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社区化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社区化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张晓萍:新农村建设社区化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社区化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张晓萍
(宁波大学
[摘
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要]农村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行政统辖的需要。
台,开展新农村社区化管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托农村社区力量,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强化农村社区功能,解决农村社区问题,深化村民自治,维健康发展。让农民群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社区各项事业协调、
众直接参与社区管理,表达个人意愿和合理诉求,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标。
1.2农村传统管理体制缺陷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村民委员会组织趋
于行政化,随着集体经济体制解体,村民委员会为村民服务的功一度成为乡村能进一步弱化。“无人管事,无钱办事,无章理事”治理的难题,由弃农厌农现象所表征的“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农村微观管理和组织体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资源整合能力弱。在国家治理农村的方针由汲取向支持转变的过程中,各种支农惠农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公共财政支持下的公共服务向下延伸时缺乏合适的组织依托。而农村基层的资源本来就较特别是随着农少,却因为体制所限制而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
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居住在同一区域且经济关联度较高的人群却因为原有的村组体制限制而无法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二是社会服务功能弱。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对社会化服务的要求愈来愈高。而目前农村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社会化服务供给水平低。乡村体,“减人减事减支”,而未能建构制改革注重的是“合并乡镇村组”起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地方与基层管理长期习惯于“管治”而不是服务。资源稀缺、服务不够,必然影响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和交往质量的提高,导致农村核心价值进一步外向化,“三农问题”依然存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明确提体制、模式、途径和目标上,将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从理念、
扩传统的村庄建设转变为新农村社区建设,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农村基层民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新农村社区化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它既是一个逐渐转变人们观念的过程,又是一个深刻的体制创新、组织创新过程,是完善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载体,把传统村落建设成为规划科学、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1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管理体制创新
在农村发展问题上,过去几十年的实践操作中,往往看到外
1.3农村社区管理体制需要创新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寻求基点、平台和抓手,迫
切需要新农村建设与管理体制创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农村社区建设不仅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更重要的进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建构起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上下贯通、城乡一体的新型的管理制度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实现自上而下的国家管理与农村社会的自我管理的良性互动,公共财政支持的公共服务与民间集资集劳的社区自我服务的互相补充,从而形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围绕如何形成农村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凝聚力和认同感。因此,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
界力量自上而下的主导干预作用,而忽视了发展主体自主发展的心声与能力,农村微观管理和组织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创新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型的制度平台和管理模式。
1.1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沿革
中国的农村经历了一个由村落到社队,再到村组的体制演
变过程。传统村落社区主要依靠长期历史自然形成的内部传统进行自我整合,如家法族规、乡土礼俗等。传统村落制度是上下脱离、城乡分割的治理体制。解放后,在“政社合一”的公社制度下,将农村纳入到国家治理的体系,改变了传统的“上下脱离”的体制,使传统农村社区迅速解体,村落自我整合的功能日益弱化。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村民委员会制度,在家庭生产经营基础上实行村民自治。但是,村民委员会制度是由公社制度延续而来的,虽然不再是生产共同体,但仍然具有很强的行政功能。这种村组体制仍然带有相当程度的国家建构的特性,并服从于国家
2社区化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托农村社区力量,整合农村社区资源,
-25-
新农村建设
强化农村社区功能,解决农村社区问题,深化村民自治,维护农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村村稳定,促进农村社区各项事业协调、
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标。针对当前农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农村社区化管理探索,旨在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9卷第8期(总第203期)
政府办事程序的干部,安置他们并发挥熟悉农村和行政事务的才能,而农村社区建设最缺少的正是这些具有组织和活动能力的干部,为精简干部的分流提供了广阔的渠道,顺利地解决了农村基层深化改革的困境,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2.4整合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力量
通过新农村社区化建设管理,整合农村内部和外部的力量
2.1承载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
农村社区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它能促
