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工科人才的工程创造力及其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6 01:2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持续投入和不懈努力,我国工程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中国制造业整体落后于欧美日等传统工业强国仍是不争的事实。对发达国家长期的跟随模仿,使得我国工程科技人员整体缺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要突破发达国家愈发严密的技术封锁,推动国内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源源不断地培养高质量工程师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工程人才更应具备创造性地解决重大工程科技难题的能力,对工程人才创造力培养的需求愈发明确而紧迫。为了应对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高等工程教育理应更加重视工科人才的创造力培养。然而,工程创造力培养仍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有力的实践探索。具体表现为:第一,工程创造力的内涵仍不清晰;第二,工程创造力的测评仍脱离工程实践;第三,工程创造力的提升机理仍不明确。有关工程创造力研究和实践的匮乏,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工程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针对上述现实问题和理论诉求,本文围绕“面向工科人才的工程创造力及其培养”这一核心...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14图2.1创造和创新的构成要素资料来源:作者根据Hunter,Cushenbery和Friedrich(2012)整理结合图2.1可知,创造能力(产生新颖的、有用的产品或流程的能力)+创业能力(将新产品或新流程付诸实践的意愿及能力)+环境要素(以上过程涉及到的外部影响因素)=最终的创新成果(Ames和Runco,2005)。因此,只有在个体层面的创造力可定义、可测量、可提升的条件下,才能进一步结合组织情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研究宏观层面的创新能力。三、针对层次不同现今“创新”概念应用范围已经从“技术创新”推而广之,延伸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概念。但由于创新要求能够产生实际的“成果效益”,创新活动的完成通常需要多群体协作以及多种社会资源支持,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并不是个人单打独斗能够完成的。因此严格来说,可以描述某个人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但不宜说个人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庄寿强,2008)。对二者进行区分,创造力指的是工程师所具备的能力素养,偏重微观层面、个体能力层面;而创新指的是最终产生社会效益的成果产出,偏重宏观层面、最终效果层面。创新能力适用于群体、组织乃至国家,例如经常见诸报端的“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国家创新能力”等等说法,而个体所展现出的创造力是企业和国家层面创新能力的基石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21图2.2创造力不同要素的金字塔模型资料来源:作者根据Runco(2008)整理综上所述,创造力的研究就像盲人摸象,不同研究者触及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和看法也不尽相同。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在以下五大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Villalba,2008):第一,创造力的基本内涵是,产生新颖且有用的产品或想法的能力;第二,不同领域的创造力既有交集,也有不同之处。交集是所有领域创造力的内涵都强调原创性(Originalit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不同之处在于不同领域创造力的产生过程不同、最终产品的形态不同、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也不同;第三,创造力是可以被测量的;第四,创造力是可以被培养的;第五,虽然在理论上,人们已经深知创造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中,创造性产品反而可能被压制,因为人们对新生事物不确定性的本能排斥(Sternberg,2006)。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探讨不同领域创造力内涵及测评方法的区别及联系。2.2.2创造力的测评Houtz和Krug(1995),Elmurad和West(2004),Lubart和Maud(2017)对创造力测评的若干手段进行了考察、分类和汇总,结果表明现有的创造力测评方法包括:创造性人格倾向性测试、创造兴趣以及态度测试、产品创造力自我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现状研究[J]. 高雅. 教育现代化. 2019(98)
[2]“复杂工程问题”融入《电工学》教学的探索[J]. 王宁. 教育教学论坛. 2019(42)
[3]美国新兴工科专业形成机理及对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启示——以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例[J]. 姚威,胡顺顺.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5)
[4]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J]. 吴小林,曾溅辉,岳大力,许博.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5)
[5]走进顶尖学府,看美国大学如何推动STEM教育——专访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d.school)联合创始人及学术主任Bernard Roth教授[J]. 李莹亮,靳松. 科技与金融. 2019(09)
[6]助力学习:学习环境与教育技术——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四[J]. 赵炬明.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2)
[7]未来工程教育的几个重要视点[J]. 李培根.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2)
[8]基于设计综合体学习(DBAL)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姚威,胡顺顺,储昭卫.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2)
