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关系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16:09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以及“两化”之间的融合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生产进行改造,进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必然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这种背景下,深入研究“两化”融合的相互关系、发展理论,并开展“两化”融合的伟大实践,对提速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一个省级宏观区域——河南省的各地市进行了现代信息化水平的测度以及“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河南省的信息化水平与其经济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2012年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初步的测度,并将该省区域信息化水平做了分类。认为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地市间信息化水平的差距较大。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其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传统农业地区,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则相对落后。通过选取信息产业发展、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人才4类13项可得的传统指标作为信息化水平的替代变量,建立了河南省1998-2012年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度体系。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C-D生产函数和空间向量模型,得出了河南省信息化在促进工业产出方面的作用不太明显的结论。另外,该省信息化对工业产出的贡献度近十几年来增幅也都很小。这主要是因为在工业生产中,该省传统信息化仍然发挥着主要作用,现代信息化不足甚至缺位。河南省的信息化水平还很低,信息化资源的存量少,不能有效发挥规模效应。“两化”融合的范围窄、层次浅,工业企业粗放型生产仍然大范围存在。河南省区域信息化的发展必须从最初的重视数量的增长,向未来重视质量的提高进行转变。全省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促进“两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任务还很重。最后,本文指出了河南省信息化和“两化”融合的不足之处,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上分别提出了信息化建设和推进“两化”融合的建议措施。期望政府能够继续加强对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宏观调控力度,更多运用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促进河南省的“两化”融合。工业企业也应该强化“两化”融合意识,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切实促进本单位“两化”融合工作的深度开展。
【关键词】:工业化 信息化 “两化”融合 测度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7;F4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1-13
- (一)选题的背景11-12
- (二)选题的意义12-13
- 二、研究与文献综述13-17
- (一)工业化的理论来源13-14
- (二)信息化的理论来源14-15
- (三)“两化”融合的文献综述15-17
-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17-19
- (一)研究内容17
- (二)方法、创新与不足17-19
- 第二章 工业化的内涵、信息化的内涵19-29
- 一、工业化的内涵19-21
- (一)工业化的概念19
- (二)工业化发展的部分特征19-21
- 二、我国工业化的水平测度21-23
- 三、信息化的内涵23-26
- (一)信息化的概念和范围23-25
- (二)有关信息化的测度方法介绍25-26
- 四、我国信息化的概况26-27
- (一)信息化的成就26
- (二)信息化的不足26-27
- 五、小结27-29
- 第三章 两化融合的途径29-37
- 一、“两化”融合的内涵29
- 二、不同层面和不同方式的融合29-32
- (一)不同层面的“两化”融合29-30
- (二)不同方式的“两化”融合30-32
- 三、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模式的主要类型:32-33
- 四、“两化”融合的发展阶段33-34
- 五、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34-37
- (一)动力机制34-35
- (二)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的主要方式35-37
- 第四章 河南省信息化水平的测度37-43
- 一、已有方法和模型37-38
- 二、河南省的实际情况38-39
- 三、针对河南省信息化测度设计的模型39-43
- 第五章 河南省“两化”融合的实证研究43-55
- 一、信息产业与工业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43-50
- 二、“两化”融合的模型设计50-52
- 三、数据的实证分析过程与结果52-55
- 第六章 总结和建议55-59
- 一、结果评价55
- 二、对河南省“两化融合”的建议55-59
- (一)在政府层面56-57
- (二)在企业层面上57-59
- 参考文献59-62
- 致谢62-63
- 附录63-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志远;;江西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分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2 俞立平;;信息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变化研究[J];财贸研究;2012年05期
3 于乐;潘新兴;;“两化融合”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12年14期
4 李爱红;;河南省企业信息化测度与现状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5 张炳南;韩先锋;师萍;;中国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龚炳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融合指数)评价指标和方法[J];中国信息界;2010年11期
7 金江军;;两化融合之国内外现状趋势及经验分析[J];信息化建设;2009年09期
8 王晓燕;李美洲;;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机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8期
9 马涛;李鹏雁;;DEA模型的新型工业化能力评价[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0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754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754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