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项目管理论文 >

面向项目管理的知识集成模型和机制

发布时间:2019-01-23 09:37
【摘要】:文章界定了知识集成的概念,分别从认识论、本体论的角度分析了项目管理中知识集成的SECI和ITOI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知识集成的立体模型,最后讨论了项目管理中知识有效集成的四种机制。
[Abstract]: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alyzes the SECI and ITOI models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project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pistemology and ontology, and establishes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Finally, four mechanisms of effective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project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分类号】:F2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方凌云,邹珊刚;企业群体知识的创造与互动性研究[J];科研管理;2003年02期

2 鲁若愚,陈力;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分享与整合[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01期

3 张庆普,李志超;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天学;田金信;张庆普;;个体知识的管理过程与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05期

2 秦亚欧;;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3 王娟茹,赵嵩正,杨瑾;知识集成模式研究[J];工业工程;2004年06期

4 樊治平;孙永洪;;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管理学报;2006年03期

5 吴定远,周毓萍;显性金融创新与隐性金融创新的扩散研究[J];海南金融;2004年05期

6 李军;;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7 耿新,彭留英;企业知识的分类、分布与转化机制研究——系统化视角下对SECI模型的一个扩展[J];管理科学;2004年04期

8 林渝晟;林晓军;李超;;利用合作机制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J];价值工程;2005年12期

9 宁艳阳,常立农;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J];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06期

10 范丹宇;金峰;;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流动与转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樊治平;孙永洪;;知识共享研究综述[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付民;机构间网络与区域创新系统建设[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刘蕾;基于企业核心业务能力的知识管理策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3 刘璇华;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梁祥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联盟及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5 陈亮;企业内部沟通中信息传递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6 袁静;基于融知发酵模型的组织知识需求、获取与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韩维贺;知识管理过程、IT平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易法敏;核心能力导向的企业知识转移与创新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9 李敬波;中国农业虚拟研发组织运营模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10 黄亦潇;客户知识获取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莲好;图书馆隐知识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张志敏;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在基础教育图书建设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关明文;隐性知识的转化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蔡德军;虚拟研发组织的构建与管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3年

5 杜静;基于知识整合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理和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董新平;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洪华;基于合作竞争的合作剩余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8 郑景丽;企业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胡誉耀;企业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知识管理[D];湘潭大学;2004年

10 陈晔武;企业知识创新过程与工作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浙江省16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光军;;面向产品创新过程的知识集成方法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6年06期

2 蒋涛;关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两难选择的思考[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李莉;试论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J];新疆农垦经济;2001年01期

4 王炳;建立企业有效的激励机制[J];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05期

5 侯海青;战略联盟中之相互信任问题探析[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许庆瑞,刘景江;硅谷科技企业家的生成机制及其现实启示[J];商业研究;2003年09期

7 赵维双;通货紧缩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扩散机制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02期

8 宋东林,侯青;从美国技术创新机制看我国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构建[J];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03期

9 高平,赵强;健全国有企业人才保留机制的途径[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向刚,刘亚伟,姚启桐;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引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志宏;;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丽芬;张庆普;;基于隐性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与提升策略[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邓超;肖绍平;;论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与非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均衡[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康凯;齐莉丽;邢亚东;;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组织模式研究[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陈恒清;张平安;张乃勇;;如何建立日常客户满意度调查机制[A];河南省烟草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获奖论文集(上)[C];2008年

6 王社平;申明新;张振峰;曹银平;;企业集团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的构建[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9辑)——第十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9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硕;张琼;刘云;;虚拟企业的跨文化管理[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刘善堂;刘洪;王成城;刘芳;;企业组织领导力研究综述[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郇成昌;;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执行力手册式管理方法[A];第十六届六省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曹东平;;试论质量管理创新[A];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20周年大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洪岩 赖仁琼;福田汽车:集成知识 链合创新[N];人民日报;2006年

2 福轩;集成知识 链合创新[N];首都建设报;2006年

3 东方剑;管理知识就是管理财富[N];中国保险报;2001年

4 刘明宇 骆品亮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创新模块化带来标准竞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童海华 陈弘仁;福田汽车的“链合”创新[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陈雪根;福田走出自主创新第三条路[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习明;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发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刘耀;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持续创新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3 朱业宏;人力资源能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刘煜;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共享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5 孙鳌;企业集群的外部性:机制、影响及治理[D];暨南大学;2007年

6 梅花;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杨栩;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桑金琰;环境友好型制造企业的协同运作与优化提升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9 田虹;企业社会责任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艾上钢;供应链嵌入性结构及合作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强;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2 冯勇;山东省职业经理人成长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3 周厚福;CSST公司客户沟通的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4 冯耀;试论国有企业的风险防范和处置[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5 沈忠明;家族企业三维互锁职业经理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刘清宇;陕西铜变公司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7 迟永辉;技术联盟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潘琼;企业动态能力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9 沈皓彬;试论我国政府如何促进企业的社会责任[D];复旦大学;2009年

10 贾静科;兰州石油化工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136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24136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2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