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研究思路
发布时间:2014-10-04 17:06
摘要:内蒙古农畜产品的条码及射频技术普及率不高,EDI、GIS、GPS的应用十分有限,农畜产品物流信息人才相对缺乏,农畜产品物流行业运作水平较低,这就要求提高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文章提出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政府的信誉和资源推进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强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市场环境建设、加快智能农畜产品物流建设、积极开展农畜产品物流金融整合创新、加强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人才培训。
关键词: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
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运用现代组织和管理方式,将农畜产品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农畜产品流动过程中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农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
1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内蒙古是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基地。目前已形成了河套、土默川平原的优质小麦基地,西辽河流域的优质玉米基地,大兴安岭岭东的优质大豆基地和阴山、燕山丘陵区的优质杂粮基地。另外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阿拉善等六大草原生产的优质农畜产品大量销往区外和国外。这些农畜产品数量大、品种多,大多数需要作为商品进入流通环节。发展现代农牧业物流,有利于促进内蒙古农畜产品市场布局优化、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是带动内蒙古农牧业大发展的新路径,对于加快内蒙古现代农牧业进程,提高农畜产品竞争力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全国流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与内蒙古农畜产品大量自产自销的矛盾要求提高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水平
流通市场化是流通发展的重要内容。虽然目前我国流通产业还达不到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但是,近些年随着政府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和扶持,以及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态势需要,流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内蒙古农畜产品的流通却仍然沿袭传统方式,即自产自销、小规模、无组织式的流通方式,这与蓬勃发展的流通市场化现状形成了反差。内蒙古地区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总体上还处在萌芽阶段,绝大部分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还主要集中在基础网络建设及应用软件系统建设的初级阶段,供应链管理极为罕见,企业间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落后,其物流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1.2内蒙古农畜产品供给流通的高成本与城镇居民需求农畜产品的低价格之间的矛盾要求提高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水平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应采取措施降低农畜产品流通成本。内蒙古农牧区远离城市,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转运不便。加上地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后,运输条件差。没有科学的冷藏设备,鲜活农产品难以运输、加工。没有公共的信息平台,物流信息难以处理和发挥作用,造成农畜产品上下游之间的信息流没有打通,流通环节成本居高不下。造成农畜产品供给流通的高成本与城镇居民需求农畜产品的低价格之间的矛盾突出。加快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其物流建设水平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1.3内蒙古农牧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要求提高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
内蒙古地区农牧民增产不增收的重要原因是生产的东西销不出去,如2011年乌兰察布市的土豆、巴彦淖尔市的西红柿,尽管当年产量较大,但是这些产品的价格却很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产销渠道不畅。建立健全农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和采购商数据库,开展农畜产品产销网上对接并建立长效机制,有助于指导农牧民生产与销售,促进内蒙古农畜产品的流通水平。
2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发展现状
2.1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十二五”时期,国家实施向北开放战略,并把物流业列入调整和振兴的十大产业,内蒙古加快推进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发展现代农牧业物流面临诸多机遇;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累计开工建设
78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物流园区,赤峰红山物流园、通辽经济开发区物流园、鄂尔多斯阿康物流园、巴彦淖尔临河农畜产品
(保税)物流园等一批重点物流园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内蒙古农畜产品专业化体系逐步形成。内蒙古围绕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了一批农畜产品市场及冷链系统,培育并初步形成了粮油、瓜果、蔬菜、肉禽蛋等农畜产品物流体系。
2.2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
2.2.1内蒙古农畜产品的条码及射频技术普及率不高
条码及射频技术作为一种物品识别的应用,在我国企业中开展得较早,但在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中普及率不高。目前在内蒙古地区虽有一些农畜产品物流企业已在某些方面引进了计算机等信息手段,但仍以传统的人工操作为主,货运单元条码、储运单元条码以及位置码的应用还很低,直接影响了计算机物流系统的运作,极大地限制了仓库管理自动化的实现。条码及射频技术普及不高,还直接影响了整个物流流程的信息采集与反馈,影响物流企业与农畜产品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物流作业的自动化。内蒙古现有的农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都是传统运输和仓储企业的转型,规模相对不大,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较低的物流信息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制约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2.2EDI、GIS、GPS的应用十分有限
EDI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和库存信息,提高了信息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使物流更加完善和迅速。然而EDI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信息管理手段在物流企业的应用十分有限,真正意义上的EDI应用还远未开展。其原因在于:一是企业信息技术基础差,多数企业无法应用;二是开发成本高,多数企业无资金实力;三是上下游企业未达成共识,影响企业应用。GIS是一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PS是一种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加拿大20世纪70年代在铁路运输中采用GPS使铁路通过率提高了33%,美国公路运输采用GIS和GPS后,空驶率降低了30%。在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大型物流企业采用,在物流领域应用还十分有限。在内蒙古地区物流领域的应用基本为零。
2.2.3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行业运作水平较低
目前,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行业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多数物流企业实力有限,难以提供高效率的现代物流服务,存在低附加值、被动适应、供给零散、成本高、市场乱等问题。行业技术、装备和运作水平落后。主要业务为运输、托运和少量的搬运装卸,至于深层次的配送、信息等服务则很少涉及。
2.2.4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人才相对缺乏
