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物流管理论文 >

不同冬种复种方式下双季稻产量、土壤生态环境及系统能流物流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5 23:13

  本文关键词:不同冬种复种方式下双季稻产量、土壤生态环境及系统能流物流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冬种复种 双季稻产量 土壤生态环境 能流物流


【摘要】:稻田冬种复种能够提高复种指数,有利于提升作物产量、改良土壤和维持地力,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保障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连续两年(2013-2015年)的田间定位实验,设置了冬闲-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大蒜-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五个处理,分析研究了不同冬种复种方式下双季稻产量、土壤生态环境和系统能流物流特征,结果表明:1.稻田冬种复种能够提高水稻产量。与冬闲对照处理相比,稻田冬种作物能够改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促进水稻生长发育,获得较高的群体干物质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年均产量增产0.15%~3.95%,以大蒜-早稻-晚稻表现较好。2.稻田冬种复种能够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相较于冬闲田,一是稻田冬种作物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对于维持速效养分有积极作用,还能改善稻田土壤通气性,增加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转化酶活性、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二是稻田冬种作物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均有显著的促进效果,不同处理间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幅度大于总有机碳,说明土壤活性有机碳对复种方式的响应比有机碳敏感。碳库管理指数以大蒜-早稻-晚稻处理最高,且稻田冬种作物处理均要高于冬闲对照,增幅为17.40%~31.07%。可见种植冬季作物对于提高土壤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较冬季空闲更具积极意义。同时不同土壤活性有机碳之间关系密切,相互间有转化作用。三是稻田冬种作物提高了无机氮、可矿化氮及微生物量氮含量,对土壤地力的维持有积极效果,以紫云英-早稻-晚稻模式表现较好。3.稻田冬种复种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冬闲相比,稻田冬种作物提升了稻田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水平和光能利用效率,增幅分别为24.64%~46.20%、24.44%~46.67%。能流循环指数以紫云英-双季稻复种模式最高,达到0.868,说明紫云英-双季稻复种系统要比其他复种系统更稳定。各处理的N素、P素、K素均有盈余,呈正平衡状态,有利于土壤氮素、磷素和钾素的良性循环。从输出/输入和归还/输入比例来看,均是以紫云英-双季稻表现较好。总的来看,综合这三个方面,紫云英-早稻-晚稻和大蒜-早稻-晚稻这两种种植模式表现较好,是适合推广应用的双季稻田冬季农业开发循环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1.42;S34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闻伯英 ,蔡农 ,熊绍轲;从三个大队的调查看双季稻的安排问题[J];湖北农业科学;1963年01期

2 陈德寿;我省南部低热地区仍应继续种植双季稻[J];贵州农业科学;1984年01期

3 石纪成,黄新飞,喻强,唐丙坤,谭盛斌;双季稻地区发展一季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种业;2003年04期

4 叶桃林;李建国;胡立峰;罗尊长;屠乃美;李琳;王丽宏;王少斌;张帆;杨光立;;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定位研究 Ⅰ.稻田不同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与经济效益评价[J];作物研究;2006年01期

5 邹应斌;戴魁根;;湖南发展双季稻生产的优势[J];作物研究;2008年04期

6 叶厚专;周韧金;药林桃;曹晓林;廖禺;何小金;万鹏;;江西双季稻机插淤泥简化育秧关键栽培技术[J];南方农机;2009年01期

7 彭春瑞;罗奇祥;陈先茂;杨震;漆勇;蔡勤;;双季稻丰产栽培的清洁生产技术[J];杂交水稻;2010年01期

8 徐华山;李培德;;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9期

9 王铁忠;朱德峰;张玉屏;陈惠哲;;浙南沿海双季稻生产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0年12期

10 ;沿江江南地区双季稻丰产优质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J];安徽科技;2011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肖小平;陈阜;黄凤球;张海林;罗尊长;孙国峰;汤文光;张帆;杨光立;;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对策[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2 李祖章;谢金水;刘光荣;孙刚;袁福生;刘增兵;唐先干;;双季稻防早衰技术[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谢金水;王海;李祖章;刘光荣;彭春瑞;孙刚;刘益仁;;双季稻防早衰技术研究初探[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廖成喜;;双季稻区杂交水稻再生制种技术初探[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5 雷玄肆;;地理信息系统在浮梁县双季稻区划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何莹莹;张海林;伍芬琳;肖小平;陈阜;;不同耕作方式对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7 谢淑玲;符明龙;陈辉珍;林敏;林以良;;浙南双季稻区福寿螺发生消长规律研究[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德新;双季稻面积增加近200万亩[N];湖南日报;2008年

2 记者 胡宇芬;让土壤在节能减排中增效[N];湖南日报;2007年

3 龙飞;长江中游单双季稻要减氮[N];农资导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袁万茂;改变重用轻养 实现节能减排[N];湖南科技报;2008年

5 肖小平;耕作保护 多熟稻也能减排[N];科技日报;2008年

6 湘文;湖南双季稻面积扩大[N];粮油市场报;2005年

7 王罗方 湖南省农机局党组书记、局长;有效破解制约双季稻机插秧技术瓶颈[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2年

8 黄颖;国家粮丰工程在赣取得新成果[N];江西日报;2008年

9 记者 武建平 通讯员 李泽红 徐国祥;桃源集中育秧确保粮食稳产增产[N];常德日报;2012年

10 梁宝忠;“中嘉早17”力助双季稻区高产稳产[N];粮油市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艾治勇;长江中游地区气候变化特点及双季稻适应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2 曾勇军;双季稻高产群体株型指标及调控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08年

3 秦晓波;减缓华中典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措施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4 刘文祥;适应区域气候变化的双季稻高产群体调控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5 吴伟;纹枯病对双季稻倒伏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森波;中国双季稻主产区空间分布变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2 汪天颖;湖南双季稻洪涝指标的建立与洪涝灾害风险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3 詹学武;湖北地区双季稻直播种植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4 付桃秀;化肥减量配施不同有机肥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5 王礼献;不同冬种复种方式下双季稻产量、土壤生态环境及系统能流物流特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6 欧阳臻;两型社会背景下湖南双季稻区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7 王鑫;长期不同施肥下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比较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胡潮水;龙游县双季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9 王淳;双季稻连作体系氮素循环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10 周旋;养分运筹对双季稻群体质量、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27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1227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5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