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环江县洛阳镇为例
发布时间:2024-05-12 18:15
农村居民点是我国农村人口聚居的主要场所,农村居民点用地则是农村土地利用的主要形式。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对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科学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本文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喀斯特地区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洛阳镇为例,对研究区全域土地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从自然、区位和人文条件三个方面共选取11个指标构建喀斯特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综合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采用多因素综合叠加分析法进行洛阳镇30mX 30m栅格单元适宜性评价,并将结果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4个适宜性等级。洛阳镇现状农村居民点图斑中有213块处于栅格单元适宜性评价结果中的高度适宜区域,271块处于中度适宜区域,229块处于临界适宜区域,171块处于不适宜区域。2、鉴于MCR模型构建的简易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将其运用到喀斯特地区农村居民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中具...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3.2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布局优化研究
1.3.3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相关应用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1.3 土地利用现状
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预处理
3. 洛阳镇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特征
3.1 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特征
3.2 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特征
3.3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特征
4.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4.1 评价单元的确定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3 评价指标的分析及量化
4.2.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评价模型的确定
4.3.1 MCR模型的选取
4.3.2 可行性分析
4.3.3 MCR模型的改进
4.4 评价过程
4.4.1 30m×30m栅格单元适宜性评价
4.4.2 确定源的规模
4.4.3 确定不同类型源的分布
4.4.4 基于改进后的MCR模型进行评价
5. 洛阳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
5.1 30m×30m栅格单元适宜性评价结果
5.2 不同类型源的分布
5.3 基于改进后MCR模型的适宜性评价结果
5.3.1 不同规模源的评价结果
5.3.2 适宜性评价结果的修正
5.4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问题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971705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3.2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布局优化研究
1.3.3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相关应用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1.3 土地利用现状
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预处理
3. 洛阳镇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特征
3.1 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特征
3.2 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特征
3.3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特征
4.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4.1 评价单元的确定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3 评价指标的分析及量化
4.2.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评价模型的确定
4.3.1 MCR模型的选取
4.3.2 可行性分析
4.3.3 MCR模型的改进
4.4 评价过程
4.4.1 30m×30m栅格单元适宜性评价
4.4.2 确定源的规模
4.4.3 确定不同类型源的分布
4.4.4 基于改进后的MCR模型进行评价
5. 洛阳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
5.1 30m×30m栅格单元适宜性评价结果
5.2 不同类型源的分布
5.3 基于改进后MCR模型的适宜性评价结果
5.3.1 不同规模源的评价结果
5.3.2 适宜性评价结果的修正
5.4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问题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971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3971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