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项目团队激励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A项目团队激励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尤其是以高新技术、“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迅速崛起,亟需企业不断提高应变能力,灵活地面对市场动态,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产品与服务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于是,项目团队凭借独有的组织优势被诸多知名公司所青睐,并广泛应用于实践。项目团队作为项目管理主体,其在工作中投入程度势必会直接影响到该项目最终实施效果。建立健全项目团队激励机制,持续强化有效激励,有助于深化团队合作程度,也是保持项目团队永葆活力与竞争力的先决条件。然而,随着项目复杂度增加、成员多样性增强,有些项目团队的聚合力在降低、工作积极性在弱化。如何通过有效激励,打造与维系富有活力且高效率的项目团队,让参与其中的不同背景的个体彼此认同,开展一致行动,已然是现阶段团队管理与建设的核心任务。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研究方法包括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与综合分析法,并以A项目团队为研究对象,以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为分析框架,就项目团队存在的激励问题进行深入挖掘,以达到项目进展与成员发展的双赢效应,进而促进项目团队整体绩效的最优化。除绪论与结论外,本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解释项目团队激励的相关概念以及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第二部分,以A项目团队为个案,重点研究当下此类项目团队的激励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三部分,针对激励问题,基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视角,深入探索内在成因;第四部分,从激励与保健两个方面,探索加强与改进项目团队激励的有效途径,增强团队成员的工作满意度,以期对项目团队竞争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 项目团队 激励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2.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11-15
- 1.2.1 国外研究状况11-14
- 1.2.2 国内研究状况14-15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5-16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技术路线16
- 1.4 研究方法16-17
- 1.5 创新点与不足17-18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赫兹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18-23
- 2.1 基本概念界定18-19
- 2.1.1 项目团队18
- 2.1.2 激励18-19
- 2.2 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19-23
- 2.2.1 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基本内涵19-20
- 2.2.2 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在项目团队激励中的应用20-23
- 第3章A项目团队激励现状与存在问题23-34
- 3.1 A项目团队概况23-27
- 3.1.1 A项目简介23
- 3.1.2 A项目团队总体情况23-25
- 3.1.3 A项目团队人力资源管理状况25-27
- 3.2 A项目团队激励现状分析27-29
- 3.2.1 问卷设计27
- 3.2.2 A项目团队激励因素数据分析27-29
- 3.3 A项目团队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29-34
- 3.3.1 员工满意度偏低29-31
- 3.3.2 职业倦怠现象存在31-32
- 3.3.3 人才流失严重32-34
- 第4章 A项目团队激励问题的原因分析34-42
- 4.1 保健因素缺失,致使激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34-38
- 4.1.1 薪酬体系不合理34-35
- 4.1.2 考核机制不科学35-36
- 4.1.3 奖惩不规范36-37
- 4.1.4 和谐团队文化的缺失37
- 4.1.5 团队沟通不顺畅37-38
- 4.2 激励因素受限,致使激励有效性明显不足38-42
- 4.2.1 职业发展规划缺失38-39
- 4.2.2 团队教育培训被忽视39
- 4.2.3 员工晋升渠道受限39-40
- 4.2.4 工作缺乏挑战性40-41
- 4.2.5 员工责任意识弱41-42
- 第5章 双因素理论视角下A项目团队强化激励的途径探析42-52
- 5.1 改善保健因素,抑制员工消极情绪42-47
- 5.1.1 优化薪酬体系42-43
- 5.1.2 改进考核机制43-44
- 5.1.3 规范奖惩制度44-45
- 5.1.4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45-46
- 5.1.5 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46-47
- 5.2 强化激励因素,,提高员工满意度47-52
- 5.2.1 引入职业生涯规划47-48
- 5.2.2 高度重视员工培训48-49
- 5.2.3 发挥晋升的正向激励功能49-50
- 5.2.4 增强工作的挑战性50
- 5.2.5 强化员工责任意识50-52
- 结论52-53
- 附录53-55
- 参考文献55-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其伦,卢丽娟,钱刚毅;项目团队的文化与激励[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2 杨茂盛;研究生;位志宇;;提高管理公司项目团队服务质量方法创新[J];基建管理优化;2003年03期
3 吴其伦,卢丽娟,钱刚毅;项目团队的协同三阶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04期
4 吴其伦,卢丽娟;项目团队的协调管理:信任与合作[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12期
5 王宁;赵桂亮;;模糊层次分析法在项目团队人员选聘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6年12期
6 万涛;;项目团队的冲突协调机制及其博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03期
7 许爱丽;董吉松;;论项目团队精神的构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伍晋明;;项目团队如何做到“薪平企和”[J];人才资源开发;2008年01期
9 吕冠珠;丁荣贵;;管理知识型项目团队面临的挑战[J];项目管理技术;2009年06期
10 张万全;;“直”面项目团队[J];施工企业管理;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艾莉;潘宁;;组建优秀的项目团队[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4年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肖余春;郑喜燕;;浙商房地产企业多项目团队间知识共享模式案例研究[A];浙商崛起与危机应对[C];2010年
3 于维;高广军;孟祥革;;打破边界 重塑流程 推行设计工艺协同化管理[A];铁路货车制造工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李磊;航勘院组建7支党员先锋项目团队[N];中国航空报;2010年
2 记者 苏海强;卓越项目团队标准登陆深圳[N];深圳商报;2014年
3 香港中旅社 詹凡;旅行社大型关键项目的管理[N];中国旅游报;2011年
4 刘培香 记者 车轮;哈工大项目团队成教育部创新团队[N];黑龙江日报;2012年
5 潘一平 杨瑾;充满战斗力的国际项目团队[N];国家电网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于宛尼;津塔项目团队:烂泥坑上缔造华北高度[N];工人日报;2011年
7 林文宇;如何进行项目团队考核[N];组织人事报;2003年
8 记者 宋世琦 通讯员 顾庆生;难忘使命 进取不辍[N];建筑时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马倩;巧用载体求实效 融入中心促发展[N];中国航空报;2012年
10 记者 沈兴国;创新有功劳重奖上百万[N];绍兴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斐;IPD激励机制对项目团队绩效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2 霍晓燕;交叉职能项目团队关系冲突对项目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3 杨明海;项目团队效能成熟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郭丽芳;矿建工程项目团队胜任力与绩效关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5 韩姣杰;基于有限理性与互惠和利他偏好的项目多主体合作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琳;项目团队的平衡性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刘虎;K公司L项目团队人员激励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蔡磊;济南奥体中心游泳馆建设项目团队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时雅萌;研发项目团队异质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
5 易文迪;商业项目团队薪酬体系设计研究[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6年
6 刘达;A项目团队激励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杨宁;项目团队效能的过程分析与评估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金华;基于项目团队生命周期的成员合竞行为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邱炜;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项目团队信任模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邵红玲;研发项目团队知识内化过程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A项目团队激励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9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279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