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内部基础研究与突破性创新
[Abstract]:Breakthrough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latecomer enterprises to develop by leapfrogging. Basic research can accumulate the corresponding innovation ability for enterpris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However, the basic research of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is generally insufficient, which leads to the weakness of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ability of enterprises. Enterprise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basic research, break through the ideological shackles that basic research can only be carried out in public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refor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s and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s, and build state key laboratories of enterpris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fiscal and tax policy, guide and support enterprises to strengthen basic research.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203211) 中国科学院“现代科研管理若干重大问题专题研究”子课题(GH11076)
【分类号】:F2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赵乐静,郭贵春;美国工业实验室的研究传统及其变迁[J];科学学研究;2003年01期
2 赵克;工业实验室技术创新活动过程的案例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04期
3 温珂;李乐旋;;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视角分析国内企业基础研究现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雁;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探讨[J];商业研究;2005年12期
2 夏会军,张阳红,李海军;我国企业的OEM/OBM之路[J];商业研究;2005年14期
3 李毓萍,李士梅;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中的地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李林,王永宁;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运行模式及策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胡晓鹏;;中国学界关于自主创新问题的观点论争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6期
6 孙皓琛;;基因研究中主要法律问题之探讨[J];研究生法学;2002年01期
7 孟捷,杨志;技术创新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拓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12期
8 贾根良;王晓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09期
9 方金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及其对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0 郭熙保,王松茂;我国技术后发优势战略的回顾与重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玉林;李勇;;万尼瓦尔·布什与美国科技文化的建构[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周燕;黄理稳;;论科学与技术之公共政策的异同[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祁敬宇;;基于知识管理的科技型(金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思考[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4 陈锐;李丁;王俭;汪云林;付允;李冬;牛文元;;创新跨越与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光;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和创新效率差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林瑞基;组织人口生态理论及其相关管理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余红胜;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杜金沛;高新技术经济发展:技术、制度与资本的耦合[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5 赵克;工业实验室的社会运行论[D];复旦大学;2003年
6 郝凤霞;技术的社会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7 黄先海;蛙跳型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3年
8 曾方;技术创新中的政府行为——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9 陈志洪;九十年代上海产业结构变动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赵乐静;可选择的技术:关于技术的解释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阳;重庆市工业生产率的测定与分析[D];重庆大学;2002年
2 赵醒村;军事医学科技发展与群体创新能力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3 苏炳衡;核心经济资源变迁:历史、原因与效应[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4 高开颜;中国百年科技创新系统化历程与科技竞争力相关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5 何恒远;技术与制度的互动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6 许德林;江苏省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农地非农化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7 黄茂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彭相如;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9 周鹏;技术创新与企业间网络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10 李旭升;日本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路风,慕玲;本土创新、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工业的发展及其对政府作用的政策含义[J];管理世界;2003年12期
2 谢伟;;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布和竞争策略——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产业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2期
3 肖成池,欧庭高;虚拟化──科研组织的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03期
4 郑雨;;技术范式与技术创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年04期
5 刘立;论工业中科学制度化和科学职业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年05期
6 温珂;李乐旋;;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视角分析国内企业基础研究现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2期
7 赵乐静,郭贵春;美国工业实验室的研究传统及其变迁[J];科学学研究;2003年01期
8 张洪石,陈劲;突破性创新的组织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年04期
9 吴晓波;二次创新的进化过程[J];科研管理;1995年02期
10 谢伟;中国彩电总装企业的技术学习[J];科研管理;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红志;张玉利;;主导企业适应突破性创新的组织方法选择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04期
2 秦远建;邵红玲;;论突破性创新和增量创新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8年25期
3 邓亚玲;王朝全;;核心能力刚性对突破性创新的制约及其超越[J];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11期
4 薛红志;张玉利;;互补性资产与既有企业突破性创新关系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年01期
5 刘威;;建立二元组织[J];人才资源开发;2008年03期
6 李正卫;池仁勇;;突破性创新的机会识别和风险管理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03期
7 比尔·费舍尔;;突破性创新与努力工作无关[J];中国企业家;2009年14期
8 董琳;;大规模定制下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战略选择[J];价值工程;2009年12期
9 帅惟;;突破性创新网络伙伴关系管理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刘海运;;知识资本、突破性创新与后发企业赶超[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宏贵;;互补资产、创新合法性与突破性创新关系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王生辉;;企业非突破性自主创新模式研究[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易训华;魏大鹏;;突破性创新资产与新兴战略产业培育机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4 闫宏;朱启超;匡兴华;;国家科技计划下的官产学合作研究网络案例分析——以英国Mobile VCE为例[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刘石兰;;市场导向类型与企业绩效的概念模型及其实证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柏龄;;中国科学院高技术产业现状与展望[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李凤敏;娄克建;;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研究[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9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09年
8 冯玫;;亚太国家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比较与河北省模式选择[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9 王君彩;王淑芳;;企业研究与开发绩效评价:现状分析及改进思路[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弋亚群;杨建君;谭国华;;技术商业化过程中互补性资产的作用[A];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琳;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N];中国矿业报;2005年
2 谢扬林;大公司更需要创业[N];中国经营报;2006年
3 记者 刘国安;加快智力资本的积累[N];中国石油报;2006年
4 记者 郑小玲;欧莱雅在华创建首家研发中心[N];消费日报;2005年
5 科尔尼公司;正视自己 成功创新第一步[N];中国经营报;2004年
6 杨文利;探索中国特色科技产业化之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7 章轲;高科技企业与基础研究的距离很近[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8 ;我们究竟怎样理解创新[N];科技日报;2006年
9 苏坚 周柯;阳光集团:将创新进行到底省审计厅[N];江阴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舒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N];中国改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剑;跨国公司在华资源配置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张涛;装备制造业突破性创新机制与建设路径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3 汤浩瀚;公司创业强度、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钟永平;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文化基础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贾伟;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导向的技术创新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张军;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破坏性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赵雪峰;基于价值网的电信运营企业协同产品创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8 杨国忠;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与投资决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罗志恒;创业能力与企业绩效间的转化路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余浩;基于互搏意愿的颠覆性产品创新管理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双华;市场类型对突破性创新影响分析[D];东北大学;2008年
2 王林英;开放式创新下的突破性创新能力提升问题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3 高佳琪;突破性创新的市场特征及市场影响分析[D];东北大学;2007年
4 周旋;基于突破性创新的企业隐性知识创造模型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5 江国栋;基于企业R&D技术选择的组织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6 王雅旎;基于突破性创新的组织模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栗亮亮;突破性创新管理模式重构及其运作机理分析[D];中南大学;2006年
8 陈幼红;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突破性创新路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9 葛明慧;企业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比较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8年
10 李玉玲;二元型组织设计与创新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86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2486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