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水工程引水隧洞施工阶段风险分析与评价 ——以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21 10:27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但水资源分布集中于江淮等南方地区,兴建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可有效解决北方地区与日俱增的水资源匮乏问题。引水隧洞属跨流域调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区域完成长距离输水任务必不可少的一项工程,受工程地质、围岩状况、施工技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引水隧洞施工阶段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对施工技术、方案设计、人员配备都有较高的要求,如何实现对引水隧洞施工阶段风险的控制和预防,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引洮供水一期工程4#引水隧洞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引水隧洞施工阶段的风险分析与评价为研究目标。通过项目结构分解与风险分解结构对引水隧洞施工阶段的风险进行识别,从自然风险、技术风险与组织管理风险三个方面考虑建立引水隧洞施工阶段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获得风险评价指标各级权重及综合权重,然后以灰色白化权函数聚类法为风险评价模型,对引洮供水一期工程4#引水隧洞施工阶段风险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根据风险等级的划分原则,获得了引洮供水一期工程4#引水隧洞施工阶段风险等级,并对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引水隧洞施工阶段风险要素,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具体研究内容有如下几点:(...
【文章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我国降水及水资源分布图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硕士(MEM)学位论文-1-1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我国河流湖泊众多,水资源总量较为充沛,空间分布不均衡,在地域上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如图1.1所示。伴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以黄河流域为例[1],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5.44×1011m3,仅占全国年径流量总量的2%,却需要为全国15%的耕地面积和12%的人口长期持续供水。为了更加合理地运用黄河水资源,改善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我国先后兴建了引黄济青工程、引黄入晋工程、引大入秦工程等跨流域调水工程。通过建设多项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我国区域供水短缺的问题,缓解供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推动南北方经济的共同发展,如图1.2为我国南水北调输水路线图。图1.1我国降水及水资源分布图图1.2南水北调输水路线示意图在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中常利用隧洞工程来完成取水、输水及供水任务。由于引水隧洞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受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施工人员素质等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一系列风险难以准确估计,隧洞塌方、突涌水、变形、爆炸等工程事故时有发生,造成十分惨痛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对引水隧洞施工阶段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准确分析隧洞施工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对降低风险概率以及减少隧洞施工事故具有重要作用。甘肃省引洮供水工程属于大型跨流域自流引水工程,总干渠工程以引水隧洞为主要水工建筑物,设计布置有隧洞15座,全长92.97km。其工程线路长,跨地域范围大,穿越流域多,供水区分散,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风险高。如何准确预测引洮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LEC风险评价方法的水工隧洞爆破施工危险源辨识及安全评价[J]. 沙学胜. 吉林水利. 2019(02)
[2]引汉济渭工程黄三段输水隧洞围岩变形与压力分析[J]. 赵大洲,丛苹,崔超,苏丹,宋健健,陈艳国. 水利水电技术. 2017(08)
[3]土质引水隧洞施工常见事故统计分析[J]. 卢传亮. 山西水利科技. 2017(02)
[4]兰州地铁穿黄隧道施工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J]. 靳世鹤,严松宏,孙红斌,曲明玉. 工程管理学报. 2017(02)
[5]基于FAHP-ISPA-PCN耦合的隧道施工动态评价模型[J]. 刘杰,宋亮,毛爱民,马冰.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7(02)
[6]围岩类型及衬砌厚度对水工隧洞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J]. 孙奔博,胡良明,付晓龙. 水利水电技术. 2017(03)
[7]引大入秦工程隧洞安全评价研究[J]. 靳春玲.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7(01)
[8]明挖隧道施工对临近铁塔的影响分析[J]. 侯俊伟,左利兵,田茂祥. 低温建筑技术. 2015(09)
[9]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动态风险分析及系统研发[J]. 张超,张社荣,崔溦,王超.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5(03)
[10]大岗山水电站3号胶带机洞塌方分析[J]. 吴灌洲,刘懿辉,邓忠文. 人民长江. 2012(22)
博士论文
[1]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及风险分析研究[D]. 张永杰.湖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基于事故场景分析的调水工程输水隧洞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罗倩钰.西安理工大学 2018
