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化治理的我国社会救助服务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2 18:31
党的十九大提出“弱有所扶”的民生建设目标,要求社会救助制度更全面地补齐民生短板,更精准地兜牢民生底线。在贫困人口结构转变和社会救助制度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社会救助服务有利于补齐社会救助制度短板,有效应对贫困群体由绝对贫困群体转化为更大规模相对贫困群体的挑战,通过精准服务解决救助对象的生活和发展难题,提高社会救助的综合效能,实现“弱有所扶”的目标。当前,我国社会救助服务发展仍处于探索期,亟需适合的理论指导社会救助服务发展,解决为谁提供社会救助服务,依靠谁提供社会救助服务,如何提供社会救助服务,怎样保障社会救助服务的效果等重点问题。网络化治理倡导公民选择、多元主体、市场运作、网络机制等要义,能够有效应对我国社会救助服务发展的难点,为我国社会救助服务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等方法,以网络化治理为视角对我国社会救助服务发展进行研究。首先,描述了我国社会救助服务发展的现状,社会救助服务发展存在着需求的满足率低、供给主体薄弱、内容结构不合理、服务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其次,从服务理念、参与主体、供给状况、运行机制四个维度深入分析社会救助服务发...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全国持证社会工作人员数量变化(单位:万)
耍??减了1168.8万人;农村低保对象从2010年的2310.5万人减少为2017年的1261万人,缩减了1049.5万人(见图3-2)。毫无疑问,社会救助制度在脱贫数量上取得了有力成绩,但存在“返贫”和徘徊在贫困线边缘的情况。正如脱贫的目标是“脱真贫,真脱贫”,社会救助的效果还应重点考虑“质”。贫困者要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发展能力,低标准的物资救助显然无法实现“助人自助”的救助目标,需要灵活化的社会救助服务来提供有针对性的救助服务。但现有社会服务发展缓慢,效率不高,效果不佳,难以有效助推脱贫效果。图3-22010-2017年城市低保对象和农村低保对象的数量变化(单位:万人)数据来源:《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1-2017)我国社会救助服务的发展由来已久,政府的制度性服务供给和社会的非制度性服务供给交织在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当中,但两者尚未形成有效的制度整合,贫困
民政部门相继建立起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但运行中普遍存在信息采集随意、维护更新滞后、跨部门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等突出问题。[45]45我国社会救助服务发展缺乏信息平台的扶持,造成社会救助服务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障碍,相关信息主要是单向度的流动,政府居于信息的中心地位,能够将相关信息传达给需要社会救助服务的贫困群体和提供救助服务的社会主体,但受政府层级节制和信息传递渠道不畅的限制,政府难以获得真实全面的社会救助服务供需信息。尽管社会力量和救助对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双向接触,但获得信息的片面有限的(见图4-1)。有效的信息平台的缺失造成政府、贫困群体、社会力量间缺乏双向沟通,使社会救助服务网络难以根据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设定制度化的救助服务项目,造成供需不匹配的局面。图4-1社会救助服务领域信息平台建设对供需双方的影响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措并举 综合施策 织密兜牢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网[J]. 中国民政. 2019(24)
[2]我国社会福利70年发展历程与总体趋势[J]. 林闽钢,梁誉. 行政管理改革. 2019(07)
[3]论我国新时代积极稳妥的社会政策方向[J]. 关信平. 社会学研究. 2019(04)
[4]当前我国城市贫困的新特点及社会救助改革的新方向[J]. 关信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9(04)
[5]中国社会救助70年(1949—2019):政策范式变迁与新趋势[J]. 张浩淼. 社会保障评论. 2019(03)
[6]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网络治理模式研究[J]. 韩兆柱,邢蕊. 电子政务. 2019(07)
[7]新时代我国社会救助发展方向[J]. 林闽钢. 中国民政. 2019(03)
[8]社会救助供给模式与新时代“弱有所扶”[J]. 陈成文,陈建平. 甘肃社会科学. 2019(01)
[9]大数据驱动的政府治理变革[J]. 石火学,潘晨. 电子政务. 2018(12)
[10]论作为国家义务的社会救助——源于社会救助制度规范起点的思考[J]. 黄锴. 河北法学. 2018(10)
本文编号:3564671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全国持证社会工作人员数量变化(单位:万)
耍??减了1168.8万人;农村低保对象从2010年的2310.5万人减少为2017年的1261万人,缩减了1049.5万人(见图3-2)。毫无疑问,社会救助制度在脱贫数量上取得了有力成绩,但存在“返贫”和徘徊在贫困线边缘的情况。正如脱贫的目标是“脱真贫,真脱贫”,社会救助的效果还应重点考虑“质”。贫困者要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发展能力,低标准的物资救助显然无法实现“助人自助”的救助目标,需要灵活化的社会救助服务来提供有针对性的救助服务。但现有社会服务发展缓慢,效率不高,效果不佳,难以有效助推脱贫效果。图3-22010-2017年城市低保对象和农村低保对象的数量变化(单位:万人)数据来源:《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1-2017)我国社会救助服务的发展由来已久,政府的制度性服务供给和社会的非制度性服务供给交织在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当中,但两者尚未形成有效的制度整合,贫困
民政部门相继建立起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但运行中普遍存在信息采集随意、维护更新滞后、跨部门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等突出问题。[45]45我国社会救助服务发展缺乏信息平台的扶持,造成社会救助服务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障碍,相关信息主要是单向度的流动,政府居于信息的中心地位,能够将相关信息传达给需要社会救助服务的贫困群体和提供救助服务的社会主体,但受政府层级节制和信息传递渠道不畅的限制,政府难以获得真实全面的社会救助服务供需信息。尽管社会力量和救助对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双向接触,但获得信息的片面有限的(见图4-1)。有效的信息平台的缺失造成政府、贫困群体、社会力量间缺乏双向沟通,使社会救助服务网络难以根据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设定制度化的救助服务项目,造成供需不匹配的局面。图4-1社会救助服务领域信息平台建设对供需双方的影响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措并举 综合施策 织密兜牢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网[J]. 中国民政. 2019(24)
[2]我国社会福利70年发展历程与总体趋势[J]. 林闽钢,梁誉. 行政管理改革. 2019(07)
[3]论我国新时代积极稳妥的社会政策方向[J]. 关信平. 社会学研究. 2019(04)
[4]当前我国城市贫困的新特点及社会救助改革的新方向[J]. 关信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9(04)
[5]中国社会救助70年(1949—2019):政策范式变迁与新趋势[J]. 张浩淼. 社会保障评论. 2019(03)
[6]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网络治理模式研究[J]. 韩兆柱,邢蕊. 电子政务. 2019(07)
[7]新时代我国社会救助发展方向[J]. 林闽钢. 中国民政. 2019(03)
[8]社会救助供给模式与新时代“弱有所扶”[J]. 陈成文,陈建平. 甘肃社会科学. 2019(01)
[9]大数据驱动的政府治理变革[J]. 石火学,潘晨. 电子政务. 2018(12)
[10]论作为国家义务的社会救助——源于社会救助制度规范起点的思考[J]. 黄锴. 河北法学. 2018(10)
本文编号:3564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3564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