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约束下的废旧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研究
本文关键词:碳排放约束下的废旧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废旧电子产品 逆向物流 生产者责任延伸 网络设计 碳排放约束 逆向物流网络优化
【摘要】:随着经济的大力发展,技术和功能的不断改进,导致废旧电子产品的数量逐年递增,废旧电子产品其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来源,如果不加以妥善管理有可能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产生影响。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引入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我国也随之制定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其中废旧电子产品的有效回收和处理很大程度取决于回收逆向物流网络的设计。本文以安徽省废旧冰箱回收为案例,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在碳排放限额约束、碳税约束和碳排放权交易约束三种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废旧电子产品逆向回收网络,定量分析节点的选择和各节点间的物流量对逆向回收网络的影响,构建综合考虑环境污染和企业利润的双目标模型,并对三种碳排放约束条件的实证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采用碳排放限额约束时对整个逆向物流网络的碳排放量的降低效果最明显;采用碳税约束时对整个逆向物流网络的利润的增加效果最明显;采用碳排放权交易约束时可以使企业在运作的时候更加灵活,更均衡考虑碳排放量和利润的结论。根据本文进一步验证碳排放约束下构建的模型是实现资源循环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对废旧电子产品的资源化再利用和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可以在以往的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碳减排措施,为企业开展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实践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最后对本文进行总结,并阐述本文研究的局限与接下来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废旧电子产品 逆向物流 生产者责任延伸 网络设计 碳排放约束 逆向物流网络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计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13.2;F426.6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1. 绪论13-19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3-17
- 1.1.1 研究背景13-16
- 1.1.2 研究意义16-17
-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17-19
- 1.2.1 研究内容17-18
- 1.2.2 研究结构18-19
-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9-31
- 2.1 废旧电子产品的逆向物流研究综述19-21
- 2.1.1 逆向物流概念与特点19
- 2.1.2 废旧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19-21
- 2.2 EPR理论21-22
- 2.2.1 EPR制度概念与特点21
- 2.2.2 EPR制度与逆向物流21-22
- 2.3 EPR下的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研究综述22-25
- 2.3.1 EPR下的逆向物流回收模式分类22-23
- 2.3.2 废旧电子产品逆向物流回收处理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23-25
- 2.4 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研究综述25-26
- 2.4.1 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5-26
- 2.4.2 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研究的不足26
- 2.5 碳排放约束综述研究26-30
- 2.5.1 碳排放约束分类26-27
- 2.5.2 碳排放约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27-30
- 2.6 本章小结30-31
- 3. 碳排放约束下的废旧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网络结构及其模型31-42
- 3.1 废旧电子产品逆向物流回收的网络结构31-32
- 3.2 废旧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网络的数学模型32-34
- 3.2.1 目标函数32-33
- 3.2.2 数学模型33-34
- 3.3 碳排放限额约束下的废旧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网络的数学模型34-36
- 3.3.1 目标函数构建34-36
- 3.3.2 约束条件构建36
- 3.4 碳税约束下的废旧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网络的数学模型36-38
- 3.4.1 目标函数构建36-38
- 3.4.2 约束条件构建38
- 3.5 碳排放权交易约束下的废旧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网络的数学模型38-41
- 3.5.1 目标函数构建38-40
- 3.5.2 约束条件构建40-41
- 3.6 本章小结41-42
- 4. 案例分析—以安徽省废旧冰箱回收为例42-58
- 4.1 模型相关参数设置42-45
- 4.2 案例分析45-57
- 4.2.1 基于碳排放限额约束的网络设计结果与分析45-47
- 4.2.2 基于碳税约束的网络设计结果与分析47-50
- 4.2.3 基于碳排放交易权约束的网络设计结果与分析50-55
- 4.2.4 三种碳排放约束的网络设计结果对比分析55-56
- 4.2.5 安徽省废旧冰箱回收网络设计的经验和启示56-57
- 4.3 本章小结57-58
- 5. 结论及展望58-61
- 5.1 研究结论58-59
- 5.2 研究创新59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59-61
- 参考文献61-64
- 作者简历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耿,涂志玲,彭磊;逆向物流浅析[J];管理现代化;2003年02期
2 王霞,黄培清;逆向物流[J];企业管理;2003年07期
3 赵会军,汪斌;逆向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年18期
4 ;逆向物流——渐为人知的价值空间[J];公路运输文摘;2003年06期
5 曾佑新,刘海燕;浅议逆向物流[J];经济论坛;2004年05期
6 ;逆向物流[J];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04年05期
7 刘彩霞,徐莉;逆向物流:企业新的机遇与挑战[J];物流科技;2004年05期
8 刘忠敏,回宝祥,李宝忠,叶柏青;逆向物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02期
9 李贵华 ,唐琦 ,玄雪;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逆向物流研究[J];物流科技;2004年10期
10 刘全;企业供应中的逆向物流[J];中国石化;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菊芳;;逆向物流及其管理研究[A];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物流工程与中国现代经济——第七届物流工程学术年会专辑[C];2004年
2 郝皓;;逆向物流,不再沉默[A];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包菊芳;;逆向物流及其管理研究[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何明珂;田琦;;企业逆向物流研究[A];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梁昌顺;;逆向物流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探索[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沈默;;逆向物流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7 高阳;周婕;;随机环境下多目标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设计[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王蓓;;逆向物流研究的内容综述[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贝;张好智;;逆向物流网络设计模型分析与算法(英文)[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周根贵;曹振宇;;逆向物流网络模型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运筹学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晓梅;逆向物流:渐为人知的价值空间[N];中国交通报;2003年
2 吴刚;逆向物流服务市场从哪里切入[N];国际商报;2005年
3 阮承健;透视汽车逆向物流[N];现代物流报;2006年
4 周艳;逆向物流:现代物流新的增长点[N];现代物流报;2006年
5 刘月菊;莫忽视逆向物流[N];现代物流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志军;逆向物流:向左走?向右走?[N];现代物流报;2007年
7 邱奇邋李辉;新农村逆向物流建设的谋与对[N];国际商报;2008年
8 爱立信公司 郝皓;逆向物流 利润油田[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9 张凌辉;再造逆向物流[N];医药经济报;2009年
10 刘北辰 ;逆向物流正向控制[N];中国质量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刚;逆向物流规划体系及其补偿控制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郭滕达;逆向物流价值链优化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王海燕;我国逆向物流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刘文杰;逆向物流及其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5 张昕;逆向物流的网络规划与运作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王文娟;企业绿色逆向物流决策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申成霖;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逆向物流网络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魏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下的企业回收逆向物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岳辉;不确定环境下再利用逆向物流网络构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常香云;企业逆向物流回收处理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栋;逆向物流网络设计优化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王文娟;逆向物流不确定性建模与回收预测[D];天津大学;2007年
3 何立乾;逆向物流网络模型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孙莹;汽车行业逆向物流渠道设计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5 隗明明;逆向物流网络规划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黄玉兰;基于逆向物流中心选址的医药逆向物流网络设计[D];中南大学;2008年
7 陈艳红;农业加工品逆向物流的网络设计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年
8 岳庆如;造纸业逆向物流模式选择及系统构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魏明珠;逆向物流网络稳健优化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于佳;灰色环境下的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D];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74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774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