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5年兰州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关键词:近25年兰州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热岛效应 时空变化 影响因子 地形因子 河谷型城市 兰州市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其中最凸显和最严重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如何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是当前学术界和政府亟待回答的难题,而这一问题解决的前提是充分认知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兰州市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作为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其特殊的地形特征也对热岛效应产生一定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在分析热岛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和热力景观格局的基础上,探讨热岛效应的影响因子,并对其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另外探讨了热岛效应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格局变化,并主要从地形因子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城市规划提供有益的建议,为热岛效应的原因分析寻找新的思路。初步研究结论如下:(1)近25年兰州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2003年以前,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较慢,城市扩张强度较弱且呈下降趋势;之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迅速,增长面积较多。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最大的区域是城关区,其次为西固区和七里河区,而安宁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最小。但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最快的是安宁区,其次为城关区。安宁区的城市化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城市化过程最快。(2)1991-2015年间兰州市热岛效应的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1991、1994和1999年以非热岛区分布为主;而2003年的非热岛区与热岛区的分布面积相差不大。2007年和2015年则以热岛区为主。总的来说,热岛区域不断增加,非热岛区域不断减少;增加最迅速的是安宁区,其次为城关区,西固区和七里河区变化幅度较小。(3)由景观指数分析可知,从类型水平来看,强热岛区的破碎程度先升后降,斑块形状却并不复杂且变化不大;中间区面积则不断萎缩,聚集度较高,其形状也更为简单;强绿岛区的斑块数量最少,斑块密度最低,但其平均斑块面积却不是最小,聚集度较高,形状复杂度较低,且变化不大。从景观水平来看,研究时段内兰州市热力景观的破碎度先增后减,斑块的形状复杂度呈波状变化,但整体斑块形状并不复杂,聚集程度较高,而各类型热力景观的均衡度降低。(4)由热力场的剖面分析可知,地表温度与下垫面特征密切相关,七里河区的仓储用地及物流量大的区域温度最高,其次是西固区的石化区及城关区的西关等商业区;温度最低的是黄河等水域,其次为公园、植物园等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5)从植被覆盖来看,兰州市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不断减少;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且相关性呈下降趋势。从不透水面来看,不透水面的分布面积基本呈增加趋势;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高。从水体来看,水体指数高值区分布呈先升后降趋势;水体和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低于植被覆盖和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6)采用兰州市第三和第四版规划图两个边界,分析不同空间尺度内,城市热岛分布的不同特征:城区存在热岛现象且范围较广(第三版规划图范围),河谷地段的地表温度却低于周围山区(第四版规划图范围)。从地形因子对其进行分析,发现高温主要分布在1633.01-1928.67m的海拔范围内,坡向多为南向、东南向和东向;低温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等河谷地区和海拔在1928.67m以上的区域;坡向多为西向、西北向和北向。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植被覆盖与太阳辐射时间和接收量。
【关键词】:热岛效应 时空变化 影响因子 地形因子 河谷型城市 兰州市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1-13
- 1.1.1 选题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9
- 1.2.1 热岛效应的相关概念13
- 1.2.2 热岛效应的研究方法13-15
- 1.2.3 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15-16
- 1.2.4 热岛效应的影响因素16-17
- 1.2.5 热岛效应的缓解措施17-18
- 1.2.6 兰州市的热岛效应相关研究18-19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9-21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21-24
- 2.1 地理位置21
- 2.2 自然地理概况21-22
- 2.3 社会经济概况22-24
- 第三章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24-32
- 3.1 数据源及预处理24-25
- 3.1.1 遥感数据24-25
- 3.1.2 其他数据25
- 3.2 研究方法25-32
- 3.2.1 城市扩张强度25
- 3.2.2 下垫面各生态因子的提取方法25-27
- 3.2.3 地表温度反演算法27-30
- 3.2.4 热岛强度分级方法30-31
- 3.2.5 热力景观指数的选取31-32
- 第四章 近25年的兰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情况分析32-35
- 4.1 1991-2015年间兰州市城市建设用地变化32-33
- 4.2 1991-2015年间兰州市各区城市建设用地变化情况33-34
- 本章小结34-35
- 第五章 兰州市热岛效应及热力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35-44
- 5.1 1991-2015年间兰州市热岛强度时空变化规律分析35-38
- 5.2 1991-2015年间兰州市热力景观格局变化分析38-41
- 5.3 1991-2015年间兰州市热场剖面分析41-43
- 本章小结43-44
- 第六章 兰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因子44-52