内蒙古目前既缺少高层次的农畜产品物流管理人才,也缺少企业层面的管理人才,而大量的操作人才更是严重短缺。不少员工虽然有丰富的传统统物流实践经验,但对现代物流的概念认识不清,对信息管理的作用也相当模糊,很多员工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致使许多自动化处理过程不能实施。
3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框架
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基本框架表示为7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1)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2)物流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3)物流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4)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5)物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6)物流信息化政策法规环境建设;(7)物流信息化知识培训与人才培养(见图1)。
4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措施
4.1充分利用政府的信誉和资源推进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
4.1.1强化对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统一领导
建议由内蒙古自治区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协调领导小组,物流相关的部门,如工业、商务、交通、海关、口岸、检验检疫、技监、税务、银行等参加,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内蒙古部门协调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和各部门、各地方各自为政的状况。
4.1.2统一制定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和物流信息化建设规划
加强对各地方宏观指导和总体协调,制定农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协调指导各地农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加强农畜产品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引导企业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
4.1.3加强政府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扶持
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科研开发等专项资金扶持企业开展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技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以及物流信息标准制定和物流信息化试点项目等。
4.2加强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市场环境建设
4.2.1政府要培育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
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清除地区和行业壁垒,创造并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让各种物流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充分竞争,自由流动,并提高农畜产品物流监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4.2.2加强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标准化工作
加快制定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完善农畜产品物流信息交换业务流程规范和单证标准,推广信息采集技术标准,结合国际通用标准,制定符合农畜产品应用实际的标准。
4.2.3加快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和物流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制定有关的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法律法规,如与物流相关的电子签名、电子文件、信息交换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严密的管理制度和健全的安全机制相结合,切实保障网络和物流信息内容的安全,促进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加快数字证书认证体系的建设,完善安全认证基础设施,建立安全认证体系。
4.3加快智能农畜产品物流建设
首先,对内蒙古地区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进行定位,建设农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园区。其次,加强内蒙古农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建设,将电子商务与物流有机结合,建设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再次,加强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行业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将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EDI网络服务中心有效地应用到内蒙古的农畜产品流通上,以期完成信息的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第四,要加强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建设农牧业产品物流数据分析平台,进行价格指导和第二年产能投入指导,以宏观调控生产与市场交易。第五,加大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科研和技术攻关,要面向市场、面向应用,组织农畜产品物流软件的研究开发,支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有利于农畜产品产业升级与改造的物流应用软硬件产品的技术攻关,如智能仓库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智能运输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托盘流通信息交换技术等。
4.4积极开展农畜产品物流金融整合创新
通过大力拓展农村物流“融通仓”模式,拓宽银行的业务范围,分散银行信贷风险。利用“制度金融”、“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加强对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支持。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放开对民间金融的管制,引导并鼓励民间资本或境外资本投入。通过价值链联保小组,实现农户或农户联盟、物流企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需求方四类主体共同发展。允许仓单质押融资,以农产品储存的价值凭证作为仓单,在乡村银行进行抵押。建立贷款保险基金,预防部分风险。充分利用乡村银行对农村物流业资金链条熟悉的优势,帮助农村物流企业合理安排运营资金,并对会员农村物流企业进行流动性管理、资金保值升值管理,促进农畜产品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农村物流链的规模。
4.5加强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人才培训
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大学等高校加强农畜产品物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研究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规范农畜产品流信息化人才的岗位业务。农畜产品物流培训要结合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发展的具体实践,注意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的培训方法和培训教程,着力培养内蒙古农畜产品的实用性人才,特别是物流管理师和物流技术工程师的培训;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积极利用农畜产品物流协会、信息协会、电子商务协会、RHD协会等组织的力量开展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大力支持其开展信息化咨询、监理、人才培训等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文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研究[J].当代经济,2010(16):90-91.
[2]邹生,何新华.物流信息化与物联网建设[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师志燕.内蒙古畜产品物流发展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注:本文由笔耕文化传播(www.bigengculture.com)整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9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9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