 研究意义与方法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内容、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视角选取与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人本主义
2.1.2 园区型创新空间
2.1.3 建设模式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人本主义规划
2.2.2 园区型创新空间
2.2.3 创新空间人的需求
2.2.4 创新空间的治理
2.2.5 研究述评
2.3 相关理论
2.3.1 人本规划理论
2.3.2 创新场域理论
2.3.3 动力机制构建
第三章 人本视角下园区型创新空间建设特征
3.1 研究区概况
3.2 紫金江宁科创社区中的“人”及需求特征分析
3.2.1 高端人才: 对于生活质及对创新网络的高度追求
3.2.2 主流人才: 对生活幸福感和工作舒适度的追求
3.2.3 普通劳动力: 生活的性价比与工作的便利度的追求
3.3 紫金江宁科创特区的建设特征
3.3.1 规划选址: 独立的城市近郊组团
3.3.2 空间特征: 高强度街区混合开发
3.3.3 功能组成: 全产业链的创新载体
3.3.4 治理模式: 管委会+开发公司结合
3.4 紫金江宁科创社区发展的人本问题
3.4.1 基础设施分布: 缺置失宜
3.4.2 创新企业扩张: 蚕食空间
3.4.3 园区功能割裂: 缺乏混合
3.4.4 多元治理薄弱: 缺失通道
3.4.5 政策精度不足: 资源错配
第四章 人本视角下园区型创新空间发展动力及机制
4.1 创新空间建设模式转变: 从1.0向2.0的转向
4.2 人本视角下创新空间建设主体构成及角色
4.2.1 创新人才——内生动力
4.2.2 政府——多元共建的操控者
4.2.3 社会参与——政府的辅助者
4.3 人本视角下创新空间建设“需求—供给”机制演绎
4.3.1 园区型创新空间建设“需求方”——创新人才
4.3.2 园区型创新空间建设“供给方”——地方政府
4.4 人本视角下创新空间建设“主观-客观”机制演绎
4.4.1 人本视角下园区型创新空间建设主观动因
4.4.2 人本视角下园区型创新空间建设客观环境
第五章 人本视角下园区型创新空间理想模式与发展策略
5.1 理想空间模式
5.1.1 基于人才问卷的创新空间模式分析
5.1.2 概念化模式: 构建由多层次、多类型创新源有机组成的创新空间网络
5.1.3 具体化模式: 混合高效的专业化创新空间单元
5.2 空间建设方面
5.2.1 空间组团化: 保证生活服务的高度可达
5.2.2 用地弹性化: 维持高效产出机制
5.2.3 园区社区化: 力求园区智慧便捷
5.3 治理创新方面
5.3.1 创新融资模式: 变政府单向投资为市场自主调节
5.3.2 创新用地管控: 为创新载体弹性发展预留可能
5.3.3 政策制度创新: 面对不同阶段的企业和个人
第六章 主要结论
6.1 主要结论
6.1.1 园区型创新空间建设从1.0模式向2.0模式转变
6.1.2 人的需求是人本化创新空间建设的内在动力,政府社会主体是外在驱动
6.1.3 园区发展模式与诉求转变是人本发展的主观动因,社会中坚和发展理念转变是客观动因
6.1.4 理想模式: 多层次、多类型创新源有机组成的创新空间网络和混合高效的专业化创新单元
6.2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6.2.1 研究的创新点
6.2.2 研究的不足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本文编号:3164837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本规划已成为提升城市发展动力的重要路径
1.1.2 城市创新发展亟需推动创新空间规划建设
1.1.3 都市区近郊园区型创新空间日益凸显人本瓶颈
1.2 研究意义与方法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内容、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视角选取与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人本主义
2.1.2 园区型创新空间
2.1.3 建设模式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人本主义规划
2.2.2 园区型创新空间
2.2.3 创新空间人的需求
2.2.4 创新空间的治理
2.2.5 研究述评
2.3 相关理论
2.3.1 人本规划理论
2.3.2 创新场域理论
2.3.3 动力机制构建
第三章 人本视角下园区型创新空间建设特征
3.1 研究区概况
3.2 紫金江宁科创社区中的“人”及需求特征分析
3.2.1 高端人才: 对于生活质及对创新网络的高度追求
3.2.2 主流人才: 对生活幸福感和工作舒适度的追求
3.2.3 普通劳动力: 生活的性价比与工作的便利度的追求
3.3 紫金江宁科创特区的建设特征
3.3.1 规划选址: 独立的城市近郊组团
3.3.2 空间特征: 高强度街区混合开发
3.3.3 功能组成: 全产业链的创新载体
3.3.4 治理模式: 管委会+开发公司结合
3.4 紫金江宁科创社区发展的人本问题
3.4.1 基础设施分布: 缺置失宜
3.4.2 创新企业扩张: 蚕食空间
3.4.3 园区功能割裂: 缺乏混合
3.4.4 多元治理薄弱: 缺失通道
3.4.5 政策精度不足: 资源错配
第四章 人本视角下园区型创新空间发展动力及机制
4.1 创新空间建设模式转变: 从1.0向2.0的转向
4.2 人本视角下创新空间建设主体构成及角色
4.2.1 创新人才——内生动力
4.2.2 政府——多元共建的操控者
4.2.3 社会参与——政府的辅助者
4.3 人本视角下创新空间建设“需求—供给”机制演绎
4.3.1 园区型创新空间建设“需求方”——创新人才
4.3.2 园区型创新空间建设“供给方”——地方政府
4.4 人本视角下创新空间建设“主观-客观”机制演绎
4.4.1 人本视角下园区型创新空间建设主观动因
4.4.2 人本视角下园区型创新空间建设客观环境
第五章 人本视角下园区型创新空间理想模式与发展策略
5.1 理想空间模式
5.1.1 基于人才问卷的创新空间模式分析
5.1.2 概念化模式: 构建由多层次、多类型创新源有机组成的创新空间网络
5.1.3 具体化模式: 混合高效的专业化创新空间单元
5.2 空间建设方面
5.2.1 空间组团化: 保证生活服务的高度可达
5.2.2 用地弹性化: 维持高效产出机制
5.2.3 园区社区化: 力求园区智慧便捷
5.3 治理创新方面
5.3.1 创新融资模式: 变政府单向投资为市场自主调节
5.3.2 创新用地管控: 为创新载体弹性发展预留可能
5.3.3 政策制度创新: 面对不同阶段的企业和个人
第六章 主要结论
6.1 主要结论
6.1.1 园区型创新空间建设从1.0模式向2.0模式转变
6.1.2 人的需求是人本化创新空间建设的内在动力,政府社会主体是外在驱动
6.1.3 园区发展模式与诉求转变是人本发展的主观动因,社会中坚和发展理念转变是客观动因
6.1.4 理想模式: 多层次、多类型创新源有机组成的创新空间网络和混合高效的专业化创新单元
6.2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6.2.1 研究的创新点
6.2.2 研究的不足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本文编号:3164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3164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