- 6.1 城市热岛效应与城市绿地的关系分析44-46
- 6.2 城市热岛效应与不透水面关系分析46-48
- 6.3 城市热岛效应与水体关系分析48-50
- 6.4 下垫面生态因子对地表温度的综合影响分析50-51
- 本章小结51-52
- 第七章 不同空间尺度下兰州市城市热岛效应分析52-61
- 7.1 不同空间尺度下兰州市城市热岛分布特征52-54
- 7.2 原因分析54-59
- 7.2.1 不同海拔上地表温度的分布特征55-58
- 7.2.2 不同坡向上地表温度的分布特征58-59
- 7.3 讨论59-60
- 本章小结60-61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61-63
- 8.1 主要结论61-62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70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70-71
- 致谢7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英宝;江南;;近50a南京市气温和热岛效应变化特征[J];气象科学;2009年01期
2 李建芳;;宝鸡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2009年04期
3 张宏利;陈豫;张纳伟锐;孟小绒;胡伟;杨改河;;西安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与城市人口发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4期
4 朝鲁门;孙建新;;1956—1998年间中纬度近海与内陆城市年气温与热岛效应的变化趋势[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12期
5 陈命男;马蔚纯;周立国;郑茂辉;;上海多时段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J];灾害学;2010年S1期
6 高峰;;治理热岛效应的新思路[J];上海房地;2010年09期
7 高峰;;治理热岛效应的新思路[J];防灾博览;2010年05期
8 马润年;孙智辉;曹雪梅;刘志超;雷延鹏;;黄土高原山地城市延安的热岛效应[J];气象科学;2011年01期
9 郑敬刚;;许昌市春季热岛效应研究[J];河南科学;2013年05期
10 马佳;;北京诊治热岛[J];共产党员;2009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高松;苏化敏;葛红卫;张马兵;杨应红;;安庆市热岛效应年际变化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韦寿赛;梁玉春;;北流市热岛效应分析[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3 武辉芹;;石家庄热岛效应与夏季高温的关系及发展趋势[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但尚铭;吴吉;但玻;仇文侠;许辉熙;;四川盆地中小城市的热岛效应演变趋势初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陈命男;马蔚纯;周立国;郑茂辉;;上海多时段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A];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周年庆典会议研究短文集[C];2009年
6 赖震刚;;基于遥感技术的热岛效应与城市绿地、水体分布关系的探讨[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周红妹;丁金才;徐一鸣;黄家鑫;;上海中心城区热岛效应与绿化分布关系初步研究[A];城市气象服务科学讨论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8 周红妹;丁金才;徐一鸣;黄家鑫;杨文悦;方岩;;城市绿化缓解热岛效应动态监测和分析技术[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永春;王军英;;城市化发展与减轻热岛效应的对策[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10 张建涛;孟小绒;樊慧丽;王建鹏;刘小英;薛荣;;西安市城区热岛效应现状和改善对策[A];2004年全省气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军;绿化,,让北京这个热岛凉下来[N];北京日报;2001年
2 方芳;城区五个“热岛”正在变凉[N];北京日报;2005年
3 袁文芝 实习生 张芳芳;五大热岛“烧烤”北京[N];科技日报;2004年
4 唐砚玉 高富华 江峰 本报记者 陈四四 郭燕;热岛效应之四川地图[N];四川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台桂花;怎样给北京热岛降温?[N];中国环境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盖东海;超大城市急需破解热岛效应[N];消费日报;2010年
7 龙会琴;热岛效应呼唤“绿岛”[N];西藏日报(汉);2011年
8 方芳;三年内重点绿化十大热岛[N];北京日报;2005年
9 王丽娟;城市高温拷问热岛效应[N];中国改革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薛冬 本报通讯员 吴保平;热岛效应为京城增温几何[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磊;南京城区浅层土体热岛效应观测与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2 吴耀兴;长沙市城区热岛成因及绿地系统缓解热岛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沁萍;近20年来中国建成区扩张、建成区植被和热岛效应变化及其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舒默;基于MODIS数据的北京近地面气温反演及热岛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王录芳;兰州城市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热岛效应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th伟;基于GIS和遥感的淮安市用地与热岛效应关系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贾珍珍;近25年兰州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兰州大学;2016年
5 程蕊;上海市热环境监测方法及城镇居住区热岛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宋巍巍;基于遥感的热岛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黄金海;杭州市热岛效应与植被覆盖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张穗;武汉市城区冬季热场分布与热岛效应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9 郑敬刚;郑州市热(干、湿、绿)岛效应研究与对策[D];河南农业大学;2004年
10 廖诗家;街区尺度下热岛效应的规划缓解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88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688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