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协同治理背景下城市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以T市部分社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07 19:56
社区治理事关民众切身利益,事关城市基层稳定。为此,在党建引领协同治理的背景下,从社区治理实践的微观层面着眼,分析T市部分社区治理的现状,针对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对应的城市社区治理优化路径。构建"四治"模式,推动党建引领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汇集群众力量,开展党群联动,打造"有温度"的社区党组织;运用互联网思维释放活力,推动社区治理创新;打造治理"联盟",同频共振,激发多元主体的内源性动力;塑造社区认同,赋权增能,调动普通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做实做优网格化管理,以"小网格"推动"大服务"。
【文章来源】: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0,(03)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党建引领协同治理背景下的城市社区治理概念
(一)社区
(二)社区治理与协同治理
(三)党建引领协同治理背景下的城市社区治理
二、党建引领协同治理背景下的T市部分社区治理现状
三、党建引领协同治理背景下城市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党建引领与社区治理融合度不足
(二)社区党组织与群众交流不畅
(三)“互联网+”模式植入社区治理不实
(四)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淡薄
(五)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动员内卷化
(六)社区网格化管理效果欠佳
四、党建引领协同治理背景下城市社区治理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四治”模式,推动党建引领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
(二)汇集群众力量,开展党群联动,打造“有温度”的社区党组织
(三)运用互联网思维释放活力,推动社区治理创新
(四)打造治理“联盟”,同频共振,激发多元主体的内源性动力
(五)塑造社区认同,赋权增能,调动普通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六)做实做优网格化管理,以“小网格”推动“大服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党建引领社会协同”:一种基层治理的新模式——以湖州龙溪街道为例[J]. 王锋,胡紫娟,夏婉芸,邹莞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05)
[2]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课题组,杨阳. 大连干部学刊. 2018(08)
[3]社区动员中的精英替代及其弊端分析[J]. 王德福,张雪霖. 城市问题. 2017(01)
[4]论协同治理的内涵、价值及发展趋向[J]. 张贤明,田玉麒. 湖北社会科学. 2016(01)
[5]“协同治理”的产生与范式竞争综述[J]. 李妮.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03)
[6]试论如何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J]. 李良红,熊小静. 领导科学论坛. 2014(21)
[7]协同治理与公民参与的逻辑同构与实现理路[J]. 杨清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本文编号:3575170
【文章来源】: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0,(03)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党建引领协同治理背景下的城市社区治理概念
(一)社区
(二)社区治理与协同治理
(三)党建引领协同治理背景下的城市社区治理
二、党建引领协同治理背景下的T市部分社区治理现状
三、党建引领协同治理背景下城市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党建引领与社区治理融合度不足
(二)社区党组织与群众交流不畅
(三)“互联网+”模式植入社区治理不实
(四)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淡薄
(五)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动员内卷化
(六)社区网格化管理效果欠佳
四、党建引领协同治理背景下城市社区治理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四治”模式,推动党建引领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
(二)汇集群众力量,开展党群联动,打造“有温度”的社区党组织
(三)运用互联网思维释放活力,推动社区治理创新
(四)打造治理“联盟”,同频共振,激发多元主体的内源性动力
(五)塑造社区认同,赋权增能,调动普通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六)做实做优网格化管理,以“小网格”推动“大服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党建引领社会协同”:一种基层治理的新模式——以湖州龙溪街道为例[J]. 王锋,胡紫娟,夏婉芸,邹莞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05)
[2]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课题组,杨阳. 大连干部学刊. 2018(08)
[3]社区动员中的精英替代及其弊端分析[J]. 王德福,张雪霖. 城市问题. 2017(01)
[4]论协同治理的内涵、价值及发展趋向[J]. 张贤明,田玉麒. 湖北社会科学. 2016(01)
[5]“协同治理”的产生与范式竞争综述[J]. 李妮.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03)
[6]试论如何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J]. 李良红,熊小静. 领导科学论坛. 2014(21)
[7]协同治理与公民参与的逻辑同构与实现理路[J]. 杨清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本文编号:3575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3575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