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复杂精密系统的可装配性工程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关键词:大型复杂精密系统的可装配性工程的研究和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大型复杂精密系统 可装配性工程 可装配性评价 P6软件 DELMIA软件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大科学装置是国家维持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大科学装置的研发和制造一直是制约我国军品发展的瓶颈问题,包括研发周期长、制造费用高等问题。装配是复杂产品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装配质量和效率除了对装配过程的质量控制之外,设计阶段对装配的考虑才是主要的决定因素。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在可生产性工程的基础上,分离出可装配性工程这一领域,通过分别对可装配性和可装配性工程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基于大型复杂精密系统的可装配性工程的体系框架,包括可装配性工程组织结构、面向装配的设计指南、可装配性评价系统和可装配性工程文档管理系统四大模块,并以此设计出针对大型复杂精密系统的可装配性工程的实施方案和应用指南,其中应用指南主要以功能模型的形式呈现,实现了可装配性工程与产品研发过程的有效交互。同时,本文提出将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应用于可装配性的实施过程规划中,借助Primavera6项目管理软件,对产品的研发过程进行规划,并设计出适用于大型复杂精密系统的可装配性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可装配性工程体系框架中所包含的四大模块,并实现了对可装配性工程实施过程的控制、对可装配性评价和可装配性信息的管理功能。论文的最后,以神光工程中的终端光学组件为例,将此方案应用于终端光学组件(FOA)的可装配性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借助于Primavera6的项目管理软件和DELMIA仿真软件,对终端光学组件中的倍频装配体进行装配建模和装配过程的模拟仿真,并对其可装配性进行分析以及对其可装配性工程实施过程进行应用,发现该组件存在与装配有关的设计问题,从而得出了该可装配性实施方案是可行的结论。本课题的研究将对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减少研发和制造过程的成本、提高产品的研发效率有着积极促进的意义。
【关键词】:大型复杂精密系统 可装配性工程 可装配性评价 P6软件 DELMIA软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0-11
- 1.1.1 课题来源10
- 1.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0-11
- 1.2 国内外文献简析11-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2.3 文献综述简析13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3-16
- 第2章 可装配性工程分析16-28
- 2.1 可装配性16-20
- 2.1.1 可装配性定义16
- 2.1.2 可装配性的基本信息及影响可装配性的基本因素16-18
- 2.1.3 可装配性与其他功能领域的联系18-20
- 2.2 可装配性工程20-24
- 2.2.1 可装配性工程定义及基本内容20
- 2.2.2 可装配性工程的技术关键20-22
- 2.2.3 可装配性与设计过程22-24
- 2.3 可装配性工程中的关键技术24-26
- 2.3.1 基于DELMIA软件的虚拟装配技术24
- 2.3.2 DFA技术24-25
- 2.3.3 基于Primavera6项目管理软件的项目管理技术25-26
- 2.4 可装配性工程体系结构26-27
- 2.5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可装配性工程的管理过程模型的建立28-42
- 3.1 可装配性工程实施的总体思路28-29
- 3.2 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装配性工程29-40
- 3.2.1 概念设计阶段管理模型的建立29-37
- 3.2.2 方案设计阶段管理模型的建立37-38
- 3.2.3 工程发展阶段管理模型的建立38-39
- 3.2.4 工艺规划阶段管理模型的建立39-40
- 3.3 可装配性工程工作的组织40-41
- 3.4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可装配性工程在PRIMAVERA6中的构建42-59
- 4.1 建立PRIMAVERA6中的体系框架42-49
- 4.1.1 产品开发过程建模42-48
- 4.1.2 建立编码体系48-49
- 4.2 建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49-53
- 4.2.1 建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体系49-51
- 4.2.2 匹配文档体系51-53
- 4.2.3 实现数据共享53
- 4.3 用户界面设计及实现53-58
- 4.3.1 建立P6中的组织机构53
- 4.3.2 个性化定制用户界面53-56
- 4.3.3 用户权责的设定56-58
- 4.4 本章小结58-59
- 第5章 终端光学组件可装配性工程的应用59-75
- 5.1 终端光学组件的结构及技术要求59-61
- 5.1.1 终端光学组件结构59-60
- 5.1.2 倍频模块技术要求60-61
- 5.2 终端光学组件的可装配性分析61-64
- 5.2.1 建立倍频机构装配的仿真模型61-64
- 5.2.2 倍频模块装配体评价指标体系64
- 5.3 终端光学组件的可装配性工程在P6中的实现64-74
- 5.3.1 整体静态干涉检查过程64-68
- 5.3.2 倍频机构装配体自动虚拟装配评价68-70
- 5.3.3 基于可装配性指南的评价70-74
- 5.4 小结74-75
- 结论75-76
- 参考文献76-80
- 附录1基于可装配性指南评价结果80-8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81-83
- 致谢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兵;芮延年;;基于神经网络的概念级可装配性设计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J];煤矿机械;2010年02期
2 杨会林,颜云辉,宗振奇,张海燕;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产品可装配性评判[J];东北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3 周凤;安鲁陵;;基于人机工程的产品可装配性评价技术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2年06期
4 杨建国,邵世煌;神经网络在可装配性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6年06期
5 贾春t;虚拟环境下产品可装配性评价[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杨建国,邵世煌;可装配性设计系统——IDFA[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勇;徐诚;;CE环境下产品开发的可装配性评价方法研究[A];1998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开俊;敏捷化开发环境下产品装配建模与可装配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大型复杂精密系统的可装配性工程的研究和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徐兵;基于操作难度指标的可装配性评价方法[D];苏州大学;2009年
3 徐璐;复杂产品的可装配性评价技术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09年
4 周凤;基于人机工程的产品可装配性评价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5 吴兆基;D公司水龙头产品设计可装配性评价[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6 王文波;基于空间几何位置的产品可装配性分析[D];浙江大学;2002年
7 芦峗;基于DELMIA复杂产品可装配性评价系统[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8 刘春艳;高密度电路可装配性审查及装配工艺优化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孙晓非;DFA技术与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10 王建香;环绳专用扣压机机构研究及可装配性分析[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28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528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