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

基于电信的产品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04:19

  本文关键词:基于电信的产品创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品创新 先动优势 后动优势 博弈


【摘要】:从20世纪末开始,相继诞生了Yahoo、Google、腾讯、苹果等一批互联网企业,IT产品创新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全新的规模巨大的市场,并在近年将互联网行业带入快速发展的状态,这给正处于发展瓶颈的世界电信业带来新的启迪。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信用户ARPU (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值不断下降的今天,电信产品创新已经成为了电信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产品创新是电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以确保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获得超额利润。电信企业本身的生存、建立、竞争、发展就是在高技术、有效管理等全面创新基础上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企业如何实现创新,如何发展核心竞争力,是抢占未来市场竞争制高点的必要手段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电信企业只有从战略的高度,长久保持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适应国际的竞争和挑战。因而研究电信企业产品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电信企业创新的现状,以博弈论、创新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综述、同时博弈和序贯博弈、案例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将电信企业的产品定义为核心基础产品与增值服务产品两大类别;针对两种不同类别的产品,通过博弈论理论进行理论分析,发现两种不同的产品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研究认为,对于核心基础产品应采取主动创新,对于增值服务产品应采取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充分发挥企业的后动优势。本文重点研究了电信企业增值服务产品的创新模式,并对后动优势企业在决策过程中所面对的市场不确定性进行了创新机制探讨,并以移动应用商城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结果对电信企业产品创新管理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产品创新 先动优势 后动优势 博弈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626;F273.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14
  • 1.1.1 电信企业创新的必要性10-11
  • 1.1.2 电信企业创新现状11-14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14
  • 1.3 研究框架14-16
  • 第二章 创新模式与产品创新驱动力16-27
  • 2.1 创新的定义16-17
  • 2.2 创新模式17-24
  • 2.2.1 创新与发明、研究、开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7-20
  • 2.2.2 按创新的程度分类20
  • 2.2.3 按照创新的种类分类20-22
  • 2.2.4 按照创新的来源分类22-24
  • 2.3 产品创新驱动力24-25
  • 2.3.1 技术驱动24
  • 2.3.2 需求驱动24-25
  • 2.3.3 技术与需求交互驱动25
  • 2.4 本章小结25-27
  • 第三章 电信企业产品创新的博弈分析27-38
  • 3.1 产品创新选择与定价的混合博弈模型27-30
  • 3.2 产品创新进入问题的序贯博弈模型30-35
  • 3.2.1 产品创新进入问题的博弈论模型的建立30-33
  • 3.2.2 创新进入的壁垒33-35
  • 3.3 先动优势与后动优势35-37
  • 3.3.1 在位者创新的先动优势35-37
  • 3.3.2 进入者创新的后动优势37
  • 3.4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拿来主义创新机制分析38-45
  • 4.1 拿来主义创新机制的不同结果38-41
  • 4.1.1 成功案例:iPhone38-39
  • 4.1.2 失败案例:OPhone39-40
  • 4.1.3 案例对比分析:为什么同属于拿来主义创新机制却有不同的结果?40-41
  • 4.2 "旅行者困境"的机制设计对拿来主义创新机制的理论指导41-43
  • 4.3 "旅行者困境"的机制设计的理论局限43
  • 4.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拿来主义的创新机制的关键43-44
  • 4.5 本章小结44-45
  • 第五章 电信产品创新建议45-52
  • 5.1 产业链趋势分析45-46
  • 5.1.1 市场预期分析45-46
  • 5.1.2 市场现状分析46
  • 5.2 竞争对手分析46-48
  • 5.2.1 苹果APP STORE46-47
  • 5.2.2 新浪微博开放平台47-48
  • 5.2.3 腾讯开放平台48
  • 5.3 用户对市场的检验48-50
  • 5.3.1 开发者的基本情况分析49
  • 5.3.2 开发者的困扰与诉求49-50
  • 5.4 自身优势分析50
  • 5.5 策略与建议50-52
  • 结论与展望52-53
  • 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荣胜;邢志国;;基于破坏性创新视角的电信新产品开发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年06期

2 王岚;张志军;吕廷杰;;电信产品创新问题的博弈论模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康建军;盛蕾;;现代企业新产品开发推进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5期

4 路应金,徐谡,唐小我;技术创新风险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02期

5 冯珍;;新产品开发的生产风险控制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03期

6 陈弘;;企业新产品开发风险及其评估模型[J];系统工程;2006年07期

7 晏敬东;;产品创新管理研究进展[J];国际学术动态;2010年05期

8 于俭;;对产品保证战略问题的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李亚峰;乐琦;张磊;;一种基于模糊推理的新产品开发风险评价方法[J];管理科学;2010年05期

10 尹娟;彭灿;;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知识管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山;产品创新平台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周文志;中国电信业竞争模式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92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692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0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