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企业冷链物流动态监控系统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22:24
本文关键词:A企业冷链物流动态监控系统应用研究
【摘要】:伴随物流业务量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发展,物流运营中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如配送响应延迟、产品损坏、在途货物丢失等事故屡有发生,而生鲜蔬菜、肉制品、乳饮品等对配送环境的温湿度、周期等需严格控制,对物流运送条件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本文以云南省宣威市某蔬菜基地的龙头企业A公司为背景,拟研究该企业汽车运输过程的冷链动态监管过程。通过对该企业的现状调研,确定了系统开发需求,采用原型法设计了实时监控生鲜蔬菜状态信息,定位跟踪物流运输车位置的管理系统。本文在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国内外相关的行业经验,研究了一种基于嵌入式技术的低温物品物流跟踪及物品状态信息动态追溯系统,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环境信息采集手段,以GPS技术作为定位基础,以Zigbee作为中继网络,GPRS网络双向传递,集定位、通信、货物状态信息自动监管与远程传送为一体。该系统由监控平台、数据中心、用户端三部分组成。其中监控平台包括:车厢的传感器、采集器、无线局域网和驾驶室的监控主机(由主控制器、定位模块、远程传输集成模块、液晶屏组成),数据中心作为系统的主服务器,客户端包括上位机软件和手机PC端组成。本文从三个维度来实现整个系统的开发进程:系统的生命周期维度经历了系统分析、设计、原型开发、集成测试几个阶段;网络架构维度经过底层感知、网络链路组建、功能层、用户应用层四个层次;技术体系维度涵盖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冷链物流运输技术、物联网中的关键支撑技术等若干学科,来完成一个整体蔬菜物流状态的监控系统平台。通过对系统主要功能的研究与测试,实现了对驾驶人员信息查询,车厢微环境信息进行动态采集和预警,对车辆行车过程的全程跟踪定位。上位机不仅能够实现对车辆信息和所载蔬菜信息的查询功能,当环境监管信息超过警戒值时,还可通过GSM发送短信到手机,实现自动报警的功能。使管理者能够实时了解车辆状况信息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冷链品质,也对类似物资配送的高效化和全程可控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物联网 冷链 传感网络 定位 信息采集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4;F27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1.1 课题来源11-12
- 1.1.1 研究的背景11-12
- 1.1.2 选题的意义12
- 1.2 研究现状12-15
- 1.2.1 车辆定位监管技术研究现状12-14
- 1.2.2 冷链运输信息采集、传输技术研究现状14-15
- 1.3 文献评述15-16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16-18
- 1.5 本章小结18-19
- 第二章 关键理论、方法、技术19-31
- 2.1 冷链运输理论19
- 2.2 系统开发的方法19-20
- 2.3 相关技术简介20-30
- 2.3.1 传感器技术21-23
- 2.3.2 无线网络传输技术23-26
- 2.3.3 定位技术26-28
- 2.3.4 GPRS和GSM技术28-30
- 2.4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A企业物流动态监控系统分析与设计31-45
- 3.1 A企业背景介绍31
- 3.2 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31-41
- 3.2.1 系统可行性32
- 3.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32-34
- 3.2.3 定位模块需求和设计34-36
- 3.2.4 信息采集模块需求36-41
- 3.3 系统总体架构41-43
- 3.4 本章小结43-45
- 第四章 物流动态监控系统详细设计45-75
- 4.1 物流动态监控系统参考架构模型45
- 4.2 感知层设计45-53
- 4.2.1 温湿度传感器45-50
- 4.2.2 光照度传感器50-52
- 4.2.3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52-53
- 4.2.4 烟雾传感器程序设计53
- 4.3 网络通信层设计53-57
- 4.4 功能层设计57-68
- 4.4.1 GPRS模块程序设计57-61
- 4.4.2 GPS模块程序设计61-64
- 4.4.3 液晶显示程序设计64-65
- 4.4.4 监控主机的综合程序设计65-68
- 4.5 用户层设计68-73
- 4.5.1 功能分析68-69
- 4.5.2 软件界面的设计69-71
- 4.5.3 软件功能的实现71-73
- 4.6 本章小结73-75
- 第五章 系统的测试与分析75-85
- 5.1 硬件的焊接与调试75
- 5.2 系统硬件综合测试75-77
- 5.3 系统的软件测试77-83
- 5.4 系统的分析报告83-85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85-87
- 6.1 结论85-86
- 6.2 展望86-87
- 致谢87-89
- 参考文献89-93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93-95
- 附录B 缩略词95-97
- 附录C 编译中间件安装说明97-98
本文编号:6584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658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