来创新放大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把坚持自主发展与利用外部条件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内生力量与外部力量双轮齐驱,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因此,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中,吸引社会各界力量自觉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为新农村社区建设出智出力。发挥社会各界的帮扶作用,包括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各界对农村的帮扶。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带动社区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引导龙头企业把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与参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兴办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争取社会各界包括学术界在内提供巨大的智力支持。
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农村社区经济建设能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的实现。农村社区服务建设、农村社区治安建设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能促进农村社区建立起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能提升村民的生活质乡风文明”目标的实现。开展农村社区量和文化生活品位,促进“
卫生建设,能有效地整治农村社区环境卫生,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整洁”的目标。农村社区组织建设能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社区建设也应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应当以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和平台,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2激活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
建设新农村,关键要引导农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
3新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
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不断推
动性和创造性。针对当前农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新农村社区化管理探索,旨在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水平,让农民深刻地感受到,他们既是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既是创造的主体,又是价值的主体。依托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开展农村社区化管理,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依靠自身力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为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一种机制,有利于促进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开展农村社区化管理,还可以进一步扩大群众有序的参与政治,完善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形成一个有效的载体,让农民群众直接参与社区管理,表达个人意愿和合理诉求,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城乡社会协调发展。
进,传统农村充当的角色发生了很大改变,农村从业结构多元化,管理服务工作复杂化,因此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宁波市镇海区形成了富有特色、运行高效的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
3.1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社工队伍建设
以建立完善村党组织为核心,全体居民为主体,村级各类组
织共同参与、共同创建的社区化组织格局。按地域和行业的不同分布,保持村经济合作社原有的责、权、利不变,合理调整党组织设置,发挥其在社区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和管理作用。建立社区村委会领导下具体实施社区化管理工作,确工作站,在党组织、
保社区化运作规范、管理有序。加强对外来人口中流动党员管建立外来人口管理委员理,适时组建外来人口党支部或党小组。
会,主任由村委会主任兼任,吸收2名外来人口进管委会班子,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与服务。组建村社区共建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村级班子主要领导及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有威信的外来议务工人员代表等组成,对社区化管理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事、监督,充分挖掘、有效盘活共建单位的人、财、物资源,完善“村企结对”工作,着力形成共驻共建的工作格局。
按照统筹整合、精简高效原则,农村社区配备专职社工,建立专职社区工作者选拔、录用、培训、评估、考核等工作制度。通整合现有村干部资源、公开招聘等方式,根过区镇(街道)下派、
据村规模和外来务工人员等实际,按500~800:1比例配备专职社工,具体人数报镇(街道)及区民政、财政部门核定。按照分片
2.3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基层组织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实施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推进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延伸服务职能,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具有自治性质的农村社区组织,发挥民间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把农民分散的能力整合为系统的合力,从而有效地提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能力。另外,从政府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角度讲,乡镇企业转制和大规模撤镇并村、行政区划调整,释放出大量的熟悉农村基层管理、懂得
-
张晓萍:新农村建设社区化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包干、条块结合原则,明确社工在片区内治安、救助、计生、卫生、文化、教育等工作职责,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着力实现对辖区内全覆盖管理目标。健全考核机制,对社工的考核要以辖区居民的评估为主要标准,使工作能够切实面向辖区居民,不断提高他们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的能力。积极创造条件,调动辖区内社会力量互动,逐步壮大志愿者队伍,引导辖区居民自觉参与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
新农村建设
