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思考
[日期:2011-09-28] 来源:中国 作者:郭惠玲 [字体:]
[摘 要]生活垃圾的处理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而且它将决定我们人类今后的生存空间和时间。本文主要论述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十二五”期间处理生活垃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机制;补贴机制;监督机制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我国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其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中的第25条“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中明确指出“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可见中央已将“垃圾处理”问题提到了相当迫切的位置上来了。但是,回头看看即将结束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其中的第19条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中也作出了“妥善处理生活垃圾”的指示,五年过去了,我国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是否有了明显的改善呢?答案是“NO”!北京2010年12月10日《法制晚报》有一篇报道称:据统计,全国四分之一的城市已基本没有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全国约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围城……我想这就是前面这个“NO”的有力证据。垃圾处理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并没有因为政府的努力和巨额投入而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那么,其症结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十二五”期间,该怎么来解决生活垃圾处理的问题?此乃本文所欲探讨的问题,愿以此为“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一点浅薄的意见。
1 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1.1 民众的垃圾处理意识淡薄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近日发布的一项关于环保的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欠缺是垃圾处理的最主要问题。其实,在儿时的印象中,垃圾还是比较少的。那时,大家的生活都不富裕,勤俭持家成为普遍的生活习惯。倒垃圾之前,人们总要把其中没烧完的煤核拣出来,其余垃圾呢,烂菜叶喂鸡,橘子皮、牙膏皮、旧报纸、废铜烂铁之类平时积攒下来卖给废品收购站。虽然,那时人们的意识中尚无“环保”二字,但垃圾分类似乎做得要比现在好。如今生活富裕了,很少看见有人将橘子皮、鸡肾皮晒干卖钱,也见不到有人收牙膏皮了。卖废品的那点钱对许多人来说已微不足道,孩子们再也用不着靠卖废品换零花钱了。这些废品连同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被人们统统简单地装进塑料袋,投放垃圾屋。其他地方怎么样,姑且不论,笔耕文化传播,就我所居住的地方,十几年来的垃圾投放方式没有任何的改变,就是一个简易垃圾屋,所有垃圾不管是厨房垃圾、卫生间垃圾、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无毒垃圾全在一个塑料袋里,十米开外“定点投篮”。偶尔可见两人同时空投,垃圾在空中犹如天女散花般飘落。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的同时,垃圾处理意识却不如当年,导致垃圾围城的问题直接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存。但是,现在我们所面临的是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而不是一味地来责怪民众。今后政府必须在宣传上加大力度,同时采用强制、甚至是立法等机制,通过各种方式教会民众分类垃圾,要求民众务必进行垃圾分类。如此一来,民众再如何意识淡薄,也不敢如此胆大妄为。对中小城市而言,唯有如此,方能巩固群众的卫生观念,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进而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1.2 政府的垃圾管理机制不合理
机制不合理主要是指政企合一的垃圾管理体制。到目前为止,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企业由政府管理,政府仍是城市垃圾处理唯一的管理主体,也是主要的投资主体和运营主体,这阻碍了市场化的发展。
政企不分的另外一个弊端是废物回收体系管理不力。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中国曾经建立起运行良好的废物回收体系。但是 80年代以来,国营物资回收公司倒闭,个体商贩迅速发展壮大,导致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例如,在废纸回收领域,由于老百姓喜欢讲价,商贩为了赢利,在收来的废纸中掺沙子、泡水,然后拿去卖给造纸厂,但这种原料只能用来制造低级的纸板,要获得足够的原材料生产复印纸和新闻纸等高档再生纸,造纸厂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垃圾分类回收的废纸。这无形中提高了商品价格,受害的其实是中国消费者。
