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萘联苯结构聚芳醚共混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杂萘联苯结构聚芳醚共混改性研究
【摘要】:杂萘联苯结构聚芳醚(PPES、PPENK)是本组研发的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该类聚芳醚拥有较高的耐热等级以及良好的溶解性。由于聚合物熔体粘度较大,挤出、注塑成型较困难,限制了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因此需对其进行改性。本文采用两种不同的共混改性方法,分别探究了PES对PPES熔融加工性能以及共混物性能的影响,并对PPBEKK/PPENK共混物流变性能以及相形态进行研究。采用熔融加工挤出、注塑制备PPES/PES共混物。实验考察了不同含量PES对PPES加工性能的影响,并对共混物的性能进行研究。随PES含量的增加挤出机主机电流和机头压力逐渐减小,说明PES的加入降低了PPES加工熔体粘度,有利于改善PPES的加工性能。当PES含量在35%及以上时共混物能顺利挤出并注塑成型。采用DSC、DMA和SEM对共混物的相容性进行研究,DSC、DMA结果表明,所有比例共混物均出现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 SEM扫描电镜显示共混物没有出现连续、分散相结构,且相界面模糊,表明PPES/PES共混物为均相体系。DMA测试结果表明,PPES/PES共混物有较好的耐热性,PES含量为35%的共混物在270℃时储能模量开始降低,说明PPES的加入能提高PES的耐热性。拉伸测试结果表明,当测试温度在200℃及以上时,共混物的拉伸强度高于纯PES的拉伸强度。设计、合成聚合物PPBEKK,并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PPENK/PPBEKK共混物。实验采用一步加料法制备三元共聚物PPBEKK,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分别为13600、4.34,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15℃,Td5%为500℃。采用DSC、SEM考察了PPENK/PPBEKK共混物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共混物有较好的相容性。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均低于纯PPENK的拉伸强度。流变测试结果表明,PPBEKK有助于改善PPENK的熔体粘度。
【关键词】:共混改性 熔融加工 聚芳醚 二氮杂萘酮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31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1 综述10-25
- 1.1 高性能聚芳醚树脂10-12
- 1.1.1 传统高性能聚芳醚树脂研究进展10-11
- 1.1.2 含杂萘联苯结构聚芳醚树脂研究进展11-12
- 1.2 高性能聚芳醚共混改性研究进展12-20
- 1.2.1 聚醚醚酮(PEEK)共混改性研究进展14-18
- 1.2.2 聚苯硫醚(PPS)共混改性研究进展18
- 1.2.3 聚醚砜(PES)共混改性研究进展18-20
- 1.2.4 聚苯醚(PPO)共混改性研究进展20
- 1.3 含杂萘联苯结构聚芳醚共混改性研究进展20-23
- 1.3.1 PPESK共混改性研究进展21-22
- 1.3.2 PPBES共混改性研究进展22
- 1.3.3 PPES共混改性研究进展22-23
- 1.4 实验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23-25
- 2 杂萘联苯聚芳醚砜与聚醚砜共混改性研究25-39
- 2.1 实验部分25-28
- 2.1.1 实验原料25-26
- 2.1.2 PPES/PES共混物的制备26-27
- 2.1.3 性能测试27-28
- 2.2 结果与讨论28-37
- 2.2.1 PPES/PES共混物加工性28
- 2.2.2 PPES/PES共混物相容性28-30
- 2.2.3 PPES/PES共混物的热性能30-31
- 2.2.4 PPES/PES共混物的力学性能31-36
- 2.2.5 PPES/PES共混物DMA性能测试36-37
- 2.3 本章小结37-39
- 3 杂萘联苯聚芳醚腈酮与杂萘联苯聚芳醚醚酮酮共混改性研究39-51
- 3.1 杂萘联苯聚芳醚醚酮酮的合成与表征39-44
- 3.1.1 实验原料39
- 3.1.2 测试方法39-40
- 3.1.3 1,4-二(4-氯代苯甲酰基)苯单体的合成40-41
- 3.1.4 PPBEKK聚合物的合成41-44
- 3.2 杂萘联苯聚芳醚腈酮与杂萘联苯聚芳醚醚酮酮共混物制备44
- 3.3 PPENK/PPBEKK共混物性能测试44-45
- 3.4 PPPENK/PPBEKK共混物结果与讨论45-49
- 3.4.1 PPENK/PPBEKK共混物相容性45-47
- 3.4.2 PPENK/PPBEKK共混物热性能47-48
- 3.4.3 PPENK/PPBEKK共混物力学性能48-49
- 3.4.4 PPENK/PPBEKK共混物流变性能49
- 3.5 本章小结49-51
-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7
- 致谢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俊怡;刘钊;洪瑞;王孝军;龙盛如;张刚;杨杰;;聚苯硫醚的产业发展概况与复合改性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5年12期
2 徐亚娟;周思凯;廖功雄;蹇锡高;;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改性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动力学[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年10期
3 蹇锡高;王锦艳;;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高性能工程塑料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2年02期
4 刘程;蹇锡高;;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热塑性聚芳醚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1年09期
5 韩永进;廖功雄;姜海龙;蹇锡高;;杂萘联苯聚醚酮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的相行为[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5期
6 程宝发;张天骄;;PPS/PES共混物相容性的研究[J];失效分析与预防;2010年01期
7 肖丽红;廖功雄;蹇锡高;;含杂萘联苯结构共聚芳醚砜酮的热性能与动态机械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9期
8 徐亚娟;廖功雄;金珂佳;顾铁生;蹇锡高;;杂萘联苯聚醚砜酮/环氧树脂共混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7期
9 陈晓媛;芦艾;王港;余雪江;;聚苯硫醚/聚砜反应性共混物的增韧机理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7年10期
10 陈晓媛;芦艾;王港;余雪江;;聚苯硫醚/聚砜共混物的动态黏弹行为及相容性研究[J];塑料工业;2007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晓媛;芦艾;余雪江;;聚醚醚酮/聚苯硫醚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及相容性研究[A];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蹇锡高;王锦艳;;含二氮杂萘酮结构高性能树脂的研究新进展[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王伟;来育梅;章刚;宋艳江;王晓东;黄培;;DSC法研究PEEK/PEI共混物的相容性和热性能[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建兵;三元高性能工程塑料合金PEEK/PEI/PES结构与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2 徐亚娟;杂萘联苯聚芳醚树脂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肖丽红;含杂萘联苯结构多元共聚芳醚的合成与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张欣涛;含二氮杂萘酮结构聚醚砜酮共混及填充改性[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孙庆民;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聚芳醚酮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廖功雄;含二氮杂萘酮结构聚醚酮和聚醚砜的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浩晟;杂萘联苯聚芳醚加工性能及液晶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刘明明;PPO/PS共混体系力学性能及形态结构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3年
3 袁宏;新型酚酞聚芳醚酮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4 李志路;杂萘联苯聚芳醚的碳纤维增强及共混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韩永进;双马来酰亚胺/杂萘联苯聚芳醚酮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董奇;杂萘联苯聚芳醚的共混及短纤增强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张源;新型共聚醚砜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何丽杉;杂萘联苯结构聚芳醚酮共聚物合成与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来育梅;热塑性聚酰亚胺及其改性材料的热性能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10 何伟;含二氮杂萘酮结构聚醚酮和聚醚砜的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89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689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