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项目管理论文 >

基于BIM的装配式框架结构深化设计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6 19:55
  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装配式结构作为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经之路,日益受到国家的大力推广。预制构件深化设计是装配式框架结构实施的关键,是保证预制构件生产质量和指导现场施工的重要环节,它整合了设计、生产和施工信息,在整个工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目前,装配式框架结构深化设计大多采用传统的二维CAD图纸进行,存在设计效率低、准确性差、信息关联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深化设计阶段高精细化、高协同性、低容错率的要求。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对BIM技术在装配式框架结构深化设计中的关键应用点做初步研究,以期为类似装配式框架结构项目深化设计过程中应用BIM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别提出传统模式和基于BIM的装配式框架结构深化设计流程,并对两种深化设计模式进行系统地对比分析。对标准化BIM预制构件库的创建流程及其在装配式框架结构深化设计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推动预制构件标准化、模数化的发展。(2)提出基于BIM的叠合板、叠合梁拆分设计流程,基于装配式结构深化设计软件PKPM-PC完成本项目中典型叠合板、叠合梁的拆分设计和配筋设计过程,为基于BIM的装配式框... 

【文章来源】: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BIM的装配式框架结构深化设计应用研究


建筑信息化发展历程

框架图,框架图,技术路线,绪论


技术路线框架图

全生命周期,工程项目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BIM与装配式结构深化设计概述-9-如图2-1所示,BIM技术能通过三维立体化模型对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包括前期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后期运营维护等进行完整描述,并且各参与方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和利用该信息模型。图2-1基于BIM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应用2.1.2BIM技术的特点一个完整的BIM模型,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工程项目各阶段的建筑信息,其主要特点如下图2-2所示。(1)三维可视化:可视化即“所见即所得”,传统的建筑施工图是以二维线条的形式在CAD图纸上进行表达,对工程人员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很高。BIM技术则是以三维数字化为支撑,建筑构件可以在三维空间中直观明了的展示在工程人员面前,并且各专业间的沟通协调、管理决策都能在可视化状态下进行。(2)信息联动性:在传统的二维设计状态下,设计者需要分别绘制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各类视图,且各类视图间缺乏联动,发现问题后需要逐个修改,整体效率低下。BIM技术则是通过直接创建三维模型,利用BIM技术的信息联动性,在模型中作出的任何修改均能同步更新到各类视图当中,即一处修改,处处更新,有效降低出错率,提升设计质量和效率。(3)参数化:BIM技术采用参数化设计方式进行模型创建,通过对具体参数的调整能够得到各式各样的模型,尤其是对异形截面等复杂构件设计,BIM参数化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区域发展水平评价[J]. 赵丽坤,张綦斌,纪颖波,段朝晖.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9(01)
[2]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结构深化设计研究[J]. 黄亚江,董颖,张子晨,商如斌.  施工技术. 2018(S4)
[3]基于模块化的装配式结构设计要点[J]. 卞奕,梁培新,宗兰.  江苏建材. 2018(06)
[4]探析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中的应用[J]. 沙娜.  科技创新导报. 2018(32)
[5]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中的应用[J]. 李贝,袁齐,杨嘉伟.  城市住宅. 2018(08)
[6]装配式建筑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 张仲华,孙晖,刘瑛,冯伟东,肖毅.  工程管理学报. 2018(03)
[7]装配式配筋砌块砌体建筑评价标准研究[J]. 王凤来.  建筑结构. 2018(12)
[8]装配式建筑评价方法对比研究[J]. 赵为民,古小英,张超,李鑫,杨霞.  施工技术. 2018(12)
[9]基于BIM的装配式结构预制构件库创建研究[J]. 胡希冀.  四川水泥. 2018(04)
[10]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设计软件的研发[J]. 夏绪勇,张晓龙,鲍玲玲,姜立.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8(02)

硕士论文
[1]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框架结构族库的设计研究与应用[D]. 马淮亮.扬州大学 2019
[2]BIM技术在部分装配式框架结构拆分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D]. 许晓文.河北工业大学 2017
[3]基于BIM的装配式结构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研究[D]. 张超.东南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251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32519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7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