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

垃圾短信多中心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01:07

  本文关键词:垃圾短信多中心治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垃圾短信 治理 多中心治理


【摘要】:垃圾短信以不请自来为基本特征,严重侵犯手机用户的生活安宁权、隐私权等诸多权益,并伴随着短信诈骗、不良信息传播等诸多问题,其存在已有10余年,形成了一个年规模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庞大灰色产业,广大手机用户深受其害。 通信行业主管部门从2004年起,前后进行了5次专项整治,但由于电信市场受大型国企垄断,市场主体之间地位严重失衡,在垃圾短信产业链上,除了用户,包括基础电信运营商在内的其他产业主体都是垃圾短信的受益者,外界无从对运营商等的治理过程进行监督评估,且电信主管部门执法权限无法触及其他产业链主体,导致垃圾短信治理效果十分有限,有必要借鉴电信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垃圾短信治理上要有新的思路和方法。 当前的垃圾短信治理,主要是媒体舆论推动,政府进行专项整治,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迟迟不见动静,使得垃圾短信治理效果有限。因此,有必要发挥政府之外其他“多中心”主体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治理垃圾短信。 多中心意味着多主体,本研究借鉴多中心治理理论,从垃圾短信产业涉及的主要市场主体特点及其地位研究入手,以我国现有治理方式、所遭遇的困境为基础,梳理治理思路、深挖根源,提出具备符合我国国情、可执行、长效的多中心垃圾短信治理思路及模式。
【关键词】:垃圾短信 治理 多中心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6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9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9-11
  • 1.2.1 理论意义10
  • 1.2.2 现实意义10-11
  • 1.3 基本概念与理论概述11-15
  • 1.3.1 垃圾短信的定义11-13
  • 1.3.2 垃圾短信的分类13-14
  • 1.3.3 垃圾短信的危害14
  • 1.3.4 垃圾短信治理14
  • 1.3.5 政府治理垃圾短信的法理基础14-15
  • 1.3.6 基本理论:多中心治理15
  • 1.4 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及创新之处15-17
  • 第二章 垃圾短信产业分析17-25
  • 2.1 垃圾短信产业规模17-18
  • 2.2 垃圾短信产业链18-19
  • 2.3 垃圾短信发送渠道分析19-21
  • 2.3.1 端口号渠道19-20
  • 2.3.2 手机号渠道20-21
  • 2.4 垃圾短信受益主体分析21-22
  • 2.4.1 广告主分析21-22
  • 2.4.1.1 广告主分类21
  • 2.4.1.2 广告主的产业地位21-22
  • 2.5 增值电信企业分析22
  • 2.6 运营商分析22-23
  • 2.6.1 运营商是产业链的掌控者22-23
  • 2.6.2 运营商是最大得利者23
  • 2.7 用户分析23-25
  • 2.7.1 受害者23-24
  • 2.7.2 助纣为虐者24-25
  • 第三章 垃圾短信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25-30
  • 3.1 根本缺陷:法律保护缺失25-26
  • 3.1.1 个人信息保护不足25
  • 3.1.2 用户权利的司法救济不畅25-26
  • 3.2 “看得见的手”治理方式:行政治理26-27
  • 3.2.1 屡治屡捷,屡捷屡治26-27
  • 3.2.2 缺少联动,行政处罚偏轻27
  • 3.3 监督的局限性:社会治理27-28
  • 3.3.1 媒体舆论27-28
  • 3.3.2 行业协会监管28
  • 3.3.3 缺少手机用户的参与28
  • 3.4 电信企业自律不足、治理意愿偏低28-30
  • 第四章 国外多中心治理实践和启示30-34
  • 4.1 治理实践30-32
  • 4.1.1 美国30-31
  • 4.1.2 英国31
  • 4.1.3 日本31-32
  • 4.2 对我国的启示32-34
  • 4.2.1 行政:执法与宣传引导并重32
  • 4.2.2 立法与司法:制定和维护市场规则32-33
  • 4.2.3 企业:落实企业社会责任、以技术辅助治理33-34
  • 第五章 垃圾短信治理对策34-55
  • 5.1 立法机关:完善立法--让执法者的矛更加锐利34-35
  • 5.2 政府:抓住关键和重点35-38
  • 5.2.1 清理伪基站35
  • 5.2.2 立法保护个人信息35-36
  • 5.2.3 完善联动监管机制36-37
  • 5.2.3.1 统一端口备案制36
  • 5.2.3.2 举报投诉举证机制36-37
  • 5.2.3.3 退订机制37
  • 5.2.4 明确职责,加强联动37
  • 5.2.5 升级网间平台37-38
  • 5.2.6 加强公众监督38
  • 5.3 运营商:通过技术、服务与创新加强自治38-49
  • 5.3.1 大数据“点对点”治理39-45
  • 5.3.1.1 数据分析39-43
  • 5.3.1.2 实施策略43-45
  • 5.3.2 健全机制45-47
  • 5.3.3 变堵为疏的反垃圾策略47-49
  • 5.3.3.1 运用云与端相结合的技术48
  • 5.3.3.2 疏导正常的社会群发需求48
  • 5.3.3.3 建立用户订阅、拒收短信登记平台48-49
  • 5.3.3.4 规范手机广告业务49
  • 5.4 行业协会:沟通三方、引导自律49-53
  • 5.4.1 畅通举报投诉渠道50
  • 5.4.2 加强对垃圾短信息的监测和分析50-51
  • 5.4.2.1 开展行业调查研究50
  • 5.4.2.2 建立垃圾短信息监测与治理效果服务监督平台50-51
  • 5.4.3 发挥反垃圾短信联盟自律引导作用51-52
  • 5.4.4 推广垃圾短信治理创新和应用52-53
  • 5.4.4.1 推广手机客户端安全应用52
  • 5.4.4.2 建立垃圾短信息预警机制52
  • 5.4.4.3 推行可信短信验证机制52-53
  • 5.4.5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53
  • 5.5 用户: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53-55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55-57
  • 致谢57-58
  • 参考文献58-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媛;;国内外垃圾短信整治及法律探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0年01期

2 涂国章;;浅谈垃圾短信及其治理[J];法制与社会;2009年17期

3 张浩;;垃圾短信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年16期

4 闫东;;浅谈我国“垃圾短信”的现状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梁作君;;垃圾短信的防范与治理[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8年03期

6 张淑亚;周书霞;;垃圾短信综合治理的困境与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7期

7 胡杰;;垃圾短信的三阶段防治[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年10期

8 陈玮;;浅析垃圾短信的监控与整治策略[J];科技风;2008年14期

9 苏自红;;垃圾短信侵权问题研究[J];理论界;2010年06期

10 谢天;邹平学;;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模式探析[J];岭南学刊;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827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827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c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