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物流管理论文 >

我国铁路企业产融结合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19:01

  本文关键词:我国铁路企业产融结合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融结合 共生关系 共生能量 协同效应


【摘要】:铁路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交通和物流运输方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重大,并且快速发展的经济对铁路企业的需求不断增加,金融行业的繁荣给予了铁路企业进行产融结合的基础,二者的结合能够使资源分配更合理、企业的发展更稳健。产融结合作为一个比较新的企业发展方式,已经在一些公司开展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但目前铁路行业的产融结合还处于萌芽状态。鉴于此,探究铁路企业开展产融结合的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归纳前人对产融结合有关问题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共生理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铁路企业产融结合的必然性以及作用机理。然后,运用博弈模型和线性规划说明了铁路企业在选择共生关系时,是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或者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以及共生能量的来源和分配问题。其次,利用协同模型分析其他相关行业的企业数据得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时会产生协同效应,并依据铁路企业实际情况合理推测出铁路企业产融结合会达到的效果。最后,分析了铁路企业产融结合的模式,并且说明了产融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防范。经过本文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①通过博弈模型分析了铁路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过程中,两者可以产生共生能量。②运用协同模型从定量角度说明产融结合过程中的协同效用的产生过程,并且铁路企业在产融结合后对总收益有正向的影响。③铁路企业在进行产融结合时,需要选择相应的模式,面临政策、决策等风险,应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风险防范。
【关键词】:产融结合 共生关系 共生能量 协同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32.6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1 绪论10-14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12-13
  •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13-14
  • 2 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14-25
  • 2.1 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14-18
  • 2.1.1 共生理论14-17
  • 2.1.2 协同理论17-18
  • 2.2 产融结合研究的综述18-22
  • 2.2.1 产融结合的概念界定19
  • 2.2.2 产融结合的模式19-20
  • 2.2.3 产融结合的经济效益20-21
  • 2.2.4 产融结合的风险及防范21-22
  • 2.3 铁路企业融资机制的研究综述22-25
  • 3 基于共生理论分析我国铁路企业产融结合25-38
  • 3.1 铁路企业产融结合概念的界定25
  • 3.2 铁路企业与金融机构存在共生关系25-29
  • 3.2.1 铁路企业产融结合的本质25-27
  • 3.2.2 铁路企业产融结合的共生单元27-28
  • 3.2.3 铁路企业产融结合的共生环境28-29
  • 3.3 铁路企业产融结合的共生能量29-38
  • 3.3.1 博弈模型构建30-32
  • 3.3.2 共生效益分析32-38
  • 4 我国铁路企业产融结合协同效应38-47
  • 4.1 协同假设38-40
  • 4.2 实证分析40-43
  • 4.2.1 样本与变量40-41
  • 4.2.2 模型的求解41-43
  • 4.3 模型应用43-47
  • 5 铁路企业产融结合的模式与风险47-67
  • 5.1 产融结合模式的种类47-54
  • 5.1.1 参股金融机构及其他企业模式47-48
  • 5.1.2 私募股权基金融资模式48-50
  • 5.1.3 成立金融租赁公司模式50-51
  • 5.1.4 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51-52
  • 5.1.5 构建互联网金融的模式52-53
  • 5.1.6 建立物流金融的模式53-54
  • 5.2 产融结合模式的比较54-60
  • 5.2.1 参股金融机构及其他企业的优势54-55
  • 5.2.2 私募股权基金模式的优势55-56
  • 5.2.3 成立金融租赁公司的优势56-57
  • 5.2.4 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57-58
  • 5.2.5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优势58-59
  • 5.2.6 建立物流金融模式的优势59-60
  • 5.3 产融结合模式的选择60-64
  • 5.3.1 国内外产融结合成功案例60-62
  • 5.3.2 决策树分析产融结合模式62-64
  • 5.4 产融结合存在的风险64-67
  • 5.4.1 风险识别64-66
  • 5.4.2 风险防治66-67
  • 6 结论与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3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3-75
  • 学位论文数据集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伟众,王方华;企业多元化动因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年04期

2 秦祖智;;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风险规避模型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年11期

3 薛毅,蒋剑勇;民营传统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的类型与障碍分析[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4 季辉;民营企业多元化与规模化良性发展的探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5 吴葛,何茂艳;中国企业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J];科技与管理;2005年04期

6 祝宁;逄金萍;;企业多元化用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15期

7 许欢 ,刘伟;资本运营:企业做大做强之策[J];中国水运;2005年02期

8 马津龙;陷阱还是奶酪——温州名牌企业多元化现象分析[J];电器工业;2005年09期

9 刘俊颖;刘瑞平;叶們;;建筑企业多元化发展:风险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05期

10 江佳;;印刷企业多元化发展促效益提升[J];上海包装;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胜武;;加快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年

2 杨春禄;;联结生产力的两种主要表现形态:企业与市场[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周德群;;系统边界重定义:企业发展的策略[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中国车企忧患深度分析[A];2007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8年

5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十大人物篇[A];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2009)[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越 白立新;中国企业多元化的外部软肋[N];证券日报;2005年

2 楚杰;中国民营企业慎入“多元化”[N];人民政协报;2002年

3 ;企业多元化离不开核心竞争力[N];上海科技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寇亚琴;企业多元化是诱惑还是困惑[N];中国花卉报;2003年

5 特约撰稿 禺心;钢贸企业多元化化经营摸到“门道”[N];现代物流报;2013年

6 陈支农;检讨民营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策略[N];中国信息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姚音;企业大学 如何避免成为“烟花工程”[N];上海证券报;2008年

8 孙瑜;核心竞争力企业多元化战略途径[N];首都建设报;2008年

9 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杜儿坪矿 田效芳;浅议企业多元化经济发展战略[N];山西科技报;2010年

10 文刀;企业业务范围太广也是寻死[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莲·波纳;莱索托大企业发展的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2 李烨;动态环境下企业业务转型与持续成长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辛f,

本文编号:621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621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0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