[2]老安山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和超前地质预报研究[D]. 洪庆仁.成都理工大学 2017
[3]基于层次分析—灰色理论的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施工风险评价研究[D]. 朱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7
[4]南水北调东线穿黄隧洞风险管理模型研究[D]. 赵彦博.山东大学 2015
[5]基于层次分析—灰色理论的隧道施工风险评价[D]. 熊静霆.广西大学 2014
[6]大埋深岩爆高风险隧洞围岩稳定性与锚杆参数研究[D]. 秦阳.西南交通大学 2013
[7]水底隧道风险评估体系及施工风险评估研究[D]. 马小锋.西南交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48795
【文章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我国降水及水资源分布图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硕士(MEM)学位论文-1-1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我国河流湖泊众多,水资源总量较为充沛,空间分布不均衡,在地域上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如图1.1所示。伴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以黄河流域为例[1],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5.44×1011m3,仅占全国年径流量总量的2%,却需要为全国15%的耕地面积和12%的人口长期持续供水。为了更加合理地运用黄河水资源,改善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我国先后兴建了引黄济青工程、引黄入晋工程、引大入秦工程等跨流域调水工程。通过建设多项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我国区域供水短缺的问题,缓解供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推动南北方经济的共同发展,如图1.2为我国南水北调输水路线图。图1.1我国降水及水资源分布图图1.2南水北调输水路线示意图在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中常利用隧洞工程来完成取水、输水及供水任务。由于引水隧洞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受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施工人员素质等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一系列风险难以准确估计,隧洞塌方、突涌水、变形、爆炸等工程事故时有发生,造成十分惨痛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对引水隧洞施工阶段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准确分析隧洞施工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对降低风险概率以及减少隧洞施工事故具有重要作用。甘肃省引洮供水工程属于大型跨流域自流引水工程,总干渠工程以引水隧洞为主要水工建筑物,设计布置有隧洞15座,全长92.97km。其工程线路长,跨地域范围大,穿越流域多,供水区分散,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风险高。如何准确预测引洮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LEC风险评价方法的水工隧洞爆破施工危险源辨识及安全评价[J]. 沙学胜. 吉林水利. 2019(02)
[2]引汉济渭工程黄三段输水隧洞围岩变形与压力分析[J]. 赵大洲,丛苹,崔超,苏丹,宋健健,陈艳国. 水利水电技术. 2017(08)
[3]土质引水隧洞施工常见事故统计分析[J]. 卢传亮. 山西水利科技. 2017(02)
[4]兰州地铁穿黄隧道施工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J]. 靳世鹤,严松宏,孙红斌,曲明玉. 工程管理学报. 2017(02)
[5]基于FAHP-ISPA-PCN耦合的隧道施工动态评价模型[J]. 刘杰,宋亮,毛爱民,马冰.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7(02)
[6]围岩类型及衬砌厚度对水工隧洞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J]. 孙奔博,胡良明,付晓龙. 水利水电技术. 2017(03)
[7]引大入秦工程隧洞安全评价研究[J]. 靳春玲.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7(01)
[8]明挖隧道施工对临近铁塔的影响分析[J]. 侯俊伟,左利兵,田茂祥. 低温建筑技术. 2015(09)
[9]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动态风险分析及系统研发[J]. 张超,张社荣,崔溦,王超.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5(03)
[10]大岗山水电站3号胶带机洞塌方分析[J]. 吴灌洲,刘懿辉,邓忠文. 人民长江. 2012(22)
博士论文
[1]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及风险分析研究[D]. 张永杰.湖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基于事故场景分析的调水工程输水隧洞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罗倩钰.西安理工大学 2018
[2]老安山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和超前地质预报研究[D]. 洪庆仁.成都理工大学 2017
[3]基于层次分析—灰色理论的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施工风险评价研究[D]. 朱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7
[4]南水北调东线穿黄隧洞风险管理模型研究[D]. 赵彦博.山东大学 2015
[5]基于层次分析—灰色理论的隧道施工风险评价[D]. 熊静霆.广西大学 2014
[6]大埋深岩爆高风险隧洞围岩稳定性与锚杆参数研究[D]. 秦阳.西南交通大学 2013
[7]水底隧道风险评估体系及施工风险评估研究[D]. 马小锋.西南交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48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344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