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物流管理论文 >

海岛开发生态风险评估

发布时间:2017-08-19 17:04

  本文关键词:海岛开发生态风险评估


  更多相关文章: 舟山群岛 主体功能区 生态风险评价 海岛开发与保护 专家问卷调查法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


【摘要】:海岛是弥足珍贵的海洋国土,是实施海洋开发与保护战略的重要对象。对海岛开发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是保障海岛与海洋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根据浙江省和舟山市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对舟山群岛开发与保护规划涉及的综合利用岛、滨海旅游岛、临港工业岛、港口物流岛、现代渔业岛、海洋生态岛等六类主体功能岛群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论文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对六类主体功能岛群面临的主要生态风险源及其潜在危害度进行调查,计算出六类主体功能岛群主要风险源潜在危害度。综合应用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分析法,分析六类主体功能岛群的生态脆弱度。根据“生态风险度=风险源潜在危害度×生态系统脆弱度“关系式,量化六类主体功能岛群生态风险度。在此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海岛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比较海岛间生态风险的差异,并分别选取综合利用岛、滨海旅游岛、临港工业岛、港口物流岛主体功能岛群的若干个代表性岛屿进行实证研究。专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舟山群岛名列前10位的生态风险源主要有台风及风暴潮、储运的石油及其制品燃烧爆炸、装卸运输产生的石油泄漏、赤潮暴发、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淡水资源短缺、过度捕捞、沙石及岛礁采挖、生物入侵和工业三废排放。各类主体功能岛群面临的生态风险,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海洋生态岛、滨海旅游岛、现代渔业岛、综合利用岛、临港工业岛、港口物流岛。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六类主体功能岛群生态系统脆弱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海洋生态岛、临港工业岛、港口物流岛、滨海旅游岛、综合利用岛、现代渔业岛。近年来舟山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旅游业等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问题日益突显。根据“生态风险度=风险源潜在危害度×生态系统脆弱度”这一关系式,得出六类主体功能岛群生态风险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海洋生态岛、滨海旅游岛、临港工业岛、现代渔业岛、综合利用岛、港口物流岛。海洋生态岛生态风险度名列前茅。基于PSR模型,研究海岛间生态风险差异,对舟山群岛20个代表性海岛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生态风险度最大的岛屿是:岱山岛、枸杞岛、潮泥山岛;生态风险度位列第二的是:大洋山岛、岙山岛、佛渡岛、长白岛、大鱼山岛、虾峙岛;生态风险度位列第三的是:舟山岛、普陀山岛、桃花岛、秀山岛、朱家尖岛、衢山岛;生态风险度位列第四的是:泗礁岛、小长涂山岛;生态风险度最小的是:册子岛、大长涂山岛。最后,提出了海岛综合开发背景下,因类制宜、因岛制宜的生态风险管控对策建议。
【关键词】:舟山群岛 主体功能区 生态风险评价 海岛开发与保护 专家问卷调查法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74;X826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1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1-14
  • 1.3 研究意义14-15
  • 1.4 研究目标15
  • 1.5 方法概述15-16
  • 1.6 技术路线16-18
  • 2 研究区概况18-24
  • 2.1 舟山群岛自然环境18-21
  • 2.2 舟山群岛主体功能岛群划分21-24
  • 3 基于专家间卷调查法的六类主体功能岛群生态风险源潜在危害度评价24-37
  • 3.1 专家调查问卷设计24-25
  • 3.2 问卷发放与填写25-26
  • 3.3 生态风险源潜在危害度计算26-30
  • 3.4 小结与分析30-37
  • 4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分析的不同主体功能岛群生态脆弱度评价37-47
  • 4.1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不同主体功能岛群生态脆弱度评价37-43
  • 4.2 基于景观生态格局的各类主体功能岛群生态脆弱度评价43-46
  • 4.3 六类主体功能岛群生态脆弱度综合评价46-47
  • 5 不同主体功能岛群的生态风险度评价47-49
  • 6 基于PSR模型的海岛间生态风险差异性评价49-71
  • 6.1 PSR模型49
  • 6.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49-51
  • 6.3 实证评估51-68
  • 6.4 结果分析68-71
  • 7 结论、对策与讨论71-76
  • 7.1 结论71-72
  • 7.2 对策建议72-75
  • 7.3 讨论75-76
  • 参考文献76-81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亚峰,路紫;河北省滨海旅游资源概况及发展对策[J];海洋信息;2005年04期

2 高亚峰;河北省滨海旅游综合发展概况及方向[J];海洋信息;2005年01期

3 吴姗姗;齐连明;张凤成;;新型潜在滨海旅游区概念和类型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年09期

4 吴姗姗;齐连明;张凤成;;新型潜在滨海旅游区选划方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年07期

5 隋芹芹;;滨海旅游国内研究综述[J];旅游学研究;2010年00期

6 郝艳萍;滨海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3年01期

7 李崇蓉;对广西滨海旅游开发的思考[J];南方国土资源;2004年09期

8 张广海;邢萍;刘泮印;;我国滨海旅游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年05期

9 韩德龙;;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大连滨海旅游[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杨帆;;滨海度假型旅游开发——以惠州市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规划为例[J];民营科技;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碧君;;青岛滨海旅游工程的创新性分析[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2 隋芹芹;;滨海旅游国内研究综述[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郝艳萍;;滨海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A];山东省海洋经济技术研究会2002年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慎丽华;森豪利;;山东滨海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设想[A];中国海洋学会海岸带开发与管理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赵善梅;陈扬乐;;浅析海南滨海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张丽伟;沈和江;;滨海旅游度假区安全管理系统及保障机制研究——以唐山乐亭滨海度假区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7 黄越才;;充分发挥广州海洋资源优势 促进滨海旅游发展[A];“羊城杯”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吴碧君;;日照市滨海旅游特色形象的探讨[A];山东省海洋经济技术研究会2002年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曲进;曹卫;;广东省滨海体育休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裘亦书;;滨海旅游目的地安全与环境预警系统设计[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帆;滨海暑期旅游市场开始预热[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2 曲唐 通讯员  蔡伟东 郭建军;我市打造410公里滨海旅游景观公路[N];威海日报;2007年

3 时报记者 沈东坡 马坤;滨海旅游区:向大海捞金[N];北方经济时报;2009年

4 记者 赵贤钰;滨海旅游区演绎三突破[N];滨海时报;2010年

5 时报记者 赵贤钰;滨海旅游区:打造生态海洋新城[N];滨海时报;2010年

6 班若川;滨海旅游伤不起[N];中国旅游报;2011年

7 记者 杨康;扭转外贸下滑局面 做好滨海旅游文章[N];珠海特区报;2012年

8 南方日报记者 钟啸 见习记者 唐柳雯 通讯员 陈琳;“美丽中国”概念引领滨海旅游发展[N];南方日报;2012年

9 记者 尹Z谀,

本文编号:701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701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5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