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市民化要重视城市文明教育和公民教育
本文选题:公民文化 切入点:参与 出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1世纪的中国已经驶入了人口城市化的快车道,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除了硬件建设外,必须对城市和社区软实力的培育给予充分关注。文章提出农民市民化和城市融入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新一轮的观念和知识更新,能够站在城市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公共生活参与和公民教育。而且,新理念要能够转换成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机制。文章就工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包括公共生活参与平台和制度、为农民工城市融入服务的项目管理,以及持续的公民教育等展开了讨论。
[Abstract]:In 21th century, China had already entered the fast track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ardware, It is necessary to pay full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oft power in cities and communiti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urban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farmers is a social project and needs a new round of concept and knowledge renewal. To be able to view public life participation and civic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over, the new concept should be able to be transformed into a series of mechanisms to solve problems. It includes public life participation platform and system, project management for migrant workers' urban integration service, and continuous civic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社会学视野下的公民和公民文化”(项目编号:07BSH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蔡志海;流动民工现代性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朱力;群体性偏见与歧视——农民工与市民的磨擦性互动[J];江海学刊;2001年06期
3 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与网内资源流向[J];社会学研究;2003年03期
4 王毅杰,童星;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探析[J];社会学研究;2004年02期
5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丽娟;;社会支持和打工妹的城市融合[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周小虎;企业家社会资本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刘淑影;于芳;;论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培育[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4 陈世伟,周凯艳;论中国社会转型期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黄淑瑶;;从社会支持网角度看流动人口犯罪[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6 彭志勇;社会转型期人的现代化建设初探[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3期
7 侯志阳,高磊;转型期就业弱势群体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8 吴光芸;;协商民主:和谐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重要途径[J];长白学刊;2007年01期
9 王琳;吴清军;夏国锋;;我国青年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高晓霞,钱再见;论邓小平教育理论与人的现代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欣欣;农业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与迁移——理论、实证与政策分析[D];浙江大学;2001年
2 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汪晖;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曹子玮;樊援的绳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李亚伯;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论纲[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6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胡位钧;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沟通[D];复旦大学;2003年
8 赵永红;服务选区与代表国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单菁菁;城市社区情感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邹s,
本文编号:16313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1631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