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拓判别划分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评价阶段
本文关键词:可拓判别划分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评价阶段
【摘要】: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已经成为现阶段新城镇建设的重要模式,目前该类项目的实施还没有健全完善的评价体系.研究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的评价体系,要对评价阶段进行合理划分.借鉴工程项目管理程序和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划分方式,运用可拓判别的方法,根据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的特点,设定判别阶段总体和特征值,建立可拓判别模型和关联函数,对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全过程评价阶段界定划分.由此可以根据每个阶段的评价重点设定分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具有阶段性、层次性、递进性的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评价体系.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城乡发展有限公司;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 旧工业建筑 再生利用 可拓判别法 关联函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8386)
【分类号】:TU984.114
【正文快照】: 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数以万计的工业企业从立项建设到初步发展、扩大规模、达到兴盛、再到逐步衰退,形成了东北、西北、华东、华南、华中等老工业基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和城市职能的变化与工业企业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日华,毛凯,周刚;Bayes-可拓判别[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亚娴;;基于故障概率的可拓诊断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28期
2 秦庭荣;陈伟炯;梁伟波;夏少生;张晓东;;基于物元模型的航道安全评估[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张春雷;钱家忠;赵卫东;马雷;;Bayes方法在矿井突水水源判别中的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0年04期
4 毛凯;李日华;;生物种群的可拓判别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年1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亚娴;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及寿命预测方法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2 刘媛;潘家窑煤矿副斜井涌水水源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日华,姜殿玉;可拓事件与可拓概率[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2 蒋淳,田山,陈化然,王建国,冯德益;中强地震预报综合评判物元模型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宪生;;记忆与新生——从上海1933老场坊看旧工业建筑改造[J];美苑;2009年05期
2 肖新华;;旧工业建筑的再生利用及价值探析[J];南方论刊;2009年09期
3 侯昶;介绍德国对旧工业建筑处理方案的一种选择原则和方法[J];工业建筑;1995年07期
4 张艳锋,仝雷,陈伯超,徐帆,欧阳红玉,唐作剑;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旧厂房改造[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张健;刘伟惠;;上海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简述[J];华中建筑;2007年07期
6 叶雁冰;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价值探析[J];工业建筑;2005年06期
7 孙峰;;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现状与不足[J];山西建筑;2005年22期
8 王柔;季翔;;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表现语言[J];中外建筑;2007年04期
9 魏娜;;浅析旧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16期
10 陈亚宁;徐峰;;旧工业建筑生态改造的设计策略[J];华中建筑;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胜辉;;历史建筑物的节能提升——以罗东林业文化园区为例[A];第三届海峡两岸土木建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马航;;我国旧工业区建筑再利用的功能类型和影响因素分析[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左芬;朱虹;;日本的污水再利用趋向[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下册[C];2005年
4 栾乔;;苏州河艺术区产业建筑遗产保护策略与技术探寻[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5 陈坤;邵志伟;;绿色节能理念下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研究[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秋义;李云霞;朱崇绩;田砾;;再生混凝土骨料强化技术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董瀚友;张朝顺;潘煌揰;;熟熔塑胶轻质混凝土配比对工程性质之影响[A];“第九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武祥;;粉煤灰再生废砖混凝土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水泥制品分会第七届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武祥;;粉煤灰改性再生废砖混凝土性能的研究[A];固体废弃物在城镇房屋建筑材料的应用研究——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建材料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潘云宋;;绿色设计,创造高品质的建筑物理环境[A];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未末;包装物再利用的“坎儿”在哪里?[N];中国包装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洪崇恩;废渣造花砖,好事多磨[N];文汇报;2007年
3 庄浩;798艺术区 独特的旧工业建筑改造模式[N];中华建筑报;2009年
4 记者 刘浩远 何德功;东京的垃圾为何越来越少[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记者 林汝恺邋通讯员 启秀;再生材料绝不该“低人一等”[N];建筑时报;2007年
6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建材研究所所长 阎培渝;建筑垃圾资源化瓶颈有望突破[N];消费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晓涛;走出建筑垃圾再生的困境[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8 徐海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宜分步实施[N];中国建设报;2008年
9 记者 王锋;日本人将垃圾带回家再分类扔出[N];广州日报;2008年
10 夏淮雨;大规模推广绿色建筑[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旭;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2 樊胜军;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项目后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3 张娟;建筑材料资源保护与再利用技术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李九苏;基于活性粉末增强的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价值研究与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登文;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欧阳玮;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中表皮再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黎黎;武汉市旧工业建筑活化利用现状、方法及改进进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剑锋;旧工业建筑改造与更新策略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6 邓金凤;旧工业建筑空间的改造与再利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万猛;旧工业建筑非自然力安全性评价与预警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8 李治里;重庆滨江区域不同物理环境下的旧工业建筑改造探索[D];重庆大学;2012年
9 姜涛;沈阳铁西区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亚宁;旧工业建筑的生态再利用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28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728147.html