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南大街回族社区的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2021-05-19 23:42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有着以运河义化为核心的大量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目前明清时期通州仅存的历史街区,南大街承载着通州的诸多历史记忆。通州南大街是一处回族聚居区,有400年以上的历史。本文以通州历史和当地回族历史进程为背景,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南大街清真寺、寺坊社区、回族教育、生计方式、婚姻丧葬、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和特征。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了明朝通州建城、通州南大街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寺坊社区的产生。寺坊社区管理权从明前期的完全世袭,到明朝中后期世袭寺务权力和流动教务权力逐步分离,清中后期乡老逐渐介入清真寺和寺坊社区的管理中。第二部分:主要叙述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南大街回族社区的流变。这一时期,漕运衰落、军阀混战等多种因素导致近代通州城发展停滞。乡老因拥有较多财富和较高声望,又乐于寺坊事务,受到大多数寺坊群众认可,成为支撑近代清真寺和寺坊社区的核心。他们积极推动社区教育的转型,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社区的落后状态。同时勾画了近代南大街回族的生活方式和通州回族“老字号”的发展。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的南大街回族社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组织进入到南大街社区,寺坊社区向“单位制”...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回顾
第四节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清时期南大街回族社区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清真寺寺坊社区在中国的形成
第二节 元代及以前的通州城与元朝通州清真寺的建立
一、元代及以前的通州城
二、元代通州的穆斯林与通州清真寺
第三节 明清南大街回族社区的形成
一、回族移民向通州地区聚集
二、回族寺坊社区的确立
第四节 社区管理核心的清真寺
一、“三道掌教”制度的建立
二、“阿訇”进入清真寺
第二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的南大街回族社区
第一节 “乡老”组织对清真寺的管理
一、清真寺以及下属寺产的管理
二、任免阿訇与开展经堂教育
三、组织各种事物
四、“三道掌”与“乡老制”的废除
第二节 通州南大街回族教育的转型
一、清末以前通州清真寺之外的回族教育
二、清末以来的通州回族教育
三、1949-1958年社区回族教育
第三节 近代南大街回族的生活
一、生计方式
二、近代通州回族“老字号”
三、婚姻与丧葬
四、人口流动
第三章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南大街回族社区
第一节 从管理职能走向服务职能的清真寺
第二节 1978年以来的通州回族老字号
第三节 婚姻和丧葬民俗
一、婚姻与人口流动
二、丧葬仪式的转变
结论
一、南大街的发展轨迹
二、南大街回族社区的发展轨迹
三、南大街的集体记忆
四、南大街的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通州回族社区及其文化价值——以十八个半截胡同为例[J]. 于洪. 中国穆斯林. 2017(06)
[2]通州区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要[J]. 李伟敏. 北京文博文丛. 2016(01)
[3]回忆我的父亲[J]. 金一榕. 中国穆斯林. 2016(03)
[4]选择与嬗变:运河回商与伊斯兰文化中国化[J]. 杨志娟. 西北民族研究. 2016(02)
[5]城市道路发展对传统民族街区演变的影响——以南京七家湾为例[J]. 李岚,李新建. 南方建筑. 2013(06)
[6]庚子之变与彭翼仲的开智事业[J]. 郭道平.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2(01)
[7]义和团运动与晚清漕粮运输[J]. 倪玉平. 江苏社会科学. 2008(05)
[8]浅析北京清真寺管理体制和经济与伊斯兰教良性互动关系[J]. 佟洵. 中国穆斯林. 2008(01)
[9]劝学所沿革述论[J]. 刘福森,王淑娟. 重庆社会科学. 2006(12)
[10]明初移民对沧州的再开发[J]. 于秀萍.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硕士论文
[1]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D]. 柴纪阳.北京建筑大学 2018
[2]北京牛街清真食品业的记忆与改造研究[D]. 田萌.云南大学 2015
[3]北京牛街经济变迁研究[D]. 梁鸿蒙.中央民族大学 2015
[4]对牛街回族社区的人类学回访[D]. 蒋佳宁.中央民族大学 2011
[5]试论清末民初通州社会经济发展变迁[D]. 孔凡英.首都师范大学 2008
[6]Jamaat:都市中的亚社会研究[D]. 杨贺.清华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96652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回顾
第四节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清时期南大街回族社区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清真寺寺坊社区在中国的形成
第二节 元代及以前的通州城与元朝通州清真寺的建立
一、元代及以前的通州城
二、元代通州的穆斯林与通州清真寺
第三节 明清南大街回族社区的形成
一、回族移民向通州地区聚集
二、回族寺坊社区的确立
第四节 社区管理核心的清真寺
一、“三道掌教”制度的建立
二、“阿訇”进入清真寺
第二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的南大街回族社区
第一节 “乡老”组织对清真寺的管理
一、清真寺以及下属寺产的管理
二、任免阿訇与开展经堂教育
三、组织各种事物
四、“三道掌”与“乡老制”的废除
第二节 通州南大街回族教育的转型
一、清末以前通州清真寺之外的回族教育
二、清末以来的通州回族教育
三、1949-1958年社区回族教育
第三节 近代南大街回族的生活
一、生计方式
二、近代通州回族“老字号”
三、婚姻与丧葬
四、人口流动
第三章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南大街回族社区
第一节 从管理职能走向服务职能的清真寺
第二节 1978年以来的通州回族老字号
第三节 婚姻和丧葬民俗
一、婚姻与人口流动
二、丧葬仪式的转变
结论
一、南大街的发展轨迹
二、南大街回族社区的发展轨迹
三、南大街的集体记忆
四、南大街的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通州回族社区及其文化价值——以十八个半截胡同为例[J]. 于洪. 中国穆斯林. 2017(06)
[2]通州区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要[J]. 李伟敏. 北京文博文丛. 2016(01)
[3]回忆我的父亲[J]. 金一榕. 中国穆斯林. 2016(03)
[4]选择与嬗变:运河回商与伊斯兰文化中国化[J]. 杨志娟. 西北民族研究. 2016(02)
[5]城市道路发展对传统民族街区演变的影响——以南京七家湾为例[J]. 李岚,李新建. 南方建筑. 2013(06)
[6]庚子之变与彭翼仲的开智事业[J]. 郭道平.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2(01)
[7]义和团运动与晚清漕粮运输[J]. 倪玉平. 江苏社会科学. 2008(05)
[8]浅析北京清真寺管理体制和经济与伊斯兰教良性互动关系[J]. 佟洵. 中国穆斯林. 2008(01)
[9]劝学所沿革述论[J]. 刘福森,王淑娟. 重庆社会科学. 2006(12)
[10]明初移民对沧州的再开发[J]. 于秀萍.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硕士论文
[1]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D]. 柴纪阳.北京建筑大学 2018
[2]北京牛街清真食品业的记忆与改造研究[D]. 田萌.云南大学 2015
[3]北京牛街经济变迁研究[D]. 梁鸿蒙.中央民族大学 2015
[4]对牛街回族社区的人类学回访[D]. 蒋佳宁.中央民族大学 2011
[5]试论清末民初通州社会经济发展变迁[D]. 孔凡英.首都师范大学 2008
[6]Jamaat:都市中的亚社会研究[D]. 杨贺.清华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96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3196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