对不文明行为、陋习进行劝导,引导村(居)民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广泛开展文明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和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评选活动,树立群众身边的典型,大力倡导“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尊老爱幼、诚信友爱、宽容谅解”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不断提高村(居)民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
紧紧抓住社区化管理的有利契机,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促进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落实,着力构建现代农村新社区。按照“镇海区域村,结合实际,用足用好优惠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步庄布局规划”
伐。有条件的村,按照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四统一”的方式,逐步建设集中居住、小区式管理、物业化操作的居民小区。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实施农村环境高标准综合整治,深入开展“清洁美化家园”行动,全方位落实区域保洁责任制,全面推行垃圾筒装化和定时收集制,实施环村绿化,扎实开展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努力达到“水清、路洁、地绿、庄美”的要求。
项目资助:2008年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课题(编号:
3.2构建社区公共平台,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现有的服务中心作用,与村级办公服务场所结合,
形成一个室内外设施相对完备、服务功能相对集中的社区化综合服务中心。围绕居民生产生活要求,探索构建政府服务、居民自我服务与市场化服务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社区服务体系。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便民利民的原则,确保中心设施满足居民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公共卫生、综合治理、便民超市等社区服务功能的发展要求,合理定位,建好“三站六室两厅二栏二中心”。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优势,继续为居民提供就业服务;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增加人防、物防、技防投入,提高辖区治安防范能力;“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15分钟文体活动服务圈”文化体育活动;依托社区培训学校,提高居民的文化程度和素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提高在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在救助与保障服务方面,建好有日托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做好务工人员;完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及孤寡老人“五保”善扶贫帮困工作机制,大力开展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和政策性住房保险工作。在便民服务方面,发挥区级市民服务中心的优势,扩大加盟单位,延伸21890在农村社区的服务网络;完善村干部为居民办事“全程代理制”;积极开展便民利民的市场化服务,吸纳有一技之长的居民组成专业服务队,采用有偿服务形式,发展各种便民服务,提供多种服务项目。
F08-05)
参考文献:
[1]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江汉论坛,2007年04期??12-15
[2]朱勇,农村社区建设动力机制创新的原则及思路,中国民政,2007年11期?:17-19
[3]吴法,邹静琴,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资源与实践模式探讨,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33-37?
[4]张华,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中国农村教育,2006年01期:61-62[5]唐咸富,农村社区建设亟待明确的问题,中国民政,2007年11期:42
[6]刘高銮,裔兆琴,姜正林,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误区及对策,中国民政,2007年11期:43
[7]周良才,胡柏翠,,农村社区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关系,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2期:6-10
3.5创建文明和谐社区,推进新农村建设
围绕“共建新社区、共创新文明、共享新和谐”创建主题,以
[8]肖茂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06期:58-60
[9]甘信奎,中国当代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条件及路径选择,理论学刊,2007年01期:57-59
“教育培训塑造人、文化服务熏陶人、文明公约规范人、先进典型引导人”为抓手,动员和引导广大村(居)民积极参与文明和谐创建活动,努力争创和实现文明村目标。依托居民学校,针对老人、妇女、青少年、企业职工等群体,开展政策法规、养生保健、交往礼仪、安全常识等教育培训。通过黑板报、宣传窗、公益广告,印市民文明守则、“十要十发倡议书,大力宣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不”文明和谐公约。建立文明劝导志愿队,定期进行督查和评议,
作者简介:
张晓萍(1968—),女,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人,本科学历,行政管理专业,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村镇规划建设管理。
(上接P6)教育模式,实现内容、方式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道德教育的参与性、新颖性和实效性。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24)
[2]从腐败官员的信仰危机看习近平的干训重点[EB/OL].http://club.qingdaonews.com/showAnnounce.phpboard_id=2&topic_id=4261746[3]北京地区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分析[EB/OL].http://www.bjpopss.
gov.cn/bjpopss/cgjj/cgjj20040611b.htm.zh
[4]史耀媛.社会转型期信仰状况分析与对策[J].理论导刊.2002,(5)[5][6]闾彬.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信仰危机成因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4)
[7][8]闾彬.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道德信仰重塑的具体路径[J].理论与现代化.2007,(5).
-27-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农林牧渔、高中教育、出国留学、计划方案、教学研究、外语学习、自然科学、党团工作、IT计算机、经管营销、工程科技、医药卫生以及新农村建设社区化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研究等内容。
本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社区化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3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73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