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

信息产业行业内生产率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差异探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公开数据的实证

发布时间:2018-02-11 16:47

  本文关键词: 信息技术产业 信息产业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数据包络分析 信息制造业 信息产业贡献 出处:《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Malmquist指数法,以我国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生产效率做出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我国信息技术业及该产业中各核心子行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内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以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代表对象的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正处于稳定上升期,但各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由于技术进步效率的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波动,且全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更多地是依赖规模效率而非技术进步效率,同时,财务因素对信息制造业类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信息服务业而言,其影响并不显著。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Malmquist index method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its subdivision industries in China, taking the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main internal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Chin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its core sub-indust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are take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bjects.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Chin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s in a period of steady growth. However,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each sub-industry fluctuates greatl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efficiency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progres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the whole industry is more dependent on scale efficiency tha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fficiency, at the same time, Financial factor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but not on the information services industry.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GL012)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3GLB004)
【分类号】:F224;F49;F83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春梅;唐守廉;;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徐盈之;赵豫;;中国信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10期

3 董晓辉;原毅军;;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03期

4 徐升华,毛小兵;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08期

5 张相斌,于秀艳,曲然;信息技术产业全要素相对生产率评价[J];情报科学;2000年07期

6 徐美凤;中国信息产业全要素相对生产率评价[J];情报杂志;2004年12期

7 肖岳峰;李德春;;基于DEA的电子信息企业业绩评价[J];生产力研究;2006年03期

8 袁立科;;县域经济发展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9 张海滨,綦振法,于秀艳;基于平均横切效率的信息产业效率分析与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年03期

10 杨松令;常晓红;刘亭立;;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喜平;王怀民;;基于DEA的中国制造业R&D绩效评价[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彭惠;曾梁杰;;通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基于第三产业发达程度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孟凡臣;苗慧;;跨国并购与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相关性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王宏伟;;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T industry's impacts o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China Economist;2010年02期

5 程静;余国新;梁树广;;基于DEA的中小企业高新电子科技上市公司效率分析[J];财会通讯;2009年09期

6 李立志;;信息化视角下的中原经济崛起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02期

7 安世全;刘明军;;电信通信能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袁萍;郑惠莉;;中国电信业技术效率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张新立;田野;;中国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徐盈之;赵豫;;中国信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戴平生;陈建宝;;我国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李刚;;全要素生产率与上市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传统行业与高技术行业的对比分析[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3 马成文;张敏;;信息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海波;R&D投入绩效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尹明;汽车产业成长影响变量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姜广君;我国能源运输通道体系综合评价及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李晓东;商业银行IT价值管理模型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6 邓蕾;中国集装箱港口企业生产率测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郝华;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陈小红;电子商务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评价与控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9 张安;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郑宇晟;基于电信信息服务市场结构问题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彦利;;我国东部地区二元产业结构对“中部崛起”影响实证研究——以纺织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J];财经研究;2006年04期

2 徐升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波动周期的影响[J];当代财经;2001年01期

3 徐升华,毛小兵;产业结构变革的动力:发展信息产业[J];当代财经;2002年04期

4 方先明;孙兆斌;张亮;;中国省区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来自2000~2005年的经验证据[J];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02期

5 张新立;田野;;中国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李郇,徐现祥,陈浩辉;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效率的时空变化[J];地理学报;2005年04期

7 孙秀丽;张金禄;田卫厚;;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对有效性评价——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07年04期

8 王国顺,谢桦;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研究[J];系统工程;2005年03期

9 严兵;;FDI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05期

10 吴广谋;盛昭瀚;;复合DEA方法及应用[J];管理工程学报;199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迟远英;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延兵;;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8期

2 ;重视生产率提高生产率——2005中国生产率高峰论坛在京举行[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5年12期

3 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4 马风华;;第二产业生产服务与第二产业生产率——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6期

5 王苍峰;王恬;;对中美贸易条件恶化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6 索玛琳·加罗蒙特·吉莱妮;华萍;苗泉;;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的生产率[J];南大商学评论;2005年02期

7 傅章彦;;生产率、消费需求与实际汇率的决定——基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证据[J];经济论坛;2009年07期

8 刘海洋;汤二子;;鼓励出口究竟能否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的数据验证[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9 王玲;Adam Szirmai;;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和生产率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8年03期

10 柴志贤;黄祖辉;;集聚经济与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丹;;知识工作的结构性特征对生产率的作用分析及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罗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与战略[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3 赵晶;李铭禄;陈安;;我国工业能源生产率变动影响分析[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李婧;;宏观经济运行压力[A];城市安全: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C];2010年

5 万广华;;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城镇化[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6 宋华明;杨慧;;需求分布未知且提前期可控的联合库存决策[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丰龙;;制度因素与FDI技术溢出效应——基于转型国家的经验研究[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达;劳动生产率6年提63%成就“高增长低通胀”[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2 沙伊·奥斯特;中国工资上涨推动美国物价[N];国防时报;2011年

3 鄂永健;以扩大竞争缓解升值和通胀压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4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万广华;未来20年:穿越增长的陷阱(二)[N];南方周末;2011年

5 李小彤;经济全球化惠及普通劳动者[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王俊鸣;提高能效成为第五种发电“燃料”[N];科技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耿建萍;换一种思路看劳动力成本提高[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8 华宝证券研究所所长 李国旺;结构调整就是涨工资吗?[N];上海证券报;2010年

9 韩哲;“工资翻番”为什么不被买账[N];北京商报;2011年

10 记者 董克伟;世行:城市投资环境差异反映地方政府有效性[N];中国改革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玉海;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影响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2 王丽丽;中国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玉龙;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绩效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冯尧;技术进步、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殿武;中国省际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空间效应[D];吉林大学;2014年

2 李纲;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个能量和物质的视角[D];厦门大学;2007年

3 许梦奇;工作灵活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D];厦门大学;2014年

4 陈晔;高技术产品进口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5 刘永乐;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测度及其动态变化分析[D];青岛大学;2006年

6 刘璐;制造企业多品种混合生产最优批量与控制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杰;中国金融发展与生产率关系的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8 张英坤;中国制造业企业知识溢出效应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9 陆嘉俊;知识资本投入与产出的比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10 臧敬;专业化分工在山东城市发展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03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1503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b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