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一、关于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高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须根据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本学校相关专业的特点和地方产业群的要求进行专业定位,否则就难以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难以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和从业特点,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先决条件。那么,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校如何选择物流管理专业定位,首先要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结合福建“十二五”物流规划要求和莆田市“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商贸物流的需要,面向海西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及我院办学宗旨及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考虑。目前,莆田市的物流业发展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很快,全市物流业总体规模扩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物流需求不断增长,物流市场主体的培育也得到不断地增强。莆田市处在福州、泉州、厦门三大经济圈中线位置,地理位置优越,特别是莆田市把物流产业作为莆田市十大支柱产业之一,莆田市以打造海西现代物流中心作为发展目标,为发展莆田市现代物流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为发展现代物流,莆田市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各种物流园区,鼓励工商企业增强现代物流意识;逐步积极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物流市场主体、服务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等等。可以预测,随着莆田市传统产业的升级,莆田市各相关产业集群升级优化,基于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要求的物流外包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蓬勃兴起,对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及第三方物流管理人才提出迫切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致力于企业物流专业人才和第三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是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所在。
二、关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它要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个合理的适应社会需求、体现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物流专业重在培养操作型为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管理人员,如仓库管理员、配送员、报关员、物流信息处理员等。因此,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宽带”型的,讲求“宽口径、综合性”。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立足点,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重点锁定第三方物流相应的(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采购、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代理等)岗位群和企业内部物流(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流通加工等)岗位群,逐步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课程。
1.构建课程体系应考虑的因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应考虑用不同形式,对莆田及周边三个经济圈(福州、泉州、厦门)区域经济特点和物流行业特色、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等进行调研,分析物流人才层次的差异性,按照物流管理职业岗位群需要的能力、职业素质和知识,融合物流职业资格标准,满足订单企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以作业流程为导向,设置课程,整合课程内容,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宽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保证职业通用能力训练,强调职业技术能力训练,突出职业方向技术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迁移能力。
2.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按“有用、够用、实用”的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由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职业方向技术课程三部分组成。(1)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在理论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上,设计为“平台+模块”的模式。“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是:将学生必须掌握的大类课程设置成若干基础平台,将专业课细化为几个方向模块,具体来说,专业课应细化为第三方物流方向、临港物流方向、商贸物流方向。“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海西特色课程四个方面:“模块”主要是在平台基础上,结合地方物流人才需求,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及今后就业方向进行选择。(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笔耕论文新浪博客,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部分。第1学期安排物流认知见习,结合主要职业岗位在第2~4学期安排模拟岗位技能训练,为培养学生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在第3~4学期安排生产性轮岗实训,按职业方向在第5学期安排综合模拟实训,物流专业体验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寒暑假完成,在第6学期安排毕业综合实践和顶岗实习,与毕业生就业接轨,以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校内实践内容主要是物流管理仿真模拟试训,这就要求学校建立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使学生不出校门即可进行直观的仿真模拟试验,模拟物流活动各业务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实践途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前提是,有良好的校企合作的环境和平台。所以在校外实践教学方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主动对接平台,根据专业特点、企业需求,依托相应的物流企业,推行了“岗课对接、课证融合、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同时积极寻求订单培养途径,根据企业的特定要求,与相关合作企业共同探索专业合作办学模式,合作办学运行机制,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工学交替、订单培养。这样就整合了校企资源和提升资源运行效率,把企业的设备、人才、技术优势作为专业教育教学的资源和手段;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为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源泉;把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入课堂;把用人单位对高职专门人才的要求作为制定质量标准的依据。为专业建成培养企业职工和输送人才基地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关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笔者认为,由于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停办两年,师资严重缺乏,实训条件严重不足,建设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可采取以下做法:首先,改变教师“重理论、轻教学”现象,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物流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师们在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与科研的同时,抽出时间到企业去学习、考察、调查情况,及时了解当前社会物流发展的趋势,了解社会物流实践,了解企业关心的问题,以此丰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内容;其次,实施引进来战略,让物流企业的中高层主管参与物流管理的专业教学,解决目前师资缺乏的现状。第三,注重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当前,高校普遍都很重视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忽略了专业带头人的培养。而笔者认为,作为定位于教学型的新建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培养应用型高职人才,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是重要的支撑,专业带头人培养的重要性应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是同等的。因此,我校应注重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尽快培养出一支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骨干队伍。
本文编号:3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3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