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物流管理论文 >

河南省粮食物流需求预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05:17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粮食物流需求预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粮食物流 河南省 粮食物流需求 灰色预测 回归预测


【摘要】:粮食作为日常消费品,在生产和消费上存在时间差异,同时在流通过程中也存在地域差异。中国幅员辽阔,要满足人们日常所需,实现粮食的及时供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必须做好粮食物流工作。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和产粮大省,承担着更加艰巨的粮食储备、粮食购销、粮食运输以及粮食加工等粮食物流任务,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高效地实现粮食物流过程,进而最终实现粮食物流供求平衡,是河南省粮食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河南省粮食物流发展作为研究背景,以河南省对粮食物流的需求为分析目标,采用新型灰色聚类方法对作用于河南省粮食物流需求的具体指标进行筛选,并进一步借助GM(1,1)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相结合的灰色回归预测模型,对河南省在今后5年对粮食物流的需求进行估测,并针对河南省在粮食物流发展中的不足设计清晰的解决方案,供粮食行业有关部门参考。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1)本文采用2015年最新的粮食统计数据,借助灰色回归预测模型预测河南省今后的粮食物流需求,描述未来粮食物流需求的变动走势,以数据做支撑,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更有说服力;(2)结合农产品粮食物流需求的影响因素,利用基于最大关联度的灰色关联聚类方法,对河南省粮食物流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这种筛选方法更为简便合理;(3)将基于余切函数变换的GM(1,1)预测模型与多元回归分析组合起来建立河南省粮食物流需求灰色回归预测模型,并和单一的基于余切变换的GM(1,1)模型的模拟预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灰色回归预测模型的效果更优。
【关键词】:粮食物流 河南省 粮食物流需求 灰色预测 回归预测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6.6
【目录】:
  • 致谢4-7
  • 摘要7-8
  • 1 绪论8-13
  • 1.1 研究的背景8-9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
  • 1.2.1 研究目的9
  • 1.2.2 研究意义9-10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10-11
  • 1.3.1 研究内容10
  • 1.3.2 研究方法10-11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11
  • 1.4 主要的创新点11-12
  • 1.5 本章小结12-13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13-16
  • 2.1 粮食物流的定义13
  • 2.2 粮食物流的特点13-14
  • 2.3 粮食物流研究综述14-15
  • 2.3.1 国外研究综述14
  • 2.3.2 国内研究综述14-15
  • 2.4 本章小结15-16
  • 3 河南省粮食物流需求典型因素的确定16-24
  • 3.1 粮食物流发展现状的分析16-17
  • 3.1.1 粮食物流设施紧缺16
  • 3.1.2 粮食物流信息化水平低16-17
  • 3.1.3 粮食产后浪费严重17
  • 3.1.4 粮食物流市场混乱17
  • 3.1.5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17
  • 3.2 粮食物流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17-18
  • 3.3 影响指标设置的原则18-19
  • 3.4 粮食物流需求影响因素的筛选19-23
  • 3.4.1 粮食物流需求指标的初步设定19-20
  • 3.4.2 基于最大关联度的灰色关联聚类的原理20-21
  • 3.4.3 河南省粮食物流需求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聚类21-23
  • 3.5 本章小结23-24
  • 4 河南省粮食物流需求预测模型的建立24-36
  • 4.1 灰色回归预测模型的介绍24-26
  • 4.1.1 基于余切函数变换的GM(1,1)模型24-25
  • 4.1.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25-26
  • 4.1.3 灰色回归预测模型的建模步骤26
  • 4.2 河南省粮食物流需求预测26-29
  • 4.3 未来五年河南省粮食物流需求预测结果分析29-35
  • 4.3.1 各个影响因素的灰预测29-35
  • 4.3.2 未来五年河南省粮食物流需求量的回归预测35
  • 4.4 本章小结35-36
  • 5 河南省粮食物流的发展对策建议36-40
  • 5.1 完善粮食物流配套设施36
  • 5.2 积极发展铁路运粮方式36-37
  • 5.3 大力推动“智能粮食”进程37
  • 5.4 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37
  • 5.5 减少粮食物流环节浪费37-38
  • 5.6 规范整治粮食物流市场38
  • 5.7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引进38-39
  • 5.8 本章小结39-40
  • 6 结论与展望40-41
  • 6.1 结论40
  • 6.2 展望40
  • 6.3 本章小结40-41
  • 参考文献41-44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44-45
  • ABSTRACT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聚元;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中国粮食物流(二)[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1年05期

2 侯立军;入世"与中国粮食物流的科学化运作[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郭经田;浅谈粮食物流的历史变革及发展对策[J];中国粮食经济;2003年10期

4 赵春雨;试论发展我国粮食物流之对策[J];北方经贸;2004年03期

5 何毅;发展粮食物流要有系统规划[J];中国合作经济;2005年06期

6 ;我国重点建设粮食物流五大通道[J];中国供销商情;2005年07期

7 张立华;朱晓俊;朱晓清;冯惠枝;贺秀珍;;内蒙古粮食物流的总体思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年S2期

8 张满兴,王留声;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物流问题初探[J];中国粮食经济;2005年02期

9 刘萍;;实现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科学化的构想[J];黑龙江粮食;2006年03期

10 程黔;;国内粮食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J];粮油加工;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兵;刘爱文;;安徽省粮食物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王遐见;;论我国粮食物流管理体制的完善[A];“西部开发”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谢文辉;;整合粮食物流要素,,建设现代区域性粮食物流园——湖南金霞粮食物流园建设思考[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4 ;国家发改委:我国将重点建设粮食物流的五大通道[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5 陈正奇;;浅析东北区域粮食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6 高源;;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系统空间运作模式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韩松;重视发展粮食物流技术[N];光明日报;2005年

2 记者 刘娟;我市粮食物流中心进驻企业100户[N];大庆日报;2009年

3 孙宏岭;粮食物流期待明天[N];粮油市场报;2010年

4 周洋;山东推广粮食物流“四散”技术[N];中国水运报;2004年

5 ;我国最大粮食物流中心在大连成立[N];国际商报;2003年

6 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局长 梁雨祥;发展区域粮食物流中心[N];经济日报;2005年

7 乔国栋 龙昊;中国首家粮食物流应急系统呼之欲出[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8 ;大连独有优势,定格粮食物流中心的核心作用[N];粮油市场报;2004年

9 王科;粮食物流 全国最大交易中心大连挂牌[N];人民日报;2003年

10 连波 张周来;我国粮食物流亟待完善体系建[N];中国信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鹿应荣;粮食物流系统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沈欣;粮食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芳;我国粮食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徐振玲;大连港粮食物流系统构建问题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3 叶朝阳;湖南粮食物流园区的战略规划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李杰;区域粮食物流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王莹;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6 王晓光;鄂尔多斯市粮食物流中心发展战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洪荣阳;福建港口粮食物流集疏运网络改进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8 于梦镌;福建省粮食物流“四散化”工程发展推进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9 朱晓峰;B粮食物流公司市场运营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朱宣谕;齐齐哈尔粮食物流中心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709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6709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b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