此外,多头管理也是垃圾处理的重要问题。《纽约时报》认为,在二英的排放限制标准上,国家环保局和发改委之间已经博弈了三年,而提高国家标准一事并未出现进展。
1.3 政府的垃圾处理补贴机制不合理
政府对垃圾处理的补贴机制不合理。第一点我们谈到民众的垃圾处理意识淡薄,这其实怪不得民众。2002年政府虽然提倡垃圾分类收集,但垃圾分类收集目前只占16%,垃圾的混合收集仍是当前大城市普遍采用的垃圾收运方式。为何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垃圾处理企业是按照吨数获得政府补贴,它们并不希望大力推广分类回收。中国大城市的垃圾桶采取“大类模糊”的设置方法就是很好的例证。日本以及大多数的西方国家一般对垃圾桶进行详细分类,便于民众进行垃圾投放。但是中国不同。对垃圾回收企业来说,如果标准越具体,老百姓做得越好,进入回收体系的垃圾越多,需要处理的垃圾越少,它们能够获得的补贴就越少。这事实上是过去数年里垃圾分类推广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1.4 政府的监督机制缺失
政府对垃圾处理的投入和补贴,实际上花的是老百姓的钱。但在垃圾处理问题上,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合理有效的第三方监督机制。
对于政府公布的数字和措施,甚少有学者和媒体站出来指责其是否合理。例如,北京市日前公布,2008年以来,垃圾生产力目前仍按照每年 8%左右速度持续上升,但目前的北京市垃圾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仅为 1.04万吨。事实上,一些学者经过研究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7年,北京的垃圾增长率约为2%,为何突然变成8%,政府并未给出解释。而 1.04万吨这个数字,也与北京政府绿色申奥时提出的“日处理能力 1.621万吨”相矛盾。
此外,对于许多城市大力推广焚烧项目,政府也缺乏有效监督。从源头上减少垃圾量和扩建焚烧厂,是许多城市提出的目标,然而这两个目标自相矛盾。如果垃圾都进入分类回收体系,可以焚烧的垃圾数量必然减少。如果那些大力兴建的焚烧炉最后没东西可烧了,怎么办?但目前对此提出质疑的人却寥寥无几。
建造焚烧厂的投资巨大,建设一个日处理垃圾 1000吨的焚烧炉及附属热能回收设备,大约需要7亿~8亿元人民币。要减少污染需要提高焚烧标准,但是每提高一项标准就要增加投资。而且焚烧厂是有寿命的。这些成本都需要老百姓承担,但从焚烧项目从筹建到报废的全过程并没有来自第三方的监督机制。
2 垃圾处理相关的建议
2.1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城镇居民环保意识
目前,小城镇居民很多是农转非的农民,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环境保护意识差。应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如通过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媒体的宣传以及环保团体举办环境教育讲座、展览会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热情。
2.2 从源头抓起,实施垃圾分拣、减量
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焚烧的方式,中国目前主要采取填埋的方式。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居民的源头垃圾分拣都是最基本的一步。理想的垃圾分类模式,应该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利用→分类处理。针对居民的源头垃圾分拣,建议采取如下措施:①每个小区设置几种垃圾箱,上面分别标有可燃垃圾、不燃垃圾、易拉罐、玻璃瓶、废书废报等字样,一些小区甚至设置废旧电池收集筐。要知道,居民的良好习惯是需要培养的。应当将垃圾更加细分,并且印刷大量的宣传册向居民散发,并在垃圾筒上写明可燃垃圾、不燃垃圾、易拉罐、玻璃瓶、废书废报等字样,以便于居民分拣垃圾。②每个小区每栋楼设置专门的管理人,从垃圾清运费中拿出一部分费用作为这些人的工资。③为了避免有人乱扔,每家每户发放可以降解的塑料袋,上面写有该户主的名字,避免有人不分类就乱扔。并且定期检查,凡是没有使用这种塑料袋的,进行查处。④一些市中心的小区,没有地方放置更多的垃圾筐,建议居民只用一个垃圾筐,平时垃圾放在家里,到了该扔的时候再拿出来扔。像菜叶剩菜等容易产生异味的垃圾,清扫部门每周至少保证收集两次以上。企业积极研发、生产能够干燥、除臭垃圾的机器,并且推广进入百姓家。⑤在居民自己分拣垃圾后,居民的垃圾清运费可少收或者不收,这样可以调动居民分拣垃圾的积极性。⑥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让广大市民知道玻璃瓶易拉罐的再利用过程,了解废书废报制作纸浆的程序,提倡废物的再利用,可持续发展。⑦建议国家尽量及早立法,对居民、企业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进行规定。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逐
中国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本文编号:3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3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