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水量供需耦合分析
发布时间:2024-03-02 19:44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于2019年正式向白洋淀供水,该工程跨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历经6市26个县(市、区),是为解决工程沿线地区农业灌溉缺水及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而建立的永久性引水工程。由于水源区、受水区属于不同流域,水源区的可供水量、供水时间与受水区的需水量、需水时间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对工程水源区黄河、受水区沿线及白洋淀进行供需平衡及耦合分析。本文以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受水区白洋淀和沿线农业灌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水平年黄河可供水量、不同水平年白洋淀补水情况和沿线灌区灌溉需水量对水源区供水时间水量、受水区白洋淀补水时间水量和沿线农业灌溉时间水量之间进行合理分析以期为工程运行调度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有:(1)利用白洋淀1920-2016年实测水位数据,采用M-K突变性检验出白洋淀水位变异点为1963年、1965年,1983年后下降趋势显著;通过选择年极端水位、年区间水位持续时间等指标分析了近年来白洋淀水位特征,将白洋淀年内水位变化分为10月1日-翌年3月1日、3月1日-6月1日、6月1日-10月1日三个不同阶段,确定3月1日、10月1日为白洋淀水位变化节点日...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研究
1.2.2 白洋淀需水量与补水方案的研究
1.2.3 调水供水对象需水量的研究
1.2.4 水源区与受水区丰枯遭遇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工程概况和水源区概况
2.1.1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概况
2.1.2 水源区概况
2.2 受水区白洋淀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特征
2.2.3 河流水系
2.2.4 补水情况
2.3 工程沿线河北受水区基本情况
2.3.1 研究范围
2.3.2 自然地理
2.3.3 气候特征
2.3.4 河流水系
2.3.5 需水情况
3 白洋淀补水分析
3.1 白洋淀水位变化
3.1.1 水位变异点
3.1.2 水位变化特征
3.2 白洋淀补水分析
3.2.1 月最低水位
3.2.2 逐月水位过程
3.2.3 白洋淀补水分析
3.3 小结
4 工程沿线河北受水区需水分析
4.1 工程沿线降水量
4.2 灌区需水
4.2.1 灌溉范围及灌溉面积
4.2.2 种植结构
4.2.3 作物生育期内降水量
4.2.4 灌区灌溉水量
4.2.5 灌区需水分析
4.3 农村水网需水
4.4 工程沿线供需平衡分析
4.5 小结
5 黄河供水、白洋淀补水与沿线需水耦合分析甲
5.1 水源区与受水区丰枯遭遇分析
5.1.1 研究方法
5.1.2 应用步骤
5.1.3 丰枯遭遇结果分析
5.2 黄河、白洋淀与工程沿线河北受水区供需耦合分析
5.2.1 水源区黄河供水分析
5.2.2 受水区需水分析
5.2.3 供需耦合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917302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研究
1.2.2 白洋淀需水量与补水方案的研究
1.2.3 调水供水对象需水量的研究
1.2.4 水源区与受水区丰枯遭遇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工程概况和水源区概况
2.1.1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概况
2.1.2 水源区概况
2.2 受水区白洋淀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特征
2.2.3 河流水系
2.2.4 补水情况
2.3 工程沿线河北受水区基本情况
2.3.1 研究范围
2.3.2 自然地理
2.3.3 气候特征
2.3.4 河流水系
2.3.5 需水情况
3 白洋淀补水分析
3.1 白洋淀水位变化
3.1.1 水位变异点
3.1.2 水位变化特征
3.2 白洋淀补水分析
3.2.1 月最低水位
3.2.2 逐月水位过程
3.2.3 白洋淀补水分析
3.3 小结
4 工程沿线河北受水区需水分析
4.1 工程沿线降水量
4.2 灌区需水
4.2.1 灌溉范围及灌溉面积
4.2.2 种植结构
4.2.3 作物生育期内降水量
4.2.4 灌区灌溉水量
4.2.5 灌区需水分析
4.3 农村水网需水
4.4 工程沿线供需平衡分析
4.5 小结
5 黄河供水、白洋淀补水与沿线需水耦合分析甲
5.1 水源区与受水区丰枯遭遇分析
5.1.1 研究方法
5.1.2 应用步骤
5.1.3 丰枯遭遇结果分析
5.2 黄河、白洋淀与工程沿线河北受水区供需耦合分析
5.2.1 水源区黄河供水分析
5.2.2 受水区需水分析
5.2.3 供需耦合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917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3917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