[9]新工业革命驱动下的浙江大学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 邹晓东,李拓宇,张炜.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1)
[10]奥尔堡PBL模式在大学生科研训练中的应用[J]. 舒朋华,魏夏兰,孙梦圆,徐海畅,杨雪,唐荣平,易文翰.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01)
博士论文
[1]中国研究生创造力考察与培养研究[D]. 燕京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研究[D]. 王瑞佳.大连理工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67228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14图2.1创造和创新的构成要素资料来源:作者根据Hunter,Cushenbery和Friedrich(2012)整理结合图2.1可知,创造能力(产生新颖的、有用的产品或流程的能力)+创业能力(将新产品或新流程付诸实践的意愿及能力)+环境要素(以上过程涉及到的外部影响因素)=最终的创新成果(Ames和Runco,2005)。因此,只有在个体层面的创造力可定义、可测量、可提升的条件下,才能进一步结合组织情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研究宏观层面的创新能力。三、针对层次不同现今“创新”概念应用范围已经从“技术创新”推而广之,延伸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概念。但由于创新要求能够产生实际的“成果效益”,创新活动的完成通常需要多群体协作以及多种社会资源支持,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并不是个人单打独斗能够完成的。因此严格来说,可以描述某个人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但不宜说个人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庄寿强,2008)。对二者进行区分,创造力指的是工程师所具备的能力素养,偏重微观层面、个体能力层面;而创新指的是最终产生社会效益的成果产出,偏重宏观层面、最终效果层面。创新能力适用于群体、组织乃至国家,例如经常见诸报端的“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国家创新能力”等等说法,而个体所展现出的创造力是企业和国家层面创新能力的基石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21图2.2创造力不同要素的金字塔模型资料来源:作者根据Runco(2008)整理综上所述,创造力的研究就像盲人摸象,不同研究者触及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和看法也不尽相同。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在以下五大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Villalba,2008):第一,创造力的基本内涵是,产生新颖且有用的产品或想法的能力;第二,不同领域的创造力既有交集,也有不同之处。交集是所有领域创造力的内涵都强调原创性(Originalit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不同之处在于不同领域创造力的产生过程不同、最终产品的形态不同、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也不同;第三,创造力是可以被测量的;第四,创造力是可以被培养的;第五,虽然在理论上,人们已经深知创造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中,创造性产品反而可能被压制,因为人们对新生事物不确定性的本能排斥(Sternberg,2006)。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探讨不同领域创造力内涵及测评方法的区别及联系。2.2.2创造力的测评Houtz和Krug(1995),Elmurad和West(2004),Lubart和Maud(2017)对创造力测评的若干手段进行了考察、分类和汇总,结果表明现有的创造力测评方法包括:创造性人格倾向性测试、创造兴趣以及态度测试、产品创造力自我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现状研究[J]. 高雅. 教育现代化. 2019(98)
[2]“复杂工程问题”融入《电工学》教学的探索[J]. 王宁. 教育教学论坛. 2019(42)
[3]美国新兴工科专业形成机理及对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启示——以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例[J]. 姚威,胡顺顺.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5)
[4]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J]. 吴小林,曾溅辉,岳大力,许博.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5)
[5]走进顶尖学府,看美国大学如何推动STEM教育——专访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d.school)联合创始人及学术主任Bernard Roth教授[J]. 李莹亮,靳松. 科技与金融. 2019(09)
[6]助力学习:学习环境与教育技术——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四[J]. 赵炬明.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2)
[7]未来工程教育的几个重要视点[J]. 李培根.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2)
[8]基于设计综合体学习(DBAL)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姚威,胡顺顺,储昭卫.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2)
[9]新工业革命驱动下的浙江大学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 邹晓东,李拓宇,张炜.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1)
[10]奥尔堡PBL模式在大学生科研训练中的应用[J]. 舒朋华,魏夏兰,孙梦圆,徐海畅,杨雪,唐荣平,易文翰.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01)
博士论文
[1]中国研究生创造力考察与培养研究[D]. 燕京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研究[D]. 王瑞佳.大连理工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672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3267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