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社区管理论文 >

公共性语境下的美术馆教育

发布时间:2022-01-03 22:13
  将美术馆教育放置于公共性语境下进行研究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过去20年里“公共性”已然成为国内的学术热题,其具体的研究领域涵盖哲学、政治、社会、文化、管理、艺术与教育,在美术馆领域也同样引发了热议。然而“公共性”对美术馆教育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它赋予美术馆教育区别于学校美术教育的怎样的不同特征?它又能为美术馆教育提供怎样的理论与实践支持?针对这些未能完全解答的问题,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展开研究。全文共分六部分进行论述:导论界定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阐述了从“公共性”语境下研讨美术馆教育的意义,通过对国内外与该命题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提出本研究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并通过本章中附论对美术馆“公共性”内涵的初步探索,搭建本论文的主体写作思路与构架。第一章回顾和梳理了美术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的历史沿革。从历史、社会、哲学以及美术馆自身发展的多角度,梳理了美术馆由“私”到“公”的演变过程,明确了“公共性”是现代美术馆区别于古典美术馆的根本特征。第二章从美术馆公共空间的发展与变化角度,对发生于其中的教育行为进行探讨和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美术馆“物质空间”的产生原因,对如何因公共性而发生改变...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公共性语境下的美术馆教育


研究的顺行与逆行

美术馆,视角,研究者,群体


同时又能将最新的艺术资讯融入美术馆教育理论中。高等师范院校的学者组成了美术馆教育研究的第三大主力群,约占20%。代表人物有华东师范大学的钱初熹、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张小鹭2、北京师范大学的杨茗、首都师范大学的翟晶等。这类学者具备明显的美术教育学知识的优势,他们重视美术馆教育理论基础与实践过程,关注参观者在艺术博物馆中的教育获得,策划和实施了一些教育案例。职业策展人、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者、艺术评论家等群体则分别以展览与教育、馆校合作、当代艺术与公众美术教育等视角,对美术馆教育进行了论述(见图2)。1本文涉及的的研究者职业身份均以他们出版专著或发表论文时的身份为准2张小鹭虽然不是师范院校的教师,但由于他一直从事美术教育研究,故在此将他分入此类学者中主要视角其他视角职业策展人中小学教育研究者美术馆运营机制与美术馆教育艺术评论家美术馆业内(约34%)美术馆历史发展与社会视角中的面向公众的美术馆教育美术馆教育活动策划与实施高等师范院校(约20%)教育理论在美术馆教育中的运用美术馆教育中的馆校合作艺术院校(约31%)当代艺术发展与美术馆教育美术馆教育与专业发展美术馆教育与人的发展与展览紧密相关的美术馆教育活动策划与实施其他研究者……(共约15%)图2到目前为止美术馆教育研究者群体与研究视角分析6

美术馆,内涵,思路,公共领域


论美术馆公共教育体系急需被建立。当我们在思考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所具备的教育职能时,它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是支撑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此基础上适宜的理念与方式则是焕发生机的强大动力。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学者意识到“公共性”特征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从教育角度对此进行具有广度和深度的探讨却相对缺乏,或者说已有的相关理论还未能被很好地运用到美术馆教育实践中去。正是基于上述理由,我愿意进行尝试,拟从对美术馆“公共性”内涵的初步探索上发展出自己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研究思路(图4)1四、对美术馆的“公共性”内涵的初步探讨学术界对“公共性”内涵的研究主要在两个领域展开,一是基于“公共领域”的政治哲学研究,另一个是基于“公共物品”与“公共利益”的经济与文化领域方向的探讨。一、不同学术领域对“公共性”内涵的研究对“公共性”内涵的论述绕不开德国政治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在上世纪60年代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他曾通过对“公共领域”的定义阐述了“公共性”的内涵。哈贝马斯认为“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相对立”2,而“公共领域则是一个国1对美术馆“公共性”内涵的研究参见本章第四部分内容:《对美术馆的“公共性”(pulicity)内涵的初步探讨》。2(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美术馆的“公共性”内涵美术馆的民主政治诉求美术馆所提供的公共化生存场境美术馆所实现的公共利益美术馆公共交往中的主体间性美术馆提供的以视觉艺术为核心的公共物品美术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的沿革美术馆教育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庆市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创新实践[J]. 相雨彤.  大庆社会科学. 2017(06)
[2]基斯·哈林洋溢于展览空间的符号智慧[J]. 蔡静野.  中国艺术. 2017(01)
[3]镜像视野下博物馆与公众的建构之维[J]. 杨秋.  中国博物馆. 2016(02)
[4]博物馆空间的公共性初探[J]. 陈灵芝,马辉.  明日风尚. 2016(06)
[5]西方近代博物学的兴衰[J]. 吴国盛.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6]社会类型与现代社会的性质[J]. 贾应生.  社会学评论. 2014(06)
[7]公众参与创新的社会网络:创客运动与创客空间[J]. 徐思彦,李正风.  科学学研究. 2014(12)
[8]从公共物品到公共服务——概念嬗变中学科研究视角的转变[J]. 黄新华.  学习论坛. 2014(12)
[9]城市规划大数据的空间化及利用之道[J]. 牛强.  上海城市规划. 2014(05)
[10]美术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 庞丽娜.  大众文艺. 2014(16)

博士论文
[1]西方现代艺术批评的起源[D]. 董虹霞.中央美术学院 2012

硕士论文
[1]在公共性中创建独特的教育氛围[D]. 刘疏影.浙江师范大学 2016
[2]博物馆建筑公共性研究[D]. 郑聪.郑州大学 2012
[3]美术馆公共性空间研究[D]. 刘伟.中央美术学院 2012
[4]博物馆的公共性研究[D]. 程露.南京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67